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字戏②

摘要:正字戏,一称正音戏,因其语言用官话(闽南、潮州等地称为正音或正字)而得名。它是一个包括正音曲(杂以弋阳、四平、青阳)以及昆腔、杂曲、小调等多种声腔的古老剧种,正音曲为主要声腔。







正字戏-简介



正字戏:流行于广东海丰、陆丰、潮汕和闽南、台湾等地。形成于明宣德年间,是元明南戏的一支,约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主要曲调有正音曲、昆曲两种,也有部分杂曲,小调。伴奏乐器正音曲以龙舌兰壳制的大管弦为主,配以三弦,竹弦等;昆曲、杂曲等以笛和唢呐为主。传统剧目分文戏和武戏两类,解放后,整理改编的剧目以《槐荫别》、《百花赠剑》、《古城会》、《张飞归家》影响较大。

正字戏-历史



正字戏的来源与南戏有关。明万历年间黄绅撰《石桥场土城记》谓陆丰县碣石卫国初以来,歌舞相闻。嘉靖以后戏台建筑成群,万历年间在碣石玄武山元山寺前修建戏台专演正字戏,并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把戏台扩建成可容两个戏班合演的大戏台。元山寺修有供艺人食宿的戏馆,西库房墙壁写着乾隆十五年(1750年)至1961年的玄武山历届神诞戏总理的名字。

据说最古老的正字戏班社双喜班,乾隆四十二年创建后持续活动至1960年。清朝中叶,正字戏在潮州一带演出甚为活跃,咸丰十年(1860年)重修潮州田元帅庙时,碑文记正音班每年每班银二元敬神,捐银数多于潮音班1倍。这时的常演剧目有四大苦戏《琵琶记》、《白兔记》、《荆钗记》、《葵花记》,四大弓马戏《铁弓缘》、《马陵道》、《千里驹》、《义忠烈》,四大喜戏,《三元记》、《五桂记》、《满床笏》、《月华记》。这些剧目以唱正音曲为主,昆曲次之。现存同治十一年(1872年)贝淑仪手抄《荆钗记》演出本,标有生、旦、外、占、末、丑、净、夫、小、杂10种演出行当。



正字戏

光绪、宣统年间,在潮州具有古代艺术文化价值的正音戏尚有万利班、老永丰班、新永丰班、老三胜班、新三胜班来往潮州各县演唱忆儿时爱着老三胜、新永丰班之跳火圈、跳剑窗、吊辫。老三胜班演白鸟记,其骑布马之台步,亦博得彩声。午夜,诸班多串演潮音,以冀迎合大众。(萧遥天《潮州戏剧志》)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陆丰碣石玄武山祖庙重光,除聘请常于该处演出的正字戏班演出外,还云集6个剧种的10多个戏班助庆。这时也有正字戏班远涉重洋到东南亚演出。清末民初,正字戏渐次退出潮州,偏处海丰、陆丰两县演出提纲戏维持。正生郑乃二遗留宣统元年岁次已酉二月十五日置的一本提纲戏集载有十多个剧目,除一出《鸿门宴》外,其余均为三国戏。是时的正字戏言语拉杂,戏皆道白无唱,所演如《三国志》、《前后唐》、《征东》、《征西》等出台喜打大鼓,吹大喇叭。(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为了应付提纲戏的演出,戏班的戏箱置备许多演义小说供编演时参阅。艺人掌握着由特定的吹打牌子和表演排场,便可对付演出。

