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印度高僧菩提达摩来到少林,在少室山五乳峰一天然石洞面壁九年,首传禅宗。至此,少林被称为禅宗祖庭。寺内今尚存达摩亭、毗卢殿等。其他名胜有寺西北的初祖庵、寺西的塔林、寺西南的二祖庵、五乳峰上的达摩洞等。
少林寺[佛教寺庙]-历史
少林寺创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是北魏孝文帝元宏为安顿印度僧人跋陀落迹传教而建造的。因寺座落于少室山阴的丛林之中,故名。正如清景日眕《说嵩》云:少林者,少室之林也。跋陀到少林寺后,长住于此传授小乘佛教。不乘是以自解脱为目的的早期印度佛教。当时前来少林寺求法的达数百人,高足弟子有慧光、僧稠等人。跋陀传法之后,传灯转移,并不继续发展。
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公元527年),释迦牟尼第二十八代佛徒菩提达摩漂洋过海到中国,途经广州、南京,然后北渡长江来到少林寺,在跋陀开创的基础上,广集信徒,传授禅宗,寺院逐渐扩大,僧日益增多,少林寺名重一时,成为禅宗祖庭。禅宗是佛教的一派,禅是梵语禅那的略称,即安定、止息杂虑的意思,其宗旨是明心见性,一切皆空。禅宗修道的禅法称为壁观,就是面对墙壁静坐修行。达摩曾在少林寺后五乳峰上的石洞里终日面壁了九年,由于年深日久,身影投于石上,留下千古传颂的面壁石,现在少林寺内还有达摩的面壁影石。
南北朝时,佛教盛行,佛寺遍天下,北周武帝时采纳元嵩定教先后的建议,于建德三年(公元574年)下令禁止佛、道二教传流,当时少林寺也不能幸免,僧众流亡严重。北周大象年间,静帝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复行佛、道二教,并重整少林,同时将少林寺改名为陟岵寺。
地理位置
到了隋代,当隋文帝即位后,颇重佛教,于是在开皇初年复改陟岵寺为少林寺,并赐少林寺田地一百顷为寺院庄园,少林寺从此成为一个拥有百顷良田的大庄园。隋末唐初,少林十三和尚因助唐有功,受到唐太宗的优厚封赏,赐田地千顷,水碾一具,参战僧人也各有封赐。从此,少林寺名扬天下,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也成了李唐最高统治者经常驾临游幸之所,如高宗、武则天不断到少林寺游幸,每次都有封赐,并对少林寺大加增建。到了唐宋年间,少林寺拥有土地14000多亩,寺基540亩,楼台殿阁5000余间,僧徒达2000多人,甚为兴盛。
元明时期少林寺仍很昌盛。元初,世祖命福袷和尚主持少林,并统领嵩岳一带所有寺院。福裕主持少林时,创建钟楼、鼓楼,增修廊庑库厨,金碧辉煌,殿宇一新,僧徒云集演武礼佛,众常两千。后福裕被元帝追封为晋国公。
明王朝建立后,少林寺的殿宇楼阁屡经修葺,并有所增建。嘉靖时因寺僧抗倭有功,明朝皇帝又大规模地修整了寺院,寺院并享有明朝官府所赐予的免除粮差等特权。
清朝初期,少林寺也颇为兴盛,康熙亲自为山门及大雄宝殿书写匾额;雍正时创建山门;乾隆皇帝还亲临少林,夜宿丈室,写下众多的诗词、匾额。清末以后,少林寺屡遭兵燹战火,特别是1928年军阀石友三火烧少林寺,大火延续四十余天,寺内建筑文物毁环严重。
少林寺从山门到千佛殿,从塔林到达摩洞,从初祖庵到二祖庵,寺内的楼台建筑、佛像雕塑、殿宇壁画、钟磬铸造、栏柱雕绘、台阶石砌、碑刻诗画、古塔石坊等皆为文物古迹之精品,少林寺因而成为中外游客广为游览的海内名寺。正如唐代裴凗在《皇唐嵩岳少林寺碑》中所说的:海内灵岳,莫如嵩山,山中道场,兹为胜殿。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特别是近几年,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国家拔巨款对少林寺大加整修,恢复和修缮了少林寺的大部分建筑和文物,并美化了环境,增添了设施,从而使千年古又呈现出金碧辉煌的局面。
