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己诏②

摘要:罪己诏是古代的帝王在朝廷出现问题、国家遭受天灾、政权处于安危时,自省或检讨自己过失、过错发生的一种口谕或文书。





下过罪己诏的宋皇帝赵佶

罪己诏的发布,对调整君臣关系、缓和朝廷与人民对立局面、笼络人心、战胜灾害、抵御外敌,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时也出现了帝王做秀、转嫁矛盾的一面。罪己诏既有两面性,也就被中国历代不少帝王所使用。



罪己诏-简介



罪己诏中的诏字,《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告也,从言从召。东汉的鸿儒郑玄为诏作注,谓之:诏,告也。告,告诉,对人说。这个人有上,也有下。《管子》一书中记载:齐桓公一次探望卧病的管仲时,征求管仲对日后政事的良谋:仲父亦将何以诏寡人。仲父(管仲)是臣,寡人(齐桓公)是君,意思是要臣诏(告诉)君。齐桓公并没有以君为是,而是把诏字放在上下君臣平等的位置。但是,自秦始皇宣告命为制,令为诏之后,诏的语权就变成皇帝的专利了。罪己,就是帝王责怪、自省自己的口谕,与诏字并用,就成了诏告天下的一种文书。

试举几例:

一、汉明帝永平八年(公元65年)冬十月,日有食之。诏曰:永思厥咎,在予一人。群司勉修职事,极言无讳。于是在位者皆上封事,直言得失。帝览章,深自引咎,乃以所上颁示百官,诏曰:群僚所言,皆朕之过。人冤不能理,吏黠不能禁;而轻用人力,缮修宫宇,出入无节,喜怒过差永览前戒,悚然兢惧。
二、汉安帝永初三年(公元109年)三月,京师大饥,民相食。壬辰,公卿诣阙谢。诏曰:朕以幼冲,奉承洪业,不能宣流风化,而感逆阴阳,至令百姓饥荒,更相啖食。永怀悼叹,若附渊水。咎在朕助不逮。
三、元和七年(公元828年),唐宪宗轻信了庙堂官员御史关于淮浙水旱灾的不实汇报,对地方官的真实报灾表示怀疑。此事一经宰相李绛指出,他当即认错:国以人为本,闻有灾当亟救之,岂可尚复疑之邪!朕适者不思,失言耳。

四、宋理宗于嘉熙四年(公元1240年)春正月庚辰下罪己诏曰:朕德不类,不能上全三光之明,下遂群生

下过罪己诏的

之和,变异频仍,咎证彰灼,夙夜祗惧,不遑宁康。乃正月辛未,有流星见于营室,太史占厥名曰彗,灾孰大焉。天道不远,谴告匪虚,万姓有过,在予一人。今朕痛自刻责,岂声利未远而谗谀乘间欤?举措未公而贤否杂进欤?赏罚失当而真伪无别欤?抑牧守非良而狱犴多兴欤?封人弛备而暴客肆志欤?道殣相望而流离无归欤?四方多警而朕不悟,郡黎有苦而朕不知,谪见上帝,象甚著明。爰避正殿,减常膳,以示侧身修行之意。
五、汉武帝即位后穷兵黩武,又好神仙方士,大造宫室,挥霍无度,致使民力枯竭,寇盗并起,天下板荡。晚年,巫蛊狱兴,卫皇后和太子刘据俱死于此,株连甚广。不久,即察知太子无辜,乃建思子宫,以实际行动自责悔过,时在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明年,当群臣之面自责曰: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还追悔曾屡受方士仙人欺骗往事,说:向时愚惑,为方士所欺。天下岂有仙人,尽妖妄耳!节食服药,差可少病而已。随后,他又驳回了大臣桑弘羊等人屯田轮台(今新疆轮台县)的奏请,决定弃轮台之地,而下哀痛之诏,这诏就是历史上所说的《轮台罪己诏》:
前有司奏,欲益民赋三十助边用,是重困老弱孤独也。而今又请遣卒田轮台乃者贰师败(贰师将军李广利远征大宛惨败),军士死略离散,悲痛常在朕心。今请远田轮台,欲起亭隧,是扰劳天下,非所以优民也。今朕不忍闻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复令(令百姓养马即可免除徭役),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

罪己诏-渊源





袁世凯最后一个下罪己诏的人

在古代的典籍里能够找到的罪己诏模本,是《尚书》中的《汤诰》和《秦誓》。文字比较详细并且能够作为模本的,是《吕氏春秋》里出现的这句后代罪己诏常用的格式语言: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讲的是商汤罪己的故事。所以,罪己诏的起源,古人认为是从禹、汤罪己开始的。据古籍记载:大禹登上帝位后,有一次,无意中看见了犯罪的人,就伤心地哭了起来,左右问其故,禹曰:尧舜之时,民皆用尧舜之心为心,而予为君,百姓各以其心为心,是以痛之。