正字戏-艺术特色



正字戏表演风格古朴,气魄宏大,特别擅演连台本戏。文戏的唱腔保留着古老的面貌,以曲牌体的正音曲、唱牌子为主,杂以乱弹、小调等。正音曲以奚琴领奏,大锣、大鼓伴奏,唱牌子以笛子、大小唢呐伴奏。正音曲中有很多曲牌直接继承了弋阳、青阳古腔,滚唱运用得较为普遍。昆腔曲牌有一百多支,其中有一部分充分体现了北曲严格、完整的组织形式。武戏即提纲戏,没有或少有唱腔,用吹打牌子伴奏以渲染气氛,气氛热烈火爆,有抖靠旗、抖肌肉、抖髯口、跑布马、展示南派武功等精彩表演,能很好地表现各种历史、军事场景。 正字戏传统有红面、乌面、白面、老生、武生、白扇、正旦、花旦、帅主、公末、婆、丑等12行当,演出中有些行当勾画脸谱。正字戏的脸谱有毛面、水龟目、鹰嘴、虎目等两百多种图案。
武戏慷慨激昂,气氛热烈。以擅长袍甲戏见称,表演情绪激昂的场面时,善于运用头甲缨子、翎子、肩上佩旗、身上袍甲的抖动功夫,配以面部肌肉、眉眼的活动以及须髯的技巧表现人物的外貌形态、内心活动以突出人物的英豪性格。短打主要是南派武功,拳宗少林,打起来逼真、紧张,近于惊险。

文戏唱做并茂,以做见长。南戏声腔系统剧本,文字较通俗;昆腔剧本,文字雅丽。这两类戏,大都有较细致的做工。如《百花赠剑》,百花公主回宫,嗅到酒气而多方观察江花佑,通过饮茶、按怀,观察江花佑是否饮酒等一连串富于生活气息的细节表演,把人物的精细性格刻画得十分生动。就动作和舞姿而言,往往柔里寓刚,粗中见细。生旦表演,在情绪紧张之际,动作特别夸张。如《槐荫记》中董永和七姐,在被玉帝迫离时,七姐飞上天,董永拼命追赶的场面,舞蹈经过夸大的艺术处理,有如天旋地转,给人以刚健、柔美之感。昆腔剧目,曲牌丰富,舞蹈性强,像《翠屏山》一类剧目,唱和舞紧密配合,既丰富又严谨,半点不得逾规。

音乐丰富多彩,既能抒情,又善豪壮。南腔音乐优美清丽,间以豪壮沉浑;小调音乐轻松活泼;昆剧音乐清脆悠扬,缠绵动听。提纲戏则以大锣大鼓、大唢呐和叭地虎见长,声调极喧。在古典袍甲戏中,两军对垒,人嘶马叫,善于用音乐描摹出悲凉凄厉的古战场气氛。

脸谱独特多样,朴素而有古风。正字戏的脸谱有一百多种,常用的颜色主要是黑、白、红、绿。勾划的线刚柔并存,既夸张又富装饰味。各种脸谱和兄弟剧种不同,有自己独特的构图,如张飞的脸谱,两颧的线条如葵叶下垂,同是红脸的关羽,其眉宇的勾划却更注重稳重。全国各剧种的脸谱都是为了突出各种人物的性格特征,但同中有异。正字戏在用色、造型方面,除了个别神怪脸谱背离生活轨迹外,各种人物脸谱的造型显得更为朴素而具古风。

正字戏保存着较丰富的艺术遗产,历史上造就了不少有才能的老艺人,一些艺人有戏状元、活曹操、活吕布等等称号。近数十年来,文武生陈宝寿老艺人的表演,饮誉粤东,他戏路很广,动作洗练,功力极深,初习文武生,后改扮老生,所扮演的董永、吕布、石秀、武松、马应龙等角,做工细致,刚柔得体,性格栩栩如生。



正字戏-正音曲牌和昆腔曲牌



1. 正音曲,乐调分重六、轻六、活五、反线等几类,有散板、头板、二板(中板)、三板(快板)、牵句等节奏变化,结构较为灵活自由。除有为数颇可观的伴奏弦诗外,曲牌一百个以上,常用的有:[哭相思] [山坡羊] [四朝元] [驻云飞] [石榴花] [步步娇] [小桃红] [新水令] [锁南枝] [红衲袄] [水底鱼] [太师引] [皂罗袍]等。领奏乐器用龙舌兰壳自制的大管弦配合三弦和竹弦,以后增加二胡、扬琴、月琴等乐器。武场配用大锣鼓、大唢呐;文戏配合小锣鼓、管弦乐演奏。