少林寺的主体建筑为常住院,是寺中住持及众执事僧们进行佛事活动和起居的地方,也就是人们所通称的少林寺。常住院依山而建,中轴建筑共为七进,即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方丈室、达摩亭和千佛殿,两侧还有六祖殿、紧那罗殿、东西禅堂、地藏殿、白衣殿等建筑,面积三万多平方米。
少林寺[佛教寺庙]-景点介绍
山门是少林寺最前面的建筑,创修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额悬少林寺黑漆方匾,为清康熙皇帝御书。据《少林寺志》载:此匾原悬于大王殿正门上方,大王殿焚毁后,移于此处,入少林寺山门,是一条宽阔的慢斜坡形雨道,两旁有许多重要的碑刻,有武则天撰文的《大唐天后御制诗书碑》,还有日本僧人邵元所撰的息庵禅师道行之碑,碑文反映了邵元和息庵禅师之间的深厚情谊和古代中日人民的友好关系。郭沫若为此曾题诗说:息庵碑是邵元文,求法来唐不让仁。愿作典型千万代,相师相学倍相亲。寺内还有《唐秦王告少林寺主教碑》 、 《唐嵩岳少林寺碑》 、 《宋苏东坡观音赞》等。另外还有许多著名书法家如米芾、赵孟頫、董其昌、蔡京等人书写的碑刻。这些碑刻不仅是重要的史料,而且都有很高的书法价值。
山门,应作三门。依佛经言,三门即三解脱门简称,称寺院大门为三门,取其入道之义。现少林寺三门,系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敕修时所建。1974年重修。正门上方横悬长方形黑底金字匾额,上书少林寺三字,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御题颁赐。三门殿内神龛供奉弥勒坐像。神龛后面为韦驮立像。三门前有石狮一对,竖眉鼓目,纯真威武;雕工精致,元明旧物。三门的八字墙外,有明嘉靖年间建立的石坊两座,东西对称,形制相同。
碑林
碑林的尽头是三大殿,即天王殿、大雄宝殿和法,堂(即藏经阁),1928年这三座重要建筑都毁于军阀的兵火。除三大殿之外,被大火烧毁的殿堂还有:钟楼、鼓楼、客堂、库房、香积厨、东西禅堂、紧那罗殿、六祖堂、阎王殿和龙王殿,还烧了7棵大柏树和五品封槐等。据说,大火蔓延了40余天,这是历史上少林寺最惨重的一次火劫。
慈云堂为少林寺碑石最集中处,在三门内甬路东侧。廊内集中陈列有北齐以下碑石计124品,故亦称碑廊。北齐武平六年《少林寺碑》 、唐永淳二年《大唐天后御制诗书碑》 (王知敬书)、宋宣和四年《面壁之塔》 (蔡京书)、宋《第一山》 (米芾书),元皇庆元年《裕公碑》 (赵孟頫书)、元至正十四年《淳拙才禅师道行碑》 、明万历三十七年《少林禅师道公碑》(董其昌书)等名碑,皆列其中,实为一座丰富的书法艺术宝库,现院内植竹千竿,殿阁掩映,为少林寺最幽静怡人的地方。
塔林,位于少林寺院西约三百米处,因塔散布如林,故称塔林。塔是印度古音塔婆简称,意为坟墓,在我国专指僧人的坟墓。塔内一般安放逝者的灵骨或生前衣钵。
塔林是少林寺历代住持和有成就、有贡献的僧人的墓群。按佛制,只有名僧、高僧圆寂后,才设宫建塔,刻石纪志,以昭功德,激励后来。塔的形制层级,高低大小,除了各个历史时期的风尚和具体情况(如战争时代,改朝换代等)影响,还体现着逝者生前在佛教界的地位、成就和威望。
