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钟②

编钟


编钟


编钟是我国古代的重要打击乐器,钟在古代八音分类法中属金部,成组的钟称为编钟。因能奏出歌唱一样的旋律,所以也有歌钟之称。它是依钟的大小不同而有次序地悬挂在木制钟架,多为青铜制造,也有石制和陶制,钟柄空心与钟体内腔相通,钟体饰有兽面条纹或花纹。用木棰敲击发音,音色清脆、悠扬,穿透力强。《诗经》中有鼓钟钦钦,鼓瑟鼓琴之句。





编钟-历史发展



编钟出现在商代,兴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自宋以来渐渐衰退。

编钟最早出现在商代,当时多为三枚一组,能演奏旋律。商代编钟造型别致,钟柄部分是空心的,并与内腔相通,钟的表面有简单的兽面纹饰。近年来,在殷代大型王室墓葬妣辛墓中,又发现了有五枚一套的编钟,可构成四声音阶序列。


编钟


编钟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西周中晚期,编钟已由三枚或五枚发展为八枚一组,能发出相隔一个小三度或大三度音程的两个音级。当时编钟经常用于宫庭宴会,被称为钟鼓之乐。至春秋中晚期,又增为九枚一组或十三枚一组。

1978年湖北随县城郊的擂鼓墩出土战国初期的曾候乙墓编钟,共六十五枚。被称为我国古代编钟之王,每个钟体上都刻有错金篆体铭文,正面刻曾候乙乍时(曾候乙作)。2000年2月,湖北荆州战国楚墓发掘两套2300年前的大型编钟,各由14件组成,青铜制造,高0.72米。

秦汉以后,在历代宫廷雅乐中所使用的编钟多呈圆形,形制上有了很大改变,且每钟只能发出一个乐音。在经历了500多年黄金时代后,它由盛兴而衰退。

到了隋唐时期,编钟除在雅乐中使用外,还用于隋九部乐和唐十部乐中的清乐和西凉乐里,很少流传民间。唐代诗人在作品中曾描绘出编钟声音宏亮、铿锵悠扬、悦耳动听的妙响。

自宋以后,迄止清代,编钟铸造技术鲜为人知,钟乐也渐被淘汰,清代宫廷中所铸编钟,不仅其形制与传统编钟不同,其音律更是相去甚远。



编钟-形制



古代编钟常用于宫廷雅乐,每逢征战、宴会、祭祀,都要演奏编钟。它可以独

先秦编钟

奏、合奏或为歌唱、舞蹈伴奏。古时,编钟是统治者专用的乐器,也是反映名分、等级和权利的象征,只有在天子、诸侯行礼作乐时方能使用,即钟鸣鼎食。

先秦的编钟,钟身呈椭圆形,很象两个瓦片合在一起,上径小,下径大,纵径小,横径大,钟口边缘不截齐,两角向下延伸,成尖角形,顶端有柄的为甬钟,带钮的为钮钟。钟的上部称钲,下部叫鼓。钟的鼓部铸有精美的图饰,钲部的纹饰称为钟带或篆间,每枚钟的钲部都铸有36个突起的隆包,叫钟乳或枚。

在我国西南地区,近年来曾多次出土了战国至两汉时期具有少数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的编钟。

羊角钮编钟



如云南楚雄万家坝古墓出士的战国羊角钮编钟和广西西林出土的汉代羊角钮编钟,外形似铃,断面呈核桃形,顶端作羊角状。




编钟

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群和牟定福土龙村出土的

编钟

编钟,上宽下窄,平口,钟面镂刻皤蛇纹饰。

四川涪陵小田溪巴人贵族墓出土的战国编钟,纹饰具有古代巴族文化特征。

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汉墓出上有半环钮的筒形钟等。

以上这些充分表明,我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与中原地区,在音乐文化上有密切的关系。

编钟-结构组成



编钟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用青铜铸成,它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编钟由若干大小不同的钟组成,每一个钟体上饰有简 单的兽面,内腔是空的。编钟的编制有许多种类,东周时期编钟以九枚一组的居多;较大的编制以曾侯乙编钟(曾侯乙墓 出土的编钟)为代表,共计六十四枚,分三层悬挂。

编钟-使用材质



编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晚期,当时的钟多为陶制;商代以后的编钟多为铜制。

编钟-乐器特色



属于变音打击乐器族,发音类似钟声,清脆悦耳、延音持久 。具有东方色彩,适合于演奏东方五声音阶的音乐。

编钟-历代编钟介绍



1、曾候乙编钟



曾候乙编钟




1978年湖北随县城郊的擂鼓墩出土战国初期的曾候乙墓编钟,共六十五枚。被称为我国古代编钟之王。

曾候乙编钟每个钟体上都刻有错金篆体铭文,正面刻曾候乙乍时(曾候乙作)。钟背则记有与晋、楚等国律名的对应文字,共标有关于乐律的铭文2800多字,记录了许多音乐术语,在科学概念上表现出相当精确的程度,显示了我国古代音乐文化的高水平,表明我国早在公元前5世纪,就已使用十二平均律了,这比欧洲要早1800年。

