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内容效度
内容效度(Content validity)指测验题目对有关内容或行为范围取样的适当性。成就测验和熟练测验特别注重这种效度。例如,在成就测验中,测验题目是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适当抽出的,内容效度就是判断测验题目(内容)是否符合它欲测的目标。由于这种衡量效度的方法必须针对课程的目标和内容,以系统的逻辑方法详细分析题目的性能,故又称课程效度或逻辑效度。
内容效度-条件
一个测验要具备较好的内容效度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1.要确定好内容范围,并使测验的全部项目均在此范围内。所谓内容范围可以是具体知识或技能,也可以是复杂行为。成就测验的主要目的在于测量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特别重视内容效度。
2.测验项目应是已界定的内容范围的代表性样本。换句话说,就是选出的项目能包含所测的内容范围的主要方面,并且使各部分项目所占比例适当。具体做法是对内容范围进行系统分析,将该范围划分为具体纲目,并对每个纲目作适当加权,然后根据权重,从每个纲目中随机取样。
内容效度-确定方法
-
内容效度分析表
1.专家判断法
①定义好内容总体,并描绘出有关知识与技能的轮廓;
②划分细纲目,并根据重要性规划好各个纲目的加权比例,作出尽可能详细的描述;
③确定每道题所测的知识与技能,将自己的分类与测验编制者的纲目作比较;
④制订评定量表,从各方面对测验作出评定。
- 2.复本法
- 3.再测法
- 4.经验法
内容效度-应用
作为一种方法,内容效度较为适合于评价教育成就测验和职业选拔测验。在这种测验中,测验内容应是知识、技能和实际工作的代表性样本。内容效度不仅是评价教育成就测验和职业选拔测验的较好方法,而且也是编制任何测验都应加以考虑的基本方面。内容效度对标准参照测验更为重要,因为在标准参照测验中主要关心的是被试对一定范围内的知识、技能掌握得如何。
在实际应用中,内容效度容易与表面效度相混淆。所谓表面效度指的是外行人从表面上看测验是否有效。表面效度不是效度的客观指标,表面效度不能真正反映测量的有效程度,但是表面效度能影响被试的动机,从而影响测验的效果。所以在编制测验时,表面效度是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
内容效度既具有一定的优点,也有一定的局限。内容效度的主要缺点是缺乏可靠的数量指标,因而妨碍了各测验间的相互比较。
内容效度-与信度
在心理测验中,信度: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和一致性。因为心理测验通常测量人的行为,行为会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因时、因事、因地而产生变动,这些因素有些是偶然的,有些是固有的,人在完成心理测验时的行为也会受上述因素的影响,从而使测验结果与真实结果不完全一致,所以我们要用信度来衡量测验的可靠性和一致性。
效度:正确性程度,即测量工具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我们想要测量的概念的真实含义,效度越高,即表示测量结果越能显示出所要测量的对象的真正特征。
信度与效度的关系
(1) 信度低,效度不可能高。因为如果测量的数据不准确,也并不能有效地说明所研究的对象
(2) 信度高,效度未必高。例如,如果我们准确地测量出某人的经济收入,也未必能够说明他的消费水平。
(3) 效度低,信度很可能高。例如,即是一项研究未能说明社会流动的原因,但它很有可能很精确很可靠地调查各个时期各种类型的人的流动数量。
(4) 效度高,信度也必然高。
内容效度-与结构效度关系
结构效度与内容效度的关系是本质与形式的关系。结构效度总是通过特定形式下的内容效度实现的,内容效度总是被结构效度所根本决定,并表现着结构效度。
内容效度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出发,是以知识为本位分析效度的方法,反映的是测验知识的有效性。对于学习者而言,掌握必要的知识也是很重要的,因此,注意测验的内容效度有它合理性的一面。然而,学习者学习知识更为重要的目的是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的过程,获得并发展隐含在这些知识中的特质性的东西(例如,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造力、思想与方法论等),如果片面强调内容效度就可能导致被试在学习过程中重视知识本身而不重视自己发展,在学习中失去自我。
结构效度从隐含在建构这些知识联系背后的特质出发,从其界定和分析手段来看,结构效度是以被试发展所达到的当前水平为本位的,反映的是其特质(例如,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造力、思想与方法论等)的当前发展水平与命题者所期望特质水平的一致性。由于知识本身可能成为一种特质形态的表征,而且某些特质与特定的知识领域密不可分,结构效度并不反对使用特定的知识作为试题的载体。但这种主张用特定知识达到特定测量目的,与内容效度的主张有着根本的差别。
在确保结构效度的基础上兼顾内容效度的需要。对于教育测量(特别是考试),为了鼓励学习者既掌握好所学习知识的本身,又获得和发展隐含于所学习知识中的特质,编制测验应该在保证结构效度的基础上尽量选用被试所学过的知识为测验题目的载体。
内容效度-参考资料
[1]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studa.net/yixue/070815/11405512-2.html
[2] 教学资源网 http://www.yscbook.com/testbbb/yixuelunwen/yxlw/200812/147051.html
[3]互动百科http://www.hud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