塔林现存自隋以来各代墓塔共232座,其中隋舍利塔1座,唐塔1座,宋塔2座,金塔7座,元塔43座,明塔139座,清塔10座,当代塔2座,年代不清塔27座,另有残塔和塔基35处。面积达一万四千多平方米。为我国最大的塔林。
这些塔的造型多姿多彩,按层级分,有单层和多层,最多层级为七级,即世称七级浮屠,最高达15米;按平面形状分,有正方形、长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和圆形等;按型制分,有密檐式、堵波式和喇嘛式等。大多数是用砖石砌成,亦有用整石凿制而成。塔体上往往刻有精美的图案和浮雕。塔铭内容更加丰富,每座塔正面都有塔额,标识塔主名号;有的塔后还有塔铭,几位有较大影响的高僧塔边,还专门树立碑石,详细记载塔主的生平事迹,嗣法传承,以及立塔人,立塔年代等内容。因此,少林寺塔林,不仅是研究我国古代砖石建筑,书法,雕刻的艺术宝库,也是研究佛教史,少林寺史非常珍贵的资料。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元、明两朝是少林寺历史最为重要时期之一,自元初一代宗师雪庭福裕入主少林,禅宗曹洞法脉重归祖庭,一直传到明末无言正道,其间名师辈出,高僧济济,史称少林中兴时期,并尊雪庭福裕为中兴之祖。结合禅宗史传,可以看到:少林寺的这段黄金时期,亦是曹洞宗的黄金时期之主体表现,亦是该时期中国佛教的重要表现。少林寺塔林中的元、明两朝墓塔及铭文资料,对于元、明两朝禅宗史学术研究,尤为难得可贵。
除塔林外,少林寺院内及周围还散布着自唐代以来墓塔17座,其中唐塔4座,五代塔1座,宋塔2座,元塔1座,明塔2座,清塔4座,年代不清塔3座,同样具有很高的价值。其中法如塔建于唐大周永昌元年(公元689年),塔室存碑,对早期禅宗史研究,价值更大。
隋舍利塔
唐法玩塔
唐法如塔
唐功德塔
唐同光塔
元古岩塔
千佛殿在立雪亭北,又名昆卢阁,创建于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至明崇帧三年(1630年)与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先后进行重修,现为硬山建筑。殿内正中的神龛里,供奉昆卢铜佛。殿东端的神台上,有明代汉白玉雕造的南无阿弥陀佛一尊,西墙下供达摩像一尊。殿内东、西和北墙上,绘有彩色壁画五百罗汉朝昆卢。画面以山水云气作底衬,并将五百罗汉区别为上、中、下三层,画中罗汉,有的降龙伏虎,有的持钵显法,有的高谈阔论,有的朝觐上尊。形象生动、姿态各异,栩栩如生。
初祖庵,位于少林寺西北约一公里,五乳峰下的小山丘上。这是宋人为纪念初祖达摩面壁而修建的一座庵院,又称面壁庵。三面临涧,古木掩映,为山中胜境;伫立院中,可仰望五乳峰顶达摩洞及达摩大型雕像。现庵院主体建筑有山门、大殿和千佛阁。
山门,创建年代无考,当在金、元时代,现山门,1986年按旧制重建。
大殿,创建于北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历代每有修葺,主要构件仍为北宋原物。它是河南省现在最古老的一座木石结构建筑,在建筑学术上具极高价值。殿门有砖雕对联:在西天二十八祖,过东土初开少林。殿内供达摩像,并二祖慧可、三祖僧粲、四祖道信、五祖弘忍。东、北、西三壁上尚存人物彩绘23幅,另有5幅在历代修葺已被毁坏,内容为初祖达摩以下三十六位禅宗祖师。绘制年代约在明末,形象质朴古拙。彩绘以下群肩石上,以及大殿的十二根檐柱,四根内柱,神龛须弥座束腰部分,都雕刻着精美的浮雕。内容包括人物、动物、花卉和山水等,画面非常丰富,造型生动,构思巧妙,意境悠远,刀法劲健,皆为北宋宣和七年(公元125年)大殿创建时所刻,距今已有八百多年,是少林寺石刻中的珍品,也是我国石刻艺术的宝库之一。殿前尚有传六祖手植柏一株,围四米多,传说六祖慧能回少林拜祖,用钵盂将树苗从广东带回,植于此地。
