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解释
拼音 bi
解释
(1)蛤蜊、珠母、刀蚌、文蛤等有介壳软体动物的总称。
(2) 指贝类动物的硬壳:~壳。~雕。
(3) 古代用贝壳做的货币。
(4) 姓。
详
细
字
义
(1) (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海贝形。汉字部首之一。古时以贝壳为货币,又用作装饰,故从贝的字多与钱财宝物、装饰品或贸易商品有关。本义:海贝)
(2) 牡蛎、蛤或其它软体动物中腹足类和瓣鳃类的统称。体软无节,外束膜一层曰外套膜,能分泌液质,结构成壳,名为介
[shellfish]
(3) 贝壳 [shell]
(4) 又如:贝阁(用贝壳装饰宫门前的楼观);贝阙(以贝装饰的宫门楼观);贝文(贝壳的纹彩);贝饰(贝制的饰物);贝雕(在贝壳上雕刻或镶嵌的工艺品。包括人物、山川、花卉、动物以及家具、文具等)
(5) 古代货币 [tortoise coin]
大贝四寸八分以上。《汉书食货志》
(6) 又如:贝货(古代以贝壳为货币,故称贝货);贝财(货财);贝币(原始货币)
(7) 锦上的贝形花纹 [shellfish-like pattern]。如:贝胄(用文贝装饰的头盔)
(8) 印度贝多或贝多罗树的简称。佛教徒以其叶写经 [leaf]。如:贝函(佛经经匣);贝多叶(多罗树的叶;写经的树叶);贝典(贝夹。佛经);贝字(写在叶上的字。指佛经);贝书(贝叶书。佛经)
(9) 贝尔的简称 [bel(缩写b,B)]
(10) 姓
常
用
词
组
◎ 贝雕 bidiāo
[scrimshaw;shell work] 用贝壳、鲸牙或海象牙之类制成的装饰品
◎ 贝多芬 Biduōfēn
[Beethoven]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德作曲家,他集古典派之大成,又开了浪漫派的先河,对近代西洋音乐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主要作品有交响乐曲九部,钢琴奏鸣三十二首,还有钢琴协奏曲和小提琴协奏等
◎ 贝壳 bik
(1) [shell]∶贝类的外表硬壳
(2) [conchylium]∶软体动物的壳
(3) [shuck]∶牡蛎或蛤的外壳
◎ 贝勒 bil
(1) [beile] 全称多罗贝勒。满语,贵族称号,相当于王或诸侯,地位次于亲王、郡王,是清代贵族的世袭封爵
贝勒既觇知城中无降意,攻逾急。 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2) 又
[阎]见 贝勒,挺立不屈。
◎ 贝母 bimǔ
[fritillary] 多年生草本植物,其鳞茎供药用,有止咳化痰、清热散结之功。产于四川、云南、甘肃等地
◎ 贝斯开湾 Bisīkāi Wān
[Biscayne Bay] 大西洋的一部分,在欧洲伊比利亚半岛和法国布列塔尼半岛之间。一般译为比斯开湾
贝-贝币
贝币
贝,又称为货或贝化(货),我国最早出现的一种原始货币。原系产于南海及东海的自然海贝,因富装饰性、便携带、坚固耐用又能计数,遂作为外来交换品,自夏代(公元前2116世纪)起演变为中原部族的实物货币。货币多为白色光洁的齿贝,大小不一,一般长2~3厘米、宽1.5厘米左右;背隆起,口细长而多齿,齿纹多达20对以上。背部常有一、二磨孔以便穿系。计量单位为朋,一朋十贝。与货贝同时充币用的尚有拟枣贝、阿文绶贝、虎斑宝贝及伶鼬榧螺等。货贝行用源于夏,盛于尚而衰于周,春秋起因金属铸币出现,便逐渐失去货币功能而退回一般装饰品或护符地位。
贝-分类
贝币可粗分为二类:一是真贝、有海贝、淡水贝两种;二是仿贝,有骨贝、石贝、玉贝、陶贝、铜贝。贝的计量单位多为朋,一朋若干贝(多说十贝一朋),穿在一起使用。贝币从殷商至春秋初行用较多,并经历了从真贝到铜贝的渐进过程。铜贝计量单位,表示重量。铜贝行用约三四百年,东周初逐渐退出流通。
贝-担任货币的条件
贝币是中国最原始的货币形式,贝具有担任货币的五种条件:1、本身具有一定的功能;2、具有天然的单位,计算方便;3、坚固、美观、耐用;4、便于携带,而且由于当时的交通不便而不易获取;5、贝在古代视为辟邪品或护身物。因而,贝币在中国约经过了装饰品(殷商时代以前)和货币(殷至西周)两个演进阶段,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方才被正式废除。在元、明时代,由于地僻荒远,中国的云南边境地区还曾使用海贝币,当时称作贝八子,后来渐渐为制钱所取代。
贝-历史
天然贝币
中国最早的货币是一种由天然海贝加工而成的贝类货币,出土于河南殷墟妇好墓等地,年代为公元前19至前16世纪,距今约3500年以上。经过加工的天然贝币形体一面有槽齿,贝币光洁美观,小巧玲珑,坚固耐磨,便于携带,这类海币主要出产于我国的东海、南海等地海域,反映了商代商业交流的情况。 在商代中期以前贝币价值很高,臣下若能获得商王用贝币的赏赐那可真是极大的荣耀。
