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对春秋战国时期铸行的针首刀、尖首刀、明刀和齐刀、圆首刀等各种刀形货币的总称。
刀币
刀币中国古代货币中比较独特而又重要的一种,是由渔猎工具刀削演变而来,春秋战国时期逐渐遍及齐、燕、赵等地,秦朝开始统一了币制,将历代异形钱币的样式,改为外圆内方的形状。刀币因其历史流行时期短,存世量相对比较少,因此成为藏友们关注的对象。
刀币-简介
刀币由刀首、刀身、刀柄、刀环几部分组成。刀首是划分刀币类型的主要依据,按形状可分为针首刀、尖首刀、截首刀、圆首刀和平首刀。按刀背可分为磬折刀和弧背刀。
刀币
齐国是使用刀币的主要国家。齐国的刀币文字生动、制作精美。主要有齐造邦长法化、即墨之法化、齐法化和齐明刀等。齐造邦长法化又称六字刀,铸于春秋末年,为田氏代姜齐,受封为齐侯时所铸的开国纪念币,此刀形态优雅,铸工精良,存世稀少,为历代藏家所重。齐明刀因刀面有明字而得名。其背文为莒冶齐化等文字者十分珍罕,是燕将乐毅破齐,占临淄等七十余城的五年间所铸。此刀于清嘉庆年间在山东博山首先发现,因而又称博山刀。
燕国起初流行尖首刀、针首刀,战国时发展成截首刀与燕明刀。燕明刀上的明字呈眼形,与齐明刀明显不同。燕明刀由于出土数量较多,所以价格不高。赵国刀币出现较晚,大约在战国晚期,以形体较小且圆首的直刀为主,刀身多铸地名,有甘丹、柏人等。赵刀的出土数量很少,均很珍稀。刀币因其形状像刀而得名.东方的齐国和北方的燕国主要使用刀币。刀币分燕明刀和齐刀化二大类型。刀币形状取象于山戎、北狄等北方游牧民族渔猎用的刀类工具。由于齐刀面有化字文而称刀化。刀货形状刀背分弧背、折背、直背,刀首有平首,尖首之分,也是我国早期一种青铜铸币。刀币正式称谓是刀化(货)刀币,由刀首、刀身、刀柄和刀环四个部分组成。刀之缘以外廓,刃不向外,向左而不向右,所说凹背凸刃,刀首近于三象形,刀身和刀柄是大小相近的两个长方形,刀环呈圆形,这几种几何形体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平稳周正、丰满、圆润的形象美和和谐美。
刀币-各国
中国古代仿照环首小刀形状铸成的铜币,属战国铜币中的一种。 《管子》 、 《地数》 、 《揆度》曾提到刀
刀币
布和刀币,都是指铜币而言。战国时齐、燕、赵等国都铸造过刀币。
齐国刀币 通高约17厘米,重约40~55克,是各国刀币中形体最大的。也有极少数形体较小。刀柄略带弯曲,刀身正面有齐法化、齐之法化、安阳之法化、节墨之法化、齐俆邦长法化之类的钱文。近人或释法化为大刀。传世齐刀钱文有长达九字者,似出于伪作。安阳、节墨皆为齐国城邑名。安阳 不见于文献记载,节墨即即墨,在今山东之平度。刀背面上部有横线 3道, 线下一般都有一字或两字,常见者有上、工、甘、大、安邦等,可能是铸工所作的记号。齐刀铜质,铸工都比较好。经检测,含铜量为70%左右,其余为铅、锡。齐刀遗留下的实物颇多,多出土于今山东省黄河以南、京沪线以东,包括今济南、淄博、潍坊、昌邑、掖县、福山、荣成、海阳、平度、青岛、诸城、日照、沂南、莒南、兖州、平原等地。齐刀的铸范有泥质和石质两种,尤以泥范为多。清代陈介祺所藏的泥范有数以千计。近几十年,在今临淄的齐城遗址内,也屡有发现。范以砂泥制成,每范之上印三模,一次可铸 3枚。但所有泥范仅见齐法化一种,余尚未发现。
燕国刀币 其上多铸有一明字,故这种刀俗称明刀,较齐刀轻小,通高约13~14厘米。早期的形体较大,刀背略弯,刀身上宽下窄,通高约14厘米,重13克左右,明字作仈、仌,背文多为一字;中期的形体
刀币
比早期的略小,明字作乽;晚期的刀身上下等宽,刀背较直,柄向内屈曲明显,刀重减轻到10克左右,明字写成債,有人误释为匽或易。中期、晚期的背文一般字数较多,常在左或中、右之下系以数目字。
明刀铸造技术略逊于齐刀,尤其在含铜量方面明显低于齐刀,一般含铜仅有35~45%,有时铅、锡含量多达 45~58%,这可能和燕、齐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有关。在河北省易县燕下都遗址中,发现有铸钱作坊的遗迹,除出土明刀外,还有不少的泥范,范为长方形,一范之上并列五模。在河北省承德还发现有石质铸范,可知当时铸范质地不止一种,铸地也不止燕下都一处。
明刀是战国刀币中发行数量最多的一种,常有出土,一次出土有时可达上百枚或上千枚。出土较多的地区在今河北省、辽宁省、北京市和天津市一带。另外如山西中部、北部,内蒙古的东部、南部,吉林省的集安、奈曼旗,山东省的临淄、昌邑、平度,也都出土过这种刀币。这些现象表明,明刀的流通范围并不限于燕国,甚至在赵、齐等国境内也可流通。现在出土的明刀绝大部分来自窖藏,也有少数是从墓葬中发现的。