禹见民心涣散,深感内疚,认为自己没有当好这个帝王,于是自省自责,主动承担失查和保护的责任。商灭夏后,汤也布告天下,安抚民心,此布告史称《汤诰》。在汤诰中,汤检讨了他自己的过错。禹、汤罪己,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后来经附会神化,遂成为后世皇帝效法的罪己诏。

周成王平定管叔、蔡叔的叛乱之后,他担心家国多难不堪忍,又陷困境多烦恼(《诗经周颂小毖》),就反思了祸乱产生的原因并做诗自诫:莫予荓蜂,自求辛螫(大意是:没人把我来牵扯,祸害拖累自己找)。《尚书秦誓》记述了秦穆公也曾在劳师远征惨遭败绩、付出数万将士的性命后,做了罪己诏,结语曰: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邦之杌陧,曰由一人;邦之荣怀,亦尚一人之庆。提出了一国之君与 国家安危的关系:国家有危险,是因为我一人之过;国家安宁,也是因为我的原因。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地颁布罪己诏的人是汉文帝。公元前一七九年,有人建议汉文帝要早立太子,汉文帝不同意,就颁诏说:朕既不德意思是说,如果我现在立太子,就是更加加重了我的不道德。同年冬天,汉文帝又下了一个罪己诏。

古代帝王罪己诏的资料,除《二十五史》的帝王本纪之外,还有《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续资治通鉴长编补遗》、《续资治通鉴》,以及宋代的《册府元龟》,明实录,清实录,清朝的东华录和历代的记事本等等。有位叫萧瀚的学者,在唐太宗全集中就找到了二十八份唐太宗的罪己诏;在二十五史中找到

下过罪己诏的周成王

了二百六十份罪己诏,另外还有四份,一份是汉武帝著名的轮台诏,两份是崇祯皇帝的罪己诏,还有一份就是袁世凯的撤消帝制的总统令。

如果包括袁世凯在内的话,在中国历史上,总共有八十九位皇帝下过罪己诏。最早的一份是汉文帝在公元前一七九年下的,最后一份是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下的,整个时间跨度为两千零八十五年。如果以二十五史为限的话,那么最后一份罪己诏颁布的时间应为一八九五年五月二日,时间跨度是两千零七十四年,平均八年就下有一份罪己诏。

各朝下罪己诏的皇帝数量分别是:汉代十五位、若包括吕后的话,两汉有二十四位皇帝,其中有十五位下过罪己诏;接下来三国有一位,就是魏文帝;再有吴国两位、两晋七位、南朝十四位、北朝一位、隋朝一位、唐朝八位、五代六位、宋代七位、辽代一位、金代一位、元朝四位、明朝三位、清朝八位。如果按所占比例来算的话,清朝比例最高:十个皇帝有八个下过罪己诏。

罪己诏-适应范围



罪己诏通常是在三种情况下出现:一是君臣错位,二是天灾造成灾难,三是政权危难之时。用意都是自责,只是情节轻重有别。

一、君臣错位。这样的诏主要是发现问题后自责。晋武帝时曾明令全国选美,有蔽匿者以不敬论,采择未毕,权禁天下婚嫁。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帝王要尽享天下美色,谁也奈何不得。唐武宗会昌三年(公元843年),敕监军奉令到扬州选美女。监军要扬州节度使杜悰,也参与其事,杜悰以不敢预闻,拒绝了。为此,监军告了杜悰御状,并请皇上下令节度使选美。唐武宗由大臣的抵制省误出此举不妥,曰:敕藩方选倡女入宫,岂圣天子所为!杜悰不徇监军意,得大臣体,真宰相也。朕甚愧之!

唐太宗时有一个叫党仁弘的大将,他在做广州都督时,贪污了大量钱财。这件事被告发后,主管司法的大理寺将

下过罪己诏的唐太宗

其依法判处死刑;可是,因为唐太宗一直很重视党仁弘,认为他是一个非常难得的人才,舍不得杀;于是,便下了一道圣旨,取消大理寺的判决,改为撤销职务、流放边疆的处分。之后,唐太宗心里很不安,感到自己是出于个人感情,置国家法律于不顾,做得很不应该。接着就把大臣们召来,心情沉重地向大臣检讨说:国家的法律,皇帝应该带头执行,而不能出于私念,不受法律制约,失信于民。我袒护党仁弘,实在是以私心乱国法啊。唐太宗也就写了一道罪己诏检讨说:我在处理党仁弘这件事上,有三大过错:一是知人不明,错用了党仁弘;二是以私乱法,包庇了党仁弘;三是奖罚不明,处理得不公正。

二、天灾造成灾难。像禹、汤罪己就是。再有,魏文帝的时候,因为发生日食而有人弹劾三公,魏文帝则在朝批时说:不能委过于丞相,而应该由我来承担这个责任。在元仁宗和顺治皇帝身上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发生了灾祸都应该我来承担,这是上天对我的谴告,我必须真心诚意让上天知道,我愿意把事情做好,愿意对人民负责,也愿意对你们负责。