钟架呈曲尺形,全长10.79米,高2.67米,重5吨有余。铜木结构,木质横梁上饰彩绘花纹,两端都套着浮雕或透雕的青铜套,起装饰和加固作用。在这套65枚编钟中,有镈钟、甬钟和钮钟三种。镈钟仅有一枚,是楚惠王在曾国君主乙死时赠送给他的。甬钟45枚,为曾



曾候乙编钟



侯乙生前亲自测音监制,分五组居于钟架的中、下层,中层音色嘹亮,下层形大体重,音色深沉浑厚,最大的一枚高153.4厘米、重203.6公斤。钮钟19枚,分三组挂于钟架上层,音色清脆,最小的一枚高20.4厘米、仅重2.4公斤。整套编钟的音阶结构,居然和现代国际通用的C大调七声音阶音列相同,音域从大字一组A到小字四组C,其总音域达到五个八度,比现代钢琴仅两端各少一个八度。在约占三个八度的中部音区由于有三套骨干音结构大致相似的编钟,形成了三个重叠的声部,而且有的声部几乎十二个半音俱全,可奏出完整的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的乐曲。

演奏时,由三个乐工双手各执丁字形木槌,分别敲击中层三个组演奏旋律,其中第二组,可能处于领奏地位。还有两名乐工,各执一大木棒,分别撞击下层低音甬钟,配以和声,起烘托气氛的作用。

1983年9月,湖北省博物馆与其他单位合作,组成了曾侯乙编钟复制研究组,经过10个月,完整地复制了全套曾侯乙编钟,并于1984年9月8日在武汉通过鉴定。复制的编钟和编磬,不但与出土的珍品外形相似,而且音质也十分接近。

2、西汉第一编钟
2001年1月,在被考古学家誉为2000年前的地下音乐厅的济南洛庄汉墓乐器坑中出土一套编钟,据中国历史博物馆原馆长、我国秦汉考古研究泰斗俞伟超先生协同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主任信立祥、北京大学考古教授赵化成等人实地考察鉴定,认为洛庄出土的大型编钟工艺考究、保存完好,为西汉第一编钟。

这套编钟是在洛庄汉墓主墓室陪葬坑内出土的,同时出土的还有6套石磬和鼓、笙等西汉王室乐器及大量其它种类的青铜乐器。这套编钟共19件,上面14件为稍小的钮钟,下面则是大型的甬钟。编钟出土时排列整齐,可看出当时是挂在架子上埋进去的。这套编钟在地下保存得非常完好,出土之后,轻轻擦拭便锃亮如新。当年这套编钟都已经过调音,用特制的木棰轻轻敲击编钟不同部位,可以听到两种不同的声音,即双音钟。

与战国编钟相比,汉代的编钟本来就很少,洛庄汉墓出土的这套编钟是目前为止国内考古中发现的第一套西汉时期的编钟,它与战国编钟在形态、花纹等方面都有明显区别。

3、金钟
我国历代的编钟都是用青铜制作,但是也有例外,清代乾隆皇帝在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曾用黄金铸成了一套大小相同、壁厚有别的编钟,共有16枚,叫做金钟。这是世界上唯一能够敲响的金子,它既是铸造精美绝伦的乐器,又是巧夺天工的艺术品,堪称稀世瑰宝,远远超过了黄金本身的价值。

金种每枚钟的正中是音名,周围盘绕两条蛟龙,装饰以海波和云纹,其音律与现代音乐相同。平时,这套编钟置于太庙(今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中,遇有朝会、宴享、祭扫大典,才拿出来演奏。和它一起使用的还有一套金编磬。

这套编钟,就耗用黄金13647两2钱。1925年它流入民间,后由陈亦侯、胡仲文收藏,现陈列在首都故宫博物院的珍宝馆。

4、西周编钟
1985年8月25日杨家村出土了西周时期编钟一架。这架大型编钟,总重量为340公斤。它在西周考古发现中是不多见的稀世文物。

这架乐器,共为4组,铸造的时间各不同,可能为一个家族数代人的制品。它

西周编钟

对我们研究西周钟的演变规律将有很大的帮助。从器物的用途看,既有编组使用的,又有单独使用的。以前出土实物不多,传世的有克,上海博物馆收藏有四虎等,但都是单个出现。杨家村编钟,属于西周晚期遗物,是目前已知资料中最早最完整的一套。另外,从钟的铭文看,对研究西周社会史和官职制度等方面的问题,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同时充分证明编钟无愧为我国古代众乐之首,击之耳边荡漾着雄浑凝重的金石之声,形象地再现了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充分显示了我们祖先伟大的创造力,使人大开眼界,惊叹不已!被誉为国宝的编钟古乐器,从1954以来,在我省出土过多次。《隋书音乐志》载:编钟各应律吕,大小以次,编而悬之。编悬的木架,西周时叫(xuān),呈月形。演奏时用小木槌敲击,音色纯净,旋律优雅,音域宽广,表现力丰富。高音昂扬,惊天动地;低音浑厚,沉雄飞扬,演奏起来八音齐鸣,古音神韵娓娓动听。