随着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天然贝币渐渐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故在当时又出现了许多仿制贝币,有石贝、骨贝、蚌贝、绿松贝等,这类贝币形体都较小,其长度约1.2厘米至2.4厘米左右。在商代晚期又出现了铜质货币,形制也仿海贝形式。铜贝出土于河南安阳和山西保德等地的商代晚期墓葬中,年代约为公元前14至前11世纪,铜贝堪称是我国最早的金属货币了,其中有一种表面包金的铜币是作为大额货币使用的,现存世量极少。蚌贝因一出土就容易损坏,现保存完好的不多。
目前存世的普通天然贝币大多呈乳白色,表面无光泽,由于天然贝币出土很多,现基本上没人作伪,而用其它材料所制的贝币就有不少赝品了,集币爱好者在收藏时应小心谨慎。在钱币 交易市场里,一枚天然贝币的价格约10余元,石贝、骨贝的价格约20元至40元左右一枚,绿松贝和铜贝的价格要高许多,一些品相上好的铜贝要价上百元甚至更高。
贝-贝币的五大创举
天然贝币
海贝因多彩光洁、便携带、坚固耐用、可计数,在人类进入渔猎、采集、农耕劳做原始社会阶段,仅作为饰品流传于世。由于存在地域差,为获所需,部族之间以物易物是自然存在的。河南仰韶村墓葬出土的贝饰,据今约有7000年。显然这些贝多半是从别的沿海部落辗转到内陆交换,在物换中有产生货币形态的可能。
进入奴隶社会夏代,经商族和南方各部族往来,开始出现商品交换,海贝随之增多的同时,其应用范围也从单一向多重性转变。由于商品不断出现,促使海贝开始有了商品交换充当媒介的资格。河南二里头夏文化遗址出土的贝币,见证了中国出现最早的原始实物货贝,此为创举一。作为货币的海贝,从其品种上看,大型海贝有虎斑宝贝、阿文绶贝、黍(音属)斑眼球贝、蛇首眼球贝等;小型海贝有货贝、拟枣贝等,以货贝最常见。这些贝多生长在东海、南海岩礁间。从其形状上看,白色居多,空心、口细长、多对齿、背隆起或人工磨背式,两端常有磨孔,便于穿系携带。从其计量单位看,以数计值,贝数越多价值越高,少则低,具体实行朋贝制:即1朋为大海贝5或小海贝10。从其职能上看,它既是非金属自然物货币,又是先秦商品交换中的一般等价物。货贝即财富,通过等价交换,满足需求,显示富有程度。如,商王武丁配偶妇好,她的墓葬除了仪仗、工具、用品、饰件、杂器等755件殉玉外,还有贝币高达7000枚,即700朋贝。若按西周共王三年裘卫 (音河,即古代温酒的铜器)铭文载意,裘卫用值80朋贝的瑾璋(即玉质礼器)换了矩伯的10块田计算,妇好700朋贝可换近90块田,可见财富之臣。
天然贝币
从商朝中晚期至周,由于人口增多、农业进步、手工业发达、商贸往来频繁等诸多因素,促使货贝需求量猛增,遂又出现了诸如石、骨、蚌、陶等仿贝。其价值同小海贝。一枚海贝或仿贝价值略低,而珠玉贝则称上币,价值昂贵。人们用各式各样的贝币交换商品,互通有无。荀子的《王制篇》形容当时货物流通的情形说北方的走马大狗,南方的羽毛象牙犀皮颜料,东方的海鱼海盐,西方的皮革毛织品旄牛尾,中国市场上都能买到,住在泽地的人可以得到木材、住在山地的人可以得到水产,农民不动刀斧不陶不冶可以得到器械,工商不耕不种可以得到粮食。据此,商业的兴盛,乃货币从中使然。反过来又促进了生产,经济也得到发展。而这些品种众多的贝币,成了中国质地最多的同形制货币,此为创举二。这个时期还诞生了铜铸贝币(即金属仿贝的一种),称下币。一枚小铜贝一般重约3克或为5铢。又如,西周厉王时的一铜器铭中载罚女(即汝)三百,也就是说,罚你150两铜贝。而河南安阳和山西保德先后出土的距今三千年前的商代铜贝,乃是我国最早的金属铸币,也是迄今所见世界上最早的金属货币,此为创举三。
到了春秋战国,三晋(赵、魏、韩)、齐鲁亦铸铜质空心无文仿贝,特别是鲁国所铸铜贝为其本国主要流通货币。而楚国的铜贝则以实心有文铜贝(或称蚁鼻钱或称鬼脸贝)为当时主要国币,多以哭字贝最为常见。另有有文银贝,连同河北灵寿县出土的先秦中山王墓中的无文金贝、银贝开创了我国金制币、银制币之先河,此为创举四。又河南辉县东周大墓葬两次出土1000余枚的包金贝,堪称华夏金属质地包金币之鼻祖,此为创举之五。
从海贝转为饰品又变成多样、多质,有轻有重,价值不等的货贝,直至秦(公元前221年)废除贝币体系,此间,这种币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它们不但为当时社会地区性商业繁荣起到了经济杠杆作用,而且也是华夏币史重要的组成部分。贝作为历史货币,不仅为中国的古代经济立了丰功而且还对中国文化,风俗,具有深刻的影响。从现行的中国汉字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与钱币发生关联的事物或行为都有贝旁,如:货、贡、贸、贾、贿、财、贪、贫、费、赔、赎等等。在江浙一带的农村,家长将贝佩挂于孩童的身上以期望健康成长,驱邪生财,更有父母干脆把儿女直呼为宝贝,贝币虽小确集经济历史,文化多重含义于一身,颇受钱币收藏爱好者们的青睐,进而成为当今收藏的一大门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