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出版-释义
《非诚勿扰》
全媒体出版(Federated Media Publishing),强调多渠道的同步出版:图书一方面以传统方式进行纸质图书出版,另一方面以数字图书的形式通过互联网、手机、手持阅读器等终端数字设备进行同步出版。去年以纸质出版、线上阅读、手机阅读和手持阅读器阅读4种方式同时推出的冯小刚作品《非诚勿扰》被认为是全媒体出版第一书。
全媒体出版-发展过程
《我的兄弟叫顺溜》
1998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副社长黎波就和一些朋友动起线上看书的脑筋。不过,他们捣鼓出来的是一批扫描书本,就是用数码相机把书本逐页翻拍,扫描到电脑里,再上传到网页。随着技术的革新,当初的点子几乎成为今天网民眼里的笑话。根据长江文艺出版社的调查,手机阅读和上网阅读已成为国内 14岁至22岁青少年群体的时髦消费方式。
2008年1月,在冯小刚《非诚勿扰》新书发布会上,主办方打出全媒体出版的口号,即图书、互联网、阅读器、手机阅读同步出版。这一新生事物第一次走进公众视野。《非诚勿扰》全媒体出版后,网上点击获得的收益超过10万元。在《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出版时,全媒体出版再次展现魅力。随后,更多图书开始跟进,涉足全媒体。到2009年6月,又有3部被业界看好的全媒体作品面市,分别是《我的兄弟叫顺溜》、《也该穷人发财了》和《刘谦自传:见证奇迹的人生》全媒体的时代狂欢似乎已经来临。
全媒体出版-现状
黎波表示把传统纸媒出版过的好书传到网上,一般反响都离预期差得很多。曾经有一本他认为不错的书,包给一家网站收费阅读,可半年才挣了 1400元。科普类图书在网上阅读的情况也不好,只有大众文化产品最适宜在全媒体出版。由此,他对全媒体的阅读品位多了一层担忧。调查显示,在大众通俗读物里最好卖的基本以草根为主,穿越、奇幻类小说的情况特别好。
调查结果让黎波心情复杂:我的解释是,第一,网上的内容提供商没有明确的选择观念;第二,这种泾渭分明,是网络出版与传统出版两条路线上的自然分工;第三,非传统类媒体阅读领域里已经形成了一些小圈子,有这种阅读口味的读者不断加入,壮大了此类文学产品的产量。但我还是想呼吁内容的提升,网络出版商继续在硬件手段上更新的同时,能拿出哪怕一半的投入用于筛选和提升内容也好!
自称外行的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潘凯雄,不客气地以旁观者清的态度给喧嚣中的全媒体做了一次深度扫描,得出的结论是还在起步阶段。
潘凯雄说,全媒体出版的好处是在第一时间同步覆盖全部潜在读者,遗憾的是全媒体出版虽有丰富的传播工具和技术的更新,却没有催生出新的内容,特别是新的文体。
据我对现有全媒体出版的观察,发现其中特别显著的一大类别是影视互动书,像《非诚勿扰》、《越狱》、《我的兄弟叫顺溜》等,而这些书,如果没有全媒体出版,依然可能在原来传统出版领域成为畅销书。如果相互间只是内容的平移,发挥了 全媒体什么特性呢?
可能我这个岁数的人有点传统,我如果在手机上读一部学术著作就会觉得怪里怪气的,因为要不断按键,翻页,还要思考,这不适合手机阅读。手机阅读必然倾向于轻松和娱乐。潘凯雄笑着说,我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在线、阅读器、手机,这三种工具固然都有上述的一些共性,但是每一种工具又有它自己的独特性,它们与传播内容复合起来,就必然会带来一场更深刻的变革。
潘凯雄说,作为出版界人士,他期待着假如有一种作品,在纸质媒体是不可能做的,但是在手机和阅读器上可以做到这种新的文体产生之后,才是完整意义上的全媒体出版时代的到来。
全媒体出版-展望
对全媒体出版这样的新生事物存在质疑是很正常的,但事实胜于雄辩,全媒体出版已经取得良好的营销效果和销售成绩。全媒体出版作为一种新的趋势,越来越受认可。全媒体出版服务首创者中文在线董事长兼总裁童之磊强调。
虽然全媒体出版在中国起步较晚,但童之磊称,在多种有利条件支持下,中国的全媒体出版有引领世界潮流之势。中国的手机出版就非常成功,手机媒体读者超过4500万,庞大、稳定的读者群已经形成,这些都有利于全媒体出版的发展。童之磊举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