成汤革命,灭夏建商。始建国,逢大旱,心急如焚的汤,诚惶诚恐地向天帝祈祷求雨,说:有罪的人我不敢擅自赦免,您的臣仆的善恶我也不敢隐瞒,这些您心里早就清清楚楚。我本人若有罪,就不要牵连天下万方;天下万方若有罪,都让我一个人来承担。(《论语尧》)《论语》同篇还记载了周武王的名言: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汉文帝后元元年(公元前163年)曾下诏曰:间者数年比不登,又有水旱疾疫之灾,朕甚忧之。愚而不明,未达其咎。意者朕之政有所失而行有所过欤?将百官奉养或费,无用之事或多欤?何其民食之寡乏也!汉宣帝本始四年(公元前70年),夏四月郡国四十九地震,或山崩水出。诏曰:盖灾异者,天地之戒也。朕承洪业,奉宗庙,托于士民之上,未能和群生。乃者地震北海、琅邪,毁坏宗庙,朕甚惧焉。

三、政权危难之时。唐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唐玄宗在狼狈逃亡途中,曾几次和着眼泪罪己,因为情况紧急,也来不及摆谱颁诏称敕,是直接与百姓士兵面对面,当众认错,做自我批评。先是,一位勇于讲真话的草民代表郭从谨对皇上说了一席大实话:皇上昏昧,不听忠言,视反贼若宝贝,近臣阿谀,用假话讨得皇上欢心,今日之祸,完全是朝廷自食苦果。假如不是糟到这种地步,草民哪能和您老人家当面讲实话呀!唐玄宗也不得不承认:此朕之不明,悔无所及!处死杨国忠、杨贵妃后,随行军士声言要离开。唐玄宗以彩绫赏赐士兵,并亲自说服动员,公开承认自家老糊涂,用人失误,致有今日,朕甚愧之。

唐代在危难时刻发过罪己诏文本的,是唐德宗。此君即位不久,就先后有几个节度使反叛。建中四年(公元783年),长安失守,德宗仓皇逃亡,被叛军一路追杀至奉天城(今陕西乾县)。次年春,他痛定思痛,颁《罪己大赦诏》,曰:

立政兴化,必在推诚;忘己济人,不吝改过。朕嗣服丕构,君临万邦,失守宗祧,越在草莽。不念率德,诚莫追于既往;永言思咎,期有复于将来。明征其义,以示天下。小子惧德不嗣,罔敢怠荒。然以长于深宫之中,暗于经国之务,积习易溺,居安忘危。不知稼穑之艰难,不恤征戍之劳苦。致泽靡下究,情不上通,事既壅隔,人怀疑阻。犹昧省己,遂用兴戎,征师四方,转饷千里。赋车籍马,远近骚然;行赍居送,众庶劳止。力役不息,田莱多荒。暴令峻于诛求,疲民空于杼轴,转死沟壑,离去乡里,邑里丘墟,人烟断绝。天谴于上而朕不寤,人怨于下而朕不知。驯致乱阶,变起都邑,贼臣乘衅,肆逆滔天,曾莫愧畏,敢行凌逼。万品失序,九庙震惊,上累于祖宗,下负于蒸庶。痛心靦面,罪实在予,永言愧悼,若坠泉谷。赖天地降祐,人祇协谋,将相竭诚,爪牙宣力,群盗斯屏,皇维载张。将弘远图,必布新令。朕晨兴夕惕,惟省前非

罪己诏-功用



罪己诏,作为中国古代帝王对灾难和过错的反省、自检,有它的积极作用,一来表达了他们为了国家和人民,愿意把事情办好的愿望;二来笼络人心,造成一个团结一心的局面。这就是罪己诏的行为和功用。
罪己诏行为举例:

一、魏孝文帝面对天旱,罪己之举是绝食,方式独特,态度真诚,付诸行动。绝食三日后,群臣请求皇上进食,并报告说四周普降甘霖,独京城微少。孝文帝担心群臣消息有假,骗他进食,乃曰:将遣使视之,果如所言,即当进膳;如其不然,朕何以生为!当以身为万民塞咎耳!天不雨,民受饥,我凭什么活着?要是不下雨,他要将绝食进行到底。

二、唐太宗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旱、蝗并至,诏曰:若使年谷丰稔,天下乂安,移灾朕身,以存万国,是所愿也,甘心无吝。唐太宗李世民为了百姓有饭吃,宁愿上天把一切灾难都降在他一人身上。唐宪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冬迄翌年春,持续大旱,帝乃罪己求雨,雨降。