编钟是西周时代祭祀、朝聘、宴享时歌伎的主要和声乐器,尤其适合于伴奏,富有中国古乐的独特风貌。西周时还以此礼乐制度规定名位、等级。编钟是王公贵族权势的标志。

西周编钟,距今至少有3000年的历史。那时候,地球上大部分地区还是荒无人烟,有些地方虽有人群,却过着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那时,我们这里的祖先不但越过了钻木取火的时代,而且已达到了能用火冶炼青铜铸造编钟的先进时期,它是中国古代科学文化高度发展的结晶。


编钟-意义及影响



中国是钟的王国。 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钟,并有过钟鸣鼎食的灿烂文明。

我国的铸钟史从原始到战国,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发展时期。据考,钟的前身是铃,从原始的瓷甬钟到早商的扁园形铜铃,至殷商的铙,西周中期三件一组的穆王编钟发展到八件一组,历经春秋时期的九件、十三件一组,继而发展到战国时期的大型 编钟。从单音钟到按音阶编列演奏的乐钟,凝聚着古老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结晶。

史料表明,世界文明古国的埃及、巴比伦、印度也都有过铸钟的实践,但他们的钟口都是园形,而园形钟无论怎样敲,都是一个基音,且延续(余音)长,很给形成音律。而随州曾侯乙编钟之所以能成为乐钟,关键在于它洽当地运用合金材料在科学配比的基础上,成功地采用了复合陶范铸造技术、铝锡为模料的熔模法,加上钟壁厚度的合理设计、鼓部钟腔内的音脊设置、炉火纯清的热处理技术,才能使铸件形成合瓦形,产生双音区,构成共振腔。才能达到编钟的浮雕花饰,还在于对它所在的振动区起着负载作用,达到加速高频的衰减,有助于编钟进入稳态振动。

所有这些,无不折射出那个遥远时代中华文明所创造的辉煌。 华中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刘克明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随州曾侯乙墓出土文物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他认为:随州曾侯乙编仲是科学技术史上一项最早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具有完备的技术体系和丰富的工程技术语言,具有世界一流的铸造技术,在工程图学上极有价值,是世界任何一部科学技术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艺术的写照,同时,它也为科学技术技术的未来发展做出了楷模。堪与古埃及金字塔、中国的万里长城、巴比伦空中花园等世界奇迹相媲美。

编钟虽作为一种较为古老的打击乐器,但其音质、音准、音色等方面,绝不逊色于:排鼓、大鼓,大锣、小锣、大镲、小镲、钵等民族打击乐器,也不逊色于:定音鼓、马林巴、铝板琴、大军鼓、小军鼓等西洋打击乐器,更不逊色于架子鼓等爵士打击乐器。其地位已在世界打击乐界中根深蒂固。

编钟-编钟曲目



1、 竹枝词(编种与编磬)
2、 春江花月夜(古乐合奏)
3、 屈原问渡(古乐合奏)
4 、楚商(古乐合奏)
5、幽兰(古琴与编钟)
6、国殇(古乐合奏)

编钟-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乐器概论》
2、《曾侯乙墓》
3、《曾侯乙编钟研究》
4、中国古曲网
5、神州乐器网

为您推荐

钹②

钹 钹,古称铜钹、铜盘,民间称镲。打击乐器。碰奏体鸣乐器的一种。中国、外国乐队中都使用。中国古代把铜钹、铜铙或铜盘、镲等,统称为铙钹。铙和..

彩埙②

彩埙-简介 颊型:吹奏乐器 民族:汉族 制作年代:清代(1644-1911) 收藏年代:传世品。原为京剧大师梅兰芳收藏,并於1953年捐赠本所。 彩埙-乐器说明: 陶制容器状边棱类。形体为平底卵形。六音孔(前四後二)。通体髹红漆, 描绘..

吹奏乐器②

吹奏乐器是乐器的一类。一般吹奏乐器由带孔的管子组成。中国民族乐器中的吹奏乐器一般是木制的,包括笛、箫、笙等。 吹奏乐器-笛 简介 笛子,又称竹笛。顾名思义,是由竹子制成。上面开有吹孔和膜孔各一个,按指孔六..

篪②

低音笙②

高市国有一只大大的低音笙,北京民族乐团也有,跟个衣柜一样大。基本上低音笙比低音管要常用,虽然作曲家常常两者都有编写,但低音笙所使用的频率比低音管要多的多了。有水准的乐团通常可以容许低音管不在,但低音笙一定要有编..

洞箫②

洞箫,吹孔气鸣乐器。流行于中国民间的吹管乐器,简称作箫,是最常见的民族乐器, 洞箫 多用九节紫竹制作,亦可用白竹制作。常用与古琴合奏或用于传统丝竹..

电琵琶②

电琵琶-电琵琶外形上保持了原琵琶的民族风格,只在琴箱面板上装了一些电器元件,拾音器置于靠近缚弦的琴弦下面,通过电磁感应把琴弦的振动转变成电讯号,然后经扩大器和扬声器发出声音来。为避免由于共振而造成的混响,电琵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