千佛阁
千佛阁,为明代初祖庵住持福元创建。内供达摩,并供观音菩萨像。千佛阁前有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舍利石函一具,四面有线刻画,图中天王怒目圆睁,或持剑,或执杵;仕女手托花果,姿态优美;鬼王披头散发,凶相毕露。刀法流畅自如,堪为上品。庵院内尚有碑石40多通,其中著名的有:宋黄庭坚《达摩颂碑》、宋蔡汴《达摩面壁之庵》 ,明刻《达摩面壁图》等。
从初祖庵后,攀登而上,盘曲周折,约一里许,便到达摩洞。洞在五乳峰中峰上部南侧,为当年达摩面壁九年处。石洞深约七米,高宽三米余,洞外有石坊,明万历甲辰年(公元1104年)造,南额题刻默玄处,北额题刻东来肇迹。内供达摩塑像一尊。
甘露台,在寺院西墙外三十米处,传为少林寺创始人跋陀译经处。当年跋陀与勒那、流支一起,在此共译《十地经论》 ,天降甘露,因此得名。唐显庆年间,玄奘法师亦向往在此译经,致书唐高宗,未果。台上有古柏两株,挺拔如铁。台下东南隅,有古树数株,根出如虬如梁。
白衣殿位于千佛殿东,清代硬山建筑。因殿内绘有少林拳谱壁画,所以又称拳谱殿。殿内神龛中供奉白衣菩萨铜像。南北山墙画有少林寺和尚演武的场面。北墙绘寺僧徒手搏斗图共16组。这些画面生切地再现了古代少林拳的风姿。
地藏殿位于千佛殿西侧,原为清式建筑,近年重修。神龛内塑有地藏菩萨及左右二侍者像。
除以上主要建筑外,少林寺西侧还有塔院等。据记载,从隋代起,少林寺内就有塔院的建置,唐、宋时又加整修。现在塔院内有古塔两座,同建于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为少林寺僧广庆所建。少林寺为千古名刹,中外游人络绎不绝。
天王殿,为寺院第二进殿宇,与大雄宝殿、藏经阁并称三大殿。原建筑已毁于1928年火厄,1982年按旧制重建。外塑两执金刚像,内塑四天王像。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是寺院佛事活动的中心。殿内供释迦牟尼、药师佛、阿弥陀佛。上悬挂清康熙御书宝树芳莲。屏墙后壁悬塑观音像。两侧塑有十八罗汉像。
钟楼、鼓楼座落在大雄宝殿两侧 ,东为钟楼、西为鼓楼,四层,高45米,巍峨雄伟,国内罕见。1928年,少林寺遭火厄,钟楼毁,大铁钟堕地,裂为数块。现钟楼按旧制重建于1994年。大铜钟按原型铸于一九九五年,重六点五吨。钟楼北隅平台上残破大铁钟,即金泰和四年所铸原物,钟上有铭,详记因缘。鼓楼,1928年毁于大火。现鼓楼按旧制重建于1995年。
法堂,位于大雄宝殿后。为高僧讲经说法处。内贮元、明、清三代大藏经,及少林拳谱秘笈、明大藏经铜版,清《少林寺志》木版,达摩面壁影石等。一九二八年,军阀混战,国民军石友三纵火少林寺,法堂及其贮藏,悉毁于火厄,殊为痛心。现法堂按旧制重建于一九九二年,内供汉白玉大卧佛,长七米,重十六点五吨。东西两壁经柜,贮《中华大藏经》 、《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 、《高丽大藏经》,及佛教、少林武术等典籍。
少林寺[佛教寺庙]-寺内大殿
方丈室是寺中方丈起居与理事的地方。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9月30日,清高宗弘历游少林寺时即以方丈室为行宫,故又称龙庭。
立雪亭,在方丈室后,为纪念达摩慧可而修建于明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殿内供初祖达摩。神龛上方悬挂雪印心珠匾额,系清高宗弘历帝游幸少林时御题,匾额正中钤乾隆御笔之宝印鉴。神龛后奉紧那罗,铁铸,造型古朴有力。