三、汉武帝即位后穷兵黩武,又好神仙方士,大造宫室,挥霍无度,致使民力枯竭,寇盗并起,天下板荡。晚年,巫蛊狱兴,卫皇后和太子刘据俱死于此,株连甚广。不久,即察知太子无辜,乃建思子宫,自责悔过,时在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明年,当群臣之面自责曰: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还追悔曾屡受方士仙人欺骗,曰:向时愚惑,为方士所欺。天下岂有仙人,尽妖妄耳!节食服药,差可少病而已。随后,他又驳回了大臣桑弘羊等人屯田轮台(今新疆轮台县)的奏请,决定弃轮台之地,而下哀痛之诏(《轮台罪己诏》)曰:

前有司奏,欲益民赋三十助边用,是重困老弱孤独也。而今又请遣卒田轮台乃者贰师败(贰师将军李广利远征大宛惨败),军士死略离散,悲痛常在朕心。今请远田轮台,欲起亭隧,是扰劳天下,非所以优民也。今朕不忍闻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复令(令百姓养马即可免除徭役),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
罪己诏的功用:

一、促使帝王保持清醒的头脑。汉武帝在他下的轮台罪己诏中自责悔过(深陈既往之悔),不忍心再扰劳天下,决心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由是不复出军。而封丞相车千秋为富民侯,以明休息,思富养民也。还有选美女一事。唐武宗会昌三年(公元843年),敕监军在扬州选美女,禁止老百姓婚嫁(采择未毕,权禁天下婚嫁。)因为节度使杜悰拒绝参与,被监军参了一本。唐武宗得知后,想到选美可能会给老百姓造成灾难,头脑这才清醒过来,立即命令监军停止选美,用实际行动悔过。

白居易为罪己诏写诗



二、求得人们的理解和谅解,保持行动上的一致性。白居易写的《贺雨》诗,就是一种对帝王的理解和谅解。诗中说的是唐宪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冬迄翌年春,持续大旱,帝乃罪己求雨,雨降。白居易《贺雨》诗曰:

皇帝嗣宝历,元和三年冬。自冬及春暮,不雨旱爞爞。上心念下民,惧岁成灾凶。遂下罪己诏,殷勤告万邦。帝曰予一人,继天承祖宗。忧勤不遑宁,夙夜心忡忡。顺人人心悦,先天天意从。诏下才七日,和气生冲融。凝为油油云,散作习习风。昼夜三日雨,凄凄复濛濛。万心春熙熙,百谷青芃芃。人变愁为喜,岁易俭为丰。乃知王者心,忧乐与众同。蹈舞呼万岁,列贺明庭中。小臣诚愚陋,职忝金銮宫。稽首再三拜,一言献天聪。君以明为圣,臣以直为忠。敢贺有其始,亦愿有其终。

再有:建中四年(公元783年),长安失守,德宗仓皇逃亡,被叛军一路追杀至奉天城(今陕西乾县)。次年春,他痛定思痛,颁发了一道《罪己大赦诏》,诏中文字真挚动人,很有感召力,据史料记载,唐德宗颁诏后,四方人心大悦,士卒皆感泣,民心军心为之大振,不久,动乱即告平息。

三、事危抱佛脚的。中国古代帝王的罪己言论也属诏的范畴,但与布告天下的罪己诏,却有很大的不同:前者随时都可发,范围小,不受重视;后者通常都是到了万不得己时,才诏的。这个不得己主要是指帝王的生命、皇位、国难之时,像宋朝徽宗赵佶、清朝崇祯朱由检等,他们的罪己诏都是面对亡国之难时才做出的。这里说的罪己诏指的是末了时的罪己诏,不包括重大失误后的罪己诏。重大失误后,反对的呼声太强烈,下不了台的帝王,颁布一道罪己诏,就能得到原谅,平息众怒,重获和谐。、

罪己诏的作用明显。白居易的诗不必说,魏文帝的绝食之举,自会煽动起与民同甘苦之情,人民就会相信皇帝是为他们着想的,从而更加顺从皇上的意志。诚如是,效仿的帝王就多。据黄仁宇先生统计,在二十五史中约二百六十份帝王的罪己诏,其中的八十份是两汉时代的帝王下的,占了百分之二十七;就是同一个帝王,做这种罪己的次数也有多有少。西汉一代,灾异频发,《汉书》记载皇帝颁布罪己诏多达三十三次,其中宣帝八次,元帝十三次,成帝十二次。在这二百六十多份罪己诏中,灾异类所占最多,占到百分之四十点一。至于其它的罪己诏,大多是自谦性的,如汉文帝共下过八份罪己诏,其中有五份属于自谦性罪己诏。