刀币中还有一种尖首刀,似属燕国的一种货币。这种刀通高约16厘米,重11~15克。从刀背到刀柄,形成一道弧
刀币
形线,刀柄较细,刀首较尖,故俗称尖首刀。有的刀尖长如锥形,俗称针首刀。这两类刀的特点是无一定的面文,甚至有无字的。钱文一般仅有一字,如王、工、五、上刀等,这些字可能是记号。出土这种刀的地区主要在今河北省北部、中部一带,包括张家口、保定、易县、徐水、安国、河间、灵寿、藁城、石家庄等地。北面如辽宁省的凌源,南面如山东省临淄,也都有出土。从出土地点看,大部分皆在燕国境内,可知此刀为燕币的可能性较大。有时此刀也和明刀同出,但数量很少,或许这是一种比明刀更早的燕币,当明刀大量使用之际, 这种刀已经为数不多了。在山东省招远、寿光一带,过去出土过一些截去刀首的尖首刀,其用意何在? 现在还不清楚。
赵国刀币 形体较小,通高约13~14厘米,重约 5~15克。刀刃和刀首成圆角,和齐、燕刀币首部有尖角大为不同,刀柄和刀身接近于垂直,刀的正面有邯郸、白人、城白等文记。邯郸为赵都,白人即柏人,亦赵地。由此可确定这类刀为赵国的钱币。赵刀多出土于今河北灵寿、石家庄、邯郸、徐水、易县、滦平及北京等地。另外在山西北部及内蒙古南部辽宁省一带也有出土。从出土地点可知,赵刀也可在燕国境内通用,又常和晚期明刀或一刀圆钱共出,表明其通行年代当在战国晚期。河北省灵寿曾出土过一件城白刀的石质铸范残块,为了解有些赵刀的铸造地区提供了线索。赵刀中还有更小者,通高不过11厘米,刀身宽仅1厘米,正面有蔺字,当是蔺(今山西省离石)地所造。还有较蔺刀更小的言阳刀,通高仅 9.5厘米,面文为言阳新刀。言字前人多误认为晋字。言阳疑即西汉时西河郡之圁阳,战国早期属魏,后归于赵。此刀形制和蔺刀相似,疑亦赵国所造。以上两种刀极稀少。
刀币-之齐明刀
亦称博山刀,因最早在山东博山发现,故俗称博山刀。博山系旧县名,位于山东中部,1958年撤销,并入淄博市。考博山刀来源,《金石索》载博山刀为孙星舫所贻,云博山之杏峪村刨出一窖数百枚,文不能辨,又,此刀与前刀出一窖,虽舫又自博山携寄。此刀币由于出土于齐,其钱文有燕币明(或称召、易等)字,所以今人多称齐明刀。
刀币
齐明刀特征,刀身较燕明刀刀身瘦狭,篆书明字外笔长且作方折,区别于燕明刀弧折状。而刀背文有齐、齐化、齐化共金、莒冶化、莒冶齐化等十几种不同字数的文字,多素背或符号者。此刀币铸制粗,含铜量略低,含铅量稍高,亦有铅质者。此刀齐燕兼而有之,一定为先秦战国时期铸币,笔者愿就其背景、归属等问题分析如下。
春秋战国时,由于各诸侯争霸天下,各自为政,各铸本国币,形成我国币史形制最多的一个特殊时代,产生了贝、布、刀和圆钱四大货币体系。齐明刀铸期较晚,也系刀币体系之一。刀币是由工具削刀演化而来,包括大小尖首刀,大小针首刀、切头刀、小尖刀、小直刀、大小圆首刀、燕明刀、齐明刀、齐大刀等币种。这些刀币,成为我国北方、东方各国(族)主要货币。曾经铸造并行用过刀币的有鲜虞国、中山国、燕国、齐国、赵国及山戎等部族。
齐明刀是在何背景下形成的呢?前314年燕王哙让帝位于国相子之而内乱三年,齐宣王乘机伐燕,哙与子之被杀,燕几至灭亡。前311年太子昭即位,据《燕昭王求士》载:卑身厚币,以招贤士,经28年勤政,燕复国并于前284年令乐毅统军伐齐70余城,入至临淄(齐都)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唯莒(今山东莒县)、即墨(今山东平度县东南),齐也几至灭亡。前279年昭王死,燕惠王即位,中齐离间计,弃乐毅用骑劫为将,齐设火牛阵以少破燕,夺回所有失地。齐明刀即在前284年燕伐齐始至前279年齐破燕止。
齐明刀为什么行用时间短呢?原因是:1.百姓不愿使伐齐燕国币。拉锯战在战国为常见事,今战胜国一到,百姓用燕币,明燕撤再使齐币,燕币则分文不值,风险大,故人们有逆反、排斥心理和行为;2.战胜国需要社会稳定。齐燕两军交战,势必造成两国货币互相排斥,面对百姓排斥心理,战胜国需要一种折中的货币疏通流通渠道;3.商人迎合军心民意。当地商人抓住商机,低成本快速铸币以适应社会需要,用得上,退得出。且看其背文特点,先铸燕占领地如齐、齐化等,又铸齐莒城、莒冶化进退皆行。排它性小,认可度高,故行的通;4.完成使命自然消亡。随齐夺回失地,政权稳固,国币又排斥了自由商币。这是战事决定此币短命,也是此币原本历史价值所在。
刀币-精品推荐
尖首刀
战国尖首刀
宋仿王莽十布大刀币
战国大型尖首刀有文字
战国赵国甘丹、白人圆首刀
战国针首刀有文字
战国截首刀
新莽一刀平五千
刀币-参考资料
http://special.artxun.com/20080104/article/f6634cdeff00b1f2c2813f6ad0a66db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