2. 昆腔牌子也在一百个以上。分横笛昆、小唢呐昆和大唢呐昆三种。横笛昆配以板鼓、云锣、小钹及三音响盏等;小唢呐昆用小唢呐代替横笛伴奏,其余音乐与横笛昆大致相同;大唢呐昆,用大唢呐配合大锣鼓、响盏、云锣等伴奏。常用曲牌有:[古伦台][雁儿落] [晓晓令] [黄莺儿] [穿山甲] [黄龙滚] [梁州序] [刮地风] [落山虎] [风入松] [浪淘沙] [玉芙蓉] [羞江南] [泣颜回] [火焰序] [醉仙子] [铁莲灯] [锦毛令] [陆幺令][折桂令]等。

3. 杂曲小调:分为小调、福建调、道士调、乱弹和吹腔。小调是明、清时期民间流行的民歌、小调和民间小戏曲调,调子有青铜宝剑、锦上添花、凤阳歌、花鼓调、赏花调、一匹绸、五更段、琵琶词等三十多个调子。福建调来自闽南的南曲,用大管弦等配合小锣鼓伴奏。道士调,又名师公调,出自粤东庙堂音乐,用笛子等配合小锣鼓伴奏。乱弹和吹腔,来自西秦曲调,有正线、西皮、二簧之分,为数不多。

正字戏-传统剧目





《琵琶记》

正字戏有传统剧目两千六百多个,分为文戏和武戏两类。文戏有明代宣德七年的《正字刘希必金钗记》及嘉靖年间的《蔡伯喈》南戏抄本和一批较完整的清代、民国抄本,以及20世纪50年代的记录本。《三元记》、《五桂记》、《满床笏》、《月华缘》四大喜戏,《荆钗记》、《葵花记》、《琵琶记》、《白兔记》四大苦戏和《忠义烈》、《千里驹》、《铁弓缘》、《马陵道》四大弓马戏统称十二真本戏。武戏多为连台本戏,如《三国》、《隋唐》等。

正字戏-现状



正字戏是古老南戏的变体,为戏曲声腔的流变和地方文化对戏曲的影响等研究提供有力的证据。目前正字戏的生存出现危机,需要有关方面及时加以抢救和保护。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8日,广东省陆丰市正字戏剧团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正字戏-参考资料



1.http://www.chinaculture.org/gb/cn_whyc/2006-11/21/content_89493_2.htm
2.http://www.chaoju.com/lianzai/jinxianzaicsxj/61.htm
3.http://www.chaoju.com/lianzai/jinxianzaicsxj/62.htm



中国戏剧 显示 ▼ 隐藏 ▲

时代 类别

原始戏剧 傩戏 巫戏

汉代 百戏

魏晋南北朝
代面 踏摇娘 钵头 参军戏 樊哙排君难

唐代 目莲戏

宋朝 杂剧 川杂剧 永嘉杂剧 参军戏 北方散乐

金朝 院本 北曲杂剧 杂剧

辽元 南戏 杂剧

明清 传奇

现代 京剧(平剧);北京曲剧;;河北梆子;评剧;丝弦;唐剧;豫剧(河南梆子);越调;四平调;大平调;二夹弦;道情;柳琴调;罗卷戏(邓州);宛邦腔(南阳);淮邦腔;坠剧;吕剧;钝腔;晋剧(山西梆子);蒲剧(蒲州梆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上党梆子;秦腔(陕西梆子);铜川梆子;眉户剧;陇剧;龙江戏;吉剧;辽剧;汉剧;徽剧;黄梅戏;凤阳花鼓;庐剧;沪剧;昆剧(昆曲);扬剧(扬州);淮剧;锡剧(无锡);越剧;婺剧;绍剧; 莲花落;湘剧;花鼓戏;赣剧;采茶戏;川剧;谐剧;傩戏;粤剧;潮剧;正字戏;白字戏;西秦戏;桂剧;彩调剧;高甲戏;芗剧(歌仔戏);皮影戏;傀儡戏;花灯戏;闽剧;庶民戏;歌仔戏;梨园戏;乱弹戏;采茶戏;布袋戏;北管戏





正字戏-参考资料



互动百科http://www.hudong.com/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