罪己诏-无奈性





以光绪帝名义下罪己诏的慈禧

罪己诏既然为罪,这罪自在帝王。可帝王们是金口玉牙、奉天承运、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最大的正确化身,是不会错的。因此,帝王们就是错了,除了少数帝王能检点自己外,大多数帝王是不会认错的,要是有大臣要求他们罪己,有的人会倒霉的。比如:明朝武宗时,有个自号安贫子的御史叫朱裳,他是顶了皇上的亲信钱宁牟盐利之求于前,辩前御史王相冤狱于后。待皇帝朱厚照从宣府游玩归来,朱裳径请下罪己诏,新庶政,以结人心。结果朱从厚不听。另一位御史陈察,因为武宗将亲征朱宸濠叛乱,请无行,就要这位皇帝下罪己诏,结果竟招来夺俸一年的处罚这是不认错的;即便是认了错,也是说一套做一套,实不为凭。唐穆宗就这样的一个帝王。

据《唐史演义》记载:穆宗既葬宪宗,益事游畋,趁着秋凉天气,带了后宫佳丽,游鱼澡宫,浚池竞渡,赐与无节。且欲开重阳大宴,拾遗李珏,与同僚上疏道:元朔未改,山陵尚新,虽陛下俯从人欲,以月易年,究竟三年心丧,礼不可紊,合宴内廷,究应从缓为宜。穆宗不听。到了九月九日,宴集百官,格外丰腆,足足畅饮了一天,既而群臣入阁,谏议大夫郑覃崔郾等五人进言,略谓:陛下宴乐过多,游幸无度,日夕与近习倡优,互相狎昵,究非正理。就是一切赏赐,亦当从节。金帛皆百姓膏血,非有功不可与,虽然内藏有余,总望陛下爱惜,留备急需!穆宗自践位后,久不闻阁中论事,此次忽闻阁议,便问宰相道:此辈何人?宰相等答是谏官。穆宗乃令宰相传语道:当如卿言。宰相传谕毕,相率称贺。哪知穆宗口是心非,不过表面敷衍,何曾肯实心改过?尝语给事中丁公著道:闻外间人多宴乐,想是民和年丰,所以得此佳象,良慰朕怀。公著道:这非佳事,恐渐劳圣虑。穆宗惊问何因?公著道:自天宝以来,公卿大夫,竞为游宴,沈酣昼夜,猱杂子女,照此过去,百职皆废,陛下能无忧劳么?愿少加禁止,庶足为朝廷致福。穆宗似信非信,迁延了事。

不久,已是仲冬,唐穆宗又要出幸华清宫。此时韩弘已罢,令狐楚亦因掊克免相,累贬至衡州刺史,另用御史中丞崔植同平章事。植与萧段文昌,率两省供奉官,诣延英门,三上表切谏,且言御驾出巡,臣等应设扈从,乞赐面对。穆宗并不御殿,也无复音。谏官等又俯伏门下,自午至暮,仍然没有音响,不得已陆续散归,约俟翌晨再谏。不料次日进谒,探得宫中消息,车驾已从复道出城,往华清宫,只公主驸马及中尉神策六军使,率禁兵千余人,扈从而去,群臣统皆叹息。好容易待到日暮,方闻车驾已经还宫,大众才安心退回。

可见,罪己对相当一些帝王来说,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并非出自他们的本意,而是大臣们逼迫的结果;还有一些罪己诏,又多是在社会矛盾异常尖锐、国家岌岌可危之时不得不颁诏的。试举三例:
一、唐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唐玄宗在狼狈逃亡途中发布的面诏就属于这样的;还有,北宋末的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十一月,金兵大举进犯,兵临城下,东京危急。值此关头,惊慌失措的徽宗这才听从了大臣们的建议:宜先下罪己诏,更革各种弊政,使人心悦,天意回。宋徽宗这才发布罪己诏,诏书中罗列了自己的罪过:言路蔽塞,谄谀日闻,佞幸专权,贪官得志。赋税竭生民之财,戍役困军伍之力。多作无益,侈靡成风。灾异迭见而朕不寤,众庶怨怼而朕不知。追思己过,悔之何及!宋徽宗为何要下这样一道罪己诏呢?一是出于无奈:朝廷危在旦夕,众臣一再建议,不能不为;二是积疾难返,无药可救。宋徽宗是个捡来的皇帝,又常以女人和诗为重,不听劝阻,自在享乐,一意孤行,致使大宋江山,面对兵临城下。但不管如何,宋徽宗还是下了罪己诏的,不过,总有些犹抱琵琶半遮面,难免有些羞羞搭搭。

二、一九零零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逃亡途中,慈禧太后既感到由她秉政的政局,已经失控,迫于内外压力,她这才决定和八国联军谈判求和,并以光绪帝的名义发出了一道罪己诏。国家将亡,执政者没有责任,不执政的人却有罪!可见,一些当政帝王的罪己,完全是言不由衷的。

三、据史书记载:宋徽宗下发了罪己诏后,把皇位交给了他的儿子赵桓,开封存亡之时,他自己却带着一帮亲信人马去了江南,在镇江建造庭园,不但准备长期留居,而且扣留东南地区的物资和军队,不予北援,他要掌握东南地区的军政大权,继续他的皇帝生涯。