千佛殿,为少林寺最后一进大殿,也是少林寺现存最大的佛殿。因殿内绘有大型壁画五百罗汉而得名。殿内供毗卢佛,故又称毗卢阁。神龛后面北壁及东、西两壁,绘五百罗汉朝毗卢大型壁画:壁画高七米五,长四十二米,面积约三百二十平方米,构图严谨,形象生动,气势磅礴,世所罕见。殿内地面上,尚有四十八个脚坑,传当年寺内武僧练武所遗。清代朝廷禁止民间习武,少林武僧只好选择最隐蔽空旷的千佛殿习武。
慈云堂
慈云堂为少林寺碑石最集中处,在三门内甬路东侧。廊内集中陈列有北齐以下碑石计124品,故亦称碑廊。北齐武平六年《少林寺碑》 、唐永淳二年《大唐天后御制诗书碑》 (王知敬书)、宋宣和四年《面壁之塔》 (蔡京书)、宋《第一山》(米芾书),元皇庆元年《裕公碑》(赵孟頫书)、元至正十四年《淳拙才禅师道行碑》 、明万历三十七年《少林禅师道公碑》(董其昌书)等名碑,皆列其中,实为一座丰富的书法艺术宝库,现院内植竹千竿,殿阁掩映,为少林寺最幽静怡人的地方。
少林寺[佛教寺庙]-碑志
少林寺现有各类碑刻204方。其中竖碑123方,嵌碑65方,散残碑刻16方。碑刻的刻制年代分别为:北齐1方;唐代7方;宋代6方;金代2方;元代13方;明代70方;清代30方;民国1方;现代33方;年代不清41方。
碑刻所处位置:天王殿前、山门内通道边碑林37方;慈云堂碑廊124方;大雄宝殿前19方;藏经阁前12方;方丈前3方;立雪亭前1方;白衣殿前1方;千佛殿前2方;西僧院2方;西围墙外2方。
少林寺碑刻除记载了一千五百多年来少林高僧们的道行、功德和寺院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外,还留下许多在华夏文化发展史上作出过突出贡献名家作品。在绘画与书法艺术方面留有赵孟頫,董其昌,蔡京、陈搏、米芾等名家的手迹;在绘画方面留有唐吴道子和明代少林画僧别山与宜山的作品;在诗词歌赋方面则留有白居易、苏东坡等人的佳作,唐诗、宋词、元曲等格调的词赋都有遗存,尤其对于元明两朝禅宗曹洞史学术研究,更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少林寺[佛教寺庙]-旅行指南
少林寺[佛教寺庙]
公路
郑州:去嵩山可先乘火车或飞机到达河南省会郑州市,在郑州火车站对面的市长途客运站乘车去中岳嵩山脚下的登封市,再从登封市乘中巴可到少林寺、中岳庙、观星台等主要景点(车很多,人满即开)。从郑州经登封去著名的嵩山少林寺,约需3小时左右。郑州火车站有一日游专线车,游览新密市打虎亭汉墓、中岳庙、嵩阳书院和少林寺,往返车票40元。
(1)在郑州火车站对面的长途汽车站乘坐发往登封的旅游专线车。
(2)在郑州各长途客车站,都有发往登封的班车。
洛阳:洛阳离少林寺更近一些,不到2小时就可到达。洛阳火车站东侧每天早上6点、7点均有旅游班车直达少林寺。洛阳往登封的长途汽车均经过少林道口,从这里到少林寺仅2公里路程。
(1)乘坐旅游专线车。
(2)乘坐洛阳至郑州(非高速)的班车,少林寺(或登封)下车。
省钱方案:郑州火车站对面坐长途车到登封,登封汽车站下车后原地即可坐8路车前往少林寺
门票:100元
开放时间:8:00-17:00
少林寺寺务处电话:0371-62749305
少林寺[佛教寺庙]-参考资料
[1] http://www.shaolin.org.cn
[2] http://www.cnzozo.com/pic/zhengzhou1501/2007/p08173292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