罪己诏-悲喜剧



古代帝王,虽为王,却也是人,是人,难免也会犯错误。罪己诏本来是帝王们知错改错的好机会,可相当多的帝王们,却拿了它来装点自己,或者只是应急,并不真的要改正,这一来,下罪己诏的次数越多,也就越是不把罪己诏当回事,罪己诏反而成了他们的挡箭牌,所以,越到后来,问题就越严重,以致到了国难不可收拾的地步。

朱由检就一个最好的实例。史书上说,明朝皇帝朱由检,在位十七年,罪己诏没有少下。《明史》中记有五次之多:冬十月庚辰,下诏罪己,辟居武英殿,减膳撤乐,示与将士同甘苦。甲寅,诏天下停刑三年。第三次,闰月癸卯,下诏罪己,求直言。六月癸亥,诏免直省残破州县三饷及一切常赋二年。壬申,下诏罪己。如明朝崇祯十年(1637)闰四月大旱,久祈不雨,就下了一道罪己诏,这道诏的内容不在自责,而在自曝官场腐恶内幕:

出仕专为身谋,居官有同贸易。催钱粮先比火耗,完正额又欲羡余。甚至已经蠲免,亦悖旨私征;才议缮修,便乘机自润。或召买不给价值,或驿路诡名轿抬。或差派则卖富殊贫,或理谳则以直为枉。阿堵违心,则敲朴任意;囊橐既富,则奸慝可容。抚按之荐劾失真,要津之毁誉倒置。又如勋戚不知厌足,纵贪横于京畿。乡宦灭弃防维,肆侵凌于闾里。纳无赖为爪牙,受奸民之投献。不肖官吏畏势而曲承,积恶衙蠹生端而勾引。嗟此小民,谁能安枕!

这位崇祯皇帝朱由检,也不怕自家人说他是给自家脸上抹黑,更不怕敌对势力用来攻击大明的制度设计,而是口无遮拦,来了个官场腐败大揭底。

问题揭露出来了,但他改不了,却又助其发展,及至流贼犯皇陵,帝素服召对廷臣。陈子壮进言:今日所急,在收人心。宜下罪己诏,激发忠义。帝纳之。崇祯帝下了收人心的罪己诏外,仍然是变着花样吃、喝、玩、乐。到李自成进北京时发现,皇库扃钥如故,其旧有镇库金积年不用者三千七百万锭,锭皆五百两,镌有永乐字。皇家究竟是超级巨富,国库恁多积蓄,如能早拿来助赈、助饷,尽可少下两次罪己诏;而一道又一道的罪己诏,最后积攒起来一个总的罪己诏,就是在煤山自缢前的遗诏,也算是最后一道罪己诏:

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谅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去朕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死伤百姓一人。

明朝能走到灭亡的一天,实非朱由检一个之过,但是,他作为十七年之君也是难逃其咎的。但他却说:朕非亡国之君,而事事皆亡国之象。

中国古代帝王们的罪己诏,除了小范围的对面口谕而外,公布于天下的就是诏书了。这类诏书,皇帝本人是不会写的,真正出自皇帝之手称为诏记的其实极少,大多为有关阁臣代笔,以玺为信。唐德宗那篇有名的《大赦罪己诏》,是政论大手笔陆贽的杰作;宋徽宗痛骂自己的文字,则出自宇文虚之手。

罪己诏毕竟不同于一般诏书,草好了,皇帝赏你;出事了,唯你是问。因为起草罪己诏而受益的,明代有许彬。明朝太上皇英宗结束俘虏生涯即将返还,遣彬至宣府奉迎。从俘虏营放出来,毕竟不光彩,得找个台阶下,于是太上皇命许彬书罪己诏及谕群臣敕,遣祭土木阵亡官军,由此受到太上皇的赏识。英宗复辟后,便委许彬以重任,累迁太常少卿,兼翰林待诏,提督四夷馆。但代笔罪己诏并不都像许彬那样受宠,惹来祸端的,张钧算一个。据史书记载,皇统九年(公元1149年),雷电震坏寝殿,有火入上寝,金熙宗命翰林学士张钧代拟罪己诏,其中有历代帝皇在罪己诏中常用的套话:顾兹寡昧,眇予小子。金熙宗听信大臣谗言:此汉人托文字以詈主上也。立即将张钧残酷处死。

罪己诏-评价



中国历史上帝王们的罪己诏,不论是当时还是后来,都有两种评价:一种是推崇的,一种是批判的;而推崇的似乎比较多,但批判的却也十分致命。

推崇的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罪己诏是帝王们的魅力型统治。钱穆先生在他的《黄帝》和《国史新论》中提到罪己诏时认为,中国古代帝王发布罪己诏的做法,是与君权对举的。西方学者韦伯在《儒教和道教》中把中国帝王的罪己诏,跟西方的charisma(魅力)理论相比较后认为,如果一个皇帝不能对自己的政过进行反省的话,他的charisma就会流失掉。

二、罪己诏是帝王们的自我批评。有个叫李雪晴的,在他《寻找那棵树――甲申三百六十年祭》一文中认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天自省,合于古训;有过自责,也算常人修身应有之义。但是,帝王决非常人,而是圣天子,不惟圣,且高居天人之际,近乎神,君权神授嘛。如此神圣的古代帝王,能自省其过,已殊非易事,若进而写成文告《罪己诏》,颁示天下,就更加轰动舆情了。

三、罪己诏是一种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具体操作。汉朝王符在他的《潜夫论明闇》中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闇者,偏信也。唐朝的魏徵把这句话归纳成八个字: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对罪己诏的肯定,也表现在下面两点上:

一、唐德宗颁发《罪己大赦诏》后,据史书记载,四方人心大悦,士卒皆感泣,民心军心为之大振,不久,动乱即告平息;二、诗人李白写的那首乃知王者心,忧乐与众同、君以明为圣的颂扬诗。正是因对罪己诏的这样肯定,有人也就对崇祯皇帝临死前的罪己诏,不乏赞美之词,说朱由检毕竟还有爱民之心,宁愿以一人碎尸来保护百姓。史家还认为,朱由检十七年里励精图治,企图中兴振作,但终是无力回天。因为,从他登基第一天起,国家大厦将倾、分崩离析的事儿就接连不断的发生,最后崇祯只能手忙脚乱而又徒劳无功地一遍遍涂写罪己诏,说他这是在为万历和天启两代皇帝充当亡国之君的替罪羊。有个叫顾炎武的思想家认为,有亡国与亡天下之分:亡国只是君王姓氏的轮换和朝代的更替,而亡天下则是整个社会风尚的没落与沦丧。并得出结论:明朝是先亡天下而后亡国的。

这是对罪己诏的肯定;在对罪己诏的批判方面,人们普遍认为,中国古代帝王们的罪己诏,也有欺骗性的一面。比如:

一、仅仅说错了几句话,也要自我检讨。元和七年(公元843年),淮、浙发生了水旱灾害,庙堂官员御史调查后作了不实的灾情汇报,唐宪宗听罢心里有了底;后来,他又听地方官的灾情汇报,却和御史的汇报大不一样,唐宪宗就怀疑地方官汇报的灾情不实。宰相李绛指出来不该怀疑,唐宪宗想想也是,当即就认错:国以人为本,闻有灾当亟救之,岂可尚复疑之邪!朕适者不思,失言耳。就是说错了几句话,也是正常的事,自省反思是应当的,也正是古人倡导的吾日三省吾身,即是说几句不思,失言了,对皇帝来说,也是在经常见面的大臣跟前顺嘴的事,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当然,唐宪宗能做到这样,的确也委实不易;不过,倘若将此类事拔高成自我检讨、罪己,却有些哗众取宠以及有意做秀之嫌了。这自然是史家所为,看来,高兴的可能只有皇帝和这位史家了。

二、爱民如此,令人叹服。唐太宗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旱、蝗并至,李世民诏曰:若使年谷丰稔,天下乂安,移灾朕身,以存万国,是所愿也,甘心无吝。为了百姓有饭吃,宁愿上天把一切灾难都降在他一人身上,这似乎是古代帝王们经常要做的事。然而,这样的爱民之诏,很难让人恭维。因为,灾害有一定的地方性,它到来时,人只能想办法减轻、减少受灾的程度,却是没有办法选择的。所以,李世民舍己使年谷丰稔、以存万国,这不仅不现实,而且也不可能,不过是向天下人诏了一句空话而已;其目的是通过这类空话,得到一个君与民同甘共苦的好名声。

三、在自我鉴定中鉴定自己。在中国古代帝王中,到了最后关头(死与亡),有功摆的就摆功,没有功摆的就骂自己。这都是名垂青史之作。最不易的是后者。清朝顺治皇帝十四岁就亲政,在位十年就死了。在他亲政后,史书上说:水旱累见,地震屡闻,冬雷春雪,陨石雨土。他把这一切都归罪于自己,屡屡下诏罪己。临终之际,又留下了一道罪己诏,列举了自己的十四条罪状:没将国家治理好,老百姓没能过上安生日子,罪一;未能替母亲养老送终,罪二;父亲死时自己年幼,未能替父亲服三年之丧,罪三;未与祖父、父亲的子孙们常叙叔侄、兄弟之情,罪四;亲近汉族文士,疏远满族武将,罪五;对人要求过高,不能舍其短而用其长,埋没了人才,罪六;姑息养奸,明知有些大臣庸劣不称职,却不能及时罢斥,罪七;国用浩繁,兵饷不足,只知让群臣商议减少俸禄,却不裁撤宫中费用,厚己而薄人,益上而损下,罪八;营建宫室,极尽精巧,却不体恤百姓之艰辛,罪九;董鄂妃逝世,丧葬过于排场,罪十;不以明朝灭亡为戒,仍然任用宦官,致使其营私舞弊,罪十一;贪图安逸,接见群臣稀疏,致使上下情谊滞塞,罪十二;自恃聪明,不虚心纳谏,致使臣下沉默不言,罪十三;自知有错,却不能及时改正,致使过错越积越多,罪十四。有人认为,顺治检讨自己触及灵魂,实属亘古第一人。

清朝顺治皇帝是中国古代帝王中不断下罪己诏的一个人,此外,还有一个平均三年多点就下一道罪己诏的皇帝,他是明朝的崇祯皇帝朱由检。



下罪己诏死的朱由检



史书上说,明朝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闰四月大旱,久祈不雨,朱由检就下了一道罪己诏,这道诏最大特点不在罪己,而在自曝官场腐恶内幕。就在这次自曝官场腐恶内幕七年后,即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这位朱皇帝就自己吊死在煤山上,并带走了一个朝代。
顺治和崇祯这两个皇帝的死,尽管各有不同,有一点却是相似的:不断地下罪己诏,直到临死,也没有忘记下罪己诏。看来,罪己诏不管多么有charisma(魅力),多么有轰动舆情;但对他们帮忙实在不大。有人认为:天灾,与帝王们关系不大,而人祸,则绝对是帝王们的自作孽。包括因了天灾得不到及时救助而激起的饥民造反,以及统治集团内部的悍将叛乱,奸臣谋大位,皇族窝里斗,乃至于所谓外患等等,究其祸源,几乎都可追溯到帝王身上。比较而言,天灾不可抗拒,人祸却可以防范。防范之法说来简单:时刻保持警惕,留心苗头,杜于始萌;紧盯患源,防于未然。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道理谁都明白,但是,实际行动起来,却往往任皇权若野马脱缰,恣意妄为。权力的自信过剩症必致拒谏饰非,一次又一次失去改过的机会,终于大祸酿成,大错铸成。大祸临头,帝业动摇,甚至危及帝王头颅时,帝王也会罪己的;不过,这样的罪己,除了警戒后人之外,对那个皇帝、对那个朝代,是一点作用也没有的。所以,有的学者认为,罪己诏在中国是一个非常罕见的现象。多少年来,尽管有人也谈起过罪己诏;但是很显然,人们对罪己诏这个问题已经变得非常陌生。



罪己诏-参考资料



一、《罪己诏:帝王的自我批评文本?》作者:鸣弓 《书屋》二〇〇七年第三期(总第一一三期)http://www.housebook.com.cn/200703/17.htm

二、罪己诏与中国古代政道(讲座)作者:萧瀚http://www.law-walker.net/detail.asp?id=4178

三、《唐史》、《明史》、《五代十国》

四、互动百科http://www.hudong.com/

为您推荐

靳②

靳jn 基本字义 1.吝惜,不肯给予:~秘(吝惜而不外传)。 2.戏辱,奚落。 3.古代套在辕马胸前的皮革,因用作夹辕两马的代称。 4.姓。 详细字义 〈名〉 1.(形声。从革,斤声。从革,表示与皮革有关。本义:套在辕马..

费拉·福赛特②

摘要:费拉福赛特(Farrah Fawcett)是一名老牌明星,生于1947年2月2日美国德州,于2009年6月25日美国加州圣摩尼卡因癌症去世,终年62岁。 费拉福赛特-个人简介  费拉福赛特 费拉福赛特(Farrah Fawcett)生于1947年2月2日美国..

妮基·希尔顿②

妮基希尔顿(NickyHilton)也是希尔顿集团创始人康拉德希尔顿的曾孙女,于1983年出生在洛杉矶,也就是帕丽斯希尔顿(ParisHilton)的亲妹妹。 人物基本信息 ..

《窝头会馆》②

古朝鲜文明圈②

摘要:古朝鲜文明圈是韩国大学教授申勇河提出的关于文明起源地辽河文明论理论中提出的观点。即将中华民族的起源三分种族之一东夷族看作是从辽河文明(古朝鲜)出发的东夷系统。在这些东夷族系统中,共有语言和神话、文化的特..

碗墓②

摘要:碗墓是中国某些少数地区特有墓葬习俗。清朝至民国初年,川东及重庆地区流行用瓷碗与石灰粘合作为墓椁的碗墓的殡葬习俗,一座碗墓动辄用瓷碗成百上千件。1986年,在武昌洪山区黄家湾发现一座明代夫妻合葬碗椁墓。 碗..

曹禺戏剧文学奖②

曹禺戏剧文学奖原为全国优秀剧本奖,从1980年开始由文化部和中国剧协联合主办,每两年评选一次。1994年起,为纪念伟大的戏剧家曹禺,更名为曹禺戏剧文学奖。 奖励对象:戏剧文学。 附历届获奖名单: 1994年曹禺戏剧文学奖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