锣
锣,是中国各少数民族和汉族常用的敲击体鸣乐器。历史悠久,种类繁多,音响洪亮,各具 特色,流行于全国各地。 锣属于打击乐器,以黄铜制成,可以分为大锣、小锣、云锣、十面锣等。大锣的声音宏亮、强烈、力度变化幅充大;小锣的声音清脆有诙谐色彩;云锣是有节律的打击乐器;十面锣是由十几面大小不等,音色、音高各不相同的锣悬于木架上,由一人独奏。
锣-简单介绍
锣
锣身为一圆型弧面,多用铜制结构,其四周 以本身边框固定;锣棰为一木棰。锣身大小有多种规格,小型锣在演奏时用左手提锣身, 右手拿棰击锣;大型锣则须悬挂于锣架上演奏。 乐器特色:属于金属体鸣乐器,无固定音高。其音响低沉、宏亮而强烈,余音悠长持久。通常,锣声用于 表现一种紧张的气氛和不祥的预兆,具有十分 独特的艺术效果。
锣-结构组成
锣由锣体、锣架(锣绳)、锣棰三部分组成(图6)。锣体铜制,因用响铜制成,故也有响器之称。结构较简单,锣体呈一圆盘形,四周以本身边框固定,用锣棰敲击中央部分振 动发音。一般中央部分略凸,称为脐、光或
锣
堂,是发音的主要部分,脐的大小、厚薄与锣的 面积比例,决定着音调的高低,也有中央部分平坦无脐或突起成半圆的球状,这些都构成了 锣的主要特征。锣脐与锣边之间称为锣面、二位或内、外八字,在锣边一侧钻有 两个锣孔,以穿系锣绳,便于提携或悬挂锣架。 长期以来,经过各族人民不断的精心创造,由于应用的地区和场合的不同,在中国形成了品 种繁多、各具异彩的锣。据形制特征可分为平型锣、脐型锣和乳型锣三类;按发音高低可分为低音锣、中音锣和高音锣三类;按演奏形式又可分为单面锣和组合锣两类。在这些锣中, 小的直径仅有几厘米,大的直径达一米五以上。不仅它们的造型不同,而且音色和效果也各有特点。目前较常用的锣,可简单地分为大锣、小锣、掌锣和云锣四类。大锣发音较低,锣边 钻孔系绳,左手提起或挂于架上,右手执棰击奏;小锣发音较高,锣面呈坡形,锣脐分大、中、小三种,有高音、中音和低音之分,锣边无孔,不系锣绳,以左手食指关节处提锣内缘 ,右手执锣板击奏;掌锣是锣中最小的一种,锣面平坦无脐,形如盘状,置于左手掌中,右 手执锣板击奏;云锣是锣中可演奏旋律的乐器,由十面小锣组成,用绳系于木架上,左手执 架柄,右手用锣棰击奏。20世纪60年代以来,这种组合型铜锣发展很快,出现了套、排、编、琴、二十九音云锣、三十六音和三十八音云锣等新品种。 锣是中国传统的打击乐器,锣在中国的民族乐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应用范围也很广泛,它不仅在民族乐队、民间器乐合奏、各种戏曲、曲艺以及歌舞伴奏中使用,而且也是庆祝集会、赛龙舟、舞狮子、欢庆丰收和劳动竞赛中不可缺少的乐器。
锣-简单分类
锣
中国的打击乐器根据制作材料的不同,分为金属、竹木和其它三种。锣属于金属类的打击乐器。锣是用铜冶炼 而成的,它的结构比较简单,锣身呈一个圆形的弧面,四周是以锣身的边框固定,演奏者用木棰敲击锣身正面的中央部分,产生振动而发音。 最早使用铜锣的是居住在中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到了公元前二世纪左右,随着各民族文化交往的日益加强,铜锣逐渐向中国内地流传。那时候,铜锣在战争中应用比较广泛,古代的军事首领们经常用铜锣来指挥军队作战。中国古代的军事术语鸣金收兵中的金就是古代铜锣的别称。 长期以来,由于应用的地区和场合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类型的锣约30余种,其中常用的有大锣和小锣两种。 大锣是铜锣类乐器当中体积最大的一种,直径在30厘米到100厘米不等。它的特点是发音宽宏,深沉而雄厚,音色柔和,余音比较长;在大型乐队中,大锣往往起到渲染气氛和增强节奏的作用,而在戏剧中则用以增强气氛和突出人物性格等。 小锣分为高音、中音和低音三种,直径在21至22.5厘米之间,小锣是一种用途很广的伴奏乐器,尤其被中国的戏剧京剧、评剧、梆子戏、花鼓戏等地方戏曲,以及曲艺、话剧、吹打乐队和民间舞蹈广泛采用。
锣-历史发展
远在春秋时期,我国西南的百濮人和江南的百越人,就以金属冶炼而著称。锣是古代濮族人民和壮族先民骆越部族最早使用的乐器之一。云南是我国古代铜鼓的发祥地,在晋宁石寨山古墓出土的铜鼓中,有的鼓面正中受击处呈半球形隆起,和现今的十分相像,这是一种原始形制的锣,锣面上有舞蹈图,边沿有一铜环。在广西宁明花山崖壁画中,也保存着许多骆越人集合鸣锣的珍贵形象资料。1978年,从广西贵县(秦汉时称布山县)罗泊 湾一号 墓,还曾出土了一面西汉初期的百越铜锣,该锣近圆形,锣面横径32.1厘米 、纵径33.4厘米,锣脐直径22厘米,
锣
锣边铸有拱线纹一道,拱弦上系了三个等距的活环,锣面上刻铭文布字。这是我国目前已知年代最早的铜锣实物。可见,锣在 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秦汉以后,随着民族间的交往,铜锣逐渐向内地流传,公元6世纪前期方至中原,但见于记 载较晚。《旧唐书音乐志》在铜拔条中有:铜拔、亦谓之铜盘,出西戌及南蛮。 南蛮国大者圆数尺,这圆之数尺的铜盘,是锣见之于文字的最早记载。北宋陈在《乐书》中提及铜锣在中原出现时说:后魏自宣武以后,始好胡音。洎于迁都, 打沙锣。时当公元515年之后,将敲击一种小锣称作打沙锣。古代,锣常用于礼仪和战争 ,曾称为金。故有鸣锣开道和鸣金收兵之说。到了宋代,锣在民间音乐形式 鼓板中被应用。 元代,除各少数民族的迎赛神社常常鸣锣外,它还是杂剧的主要伴奏乐器。《兰采和杂剧》中就有:持着些锣、板和鼓之句。在《元史礼乐志》中开始载有云(即今之云锣),并记述了其形制和演奏方法,它除在宫廷宴乐使用外,也在民间流行,充分说明 当时锣的制造和演奏已具有一定的水平。元代以后,随着戏曲艺术的发展,为锣的运用开辟 了广阔的天地。明、清以来,各种形制的锣广泛用于戏曲音乐、舞蹈音乐和传统鼓吹乐、吹 打乐、锣鼓乐中。锣在昆曲伴奏中占有重要地位,据清代李斗《扬州画舫录》载,当时戏曲 歌舞中就用 到了云锣、小锣、汤锣和大锣等。我国的大锣还西传欧洲,在1791年,法国作曲家戈赛克开 始将大锣用于管弦乐作品中。在中国广大城乡,锣还曾是肩担贸易小贩和耍猴者沿街招揽生 意的工具,以锣的特有音调代替叫卖、称之为唤头。20世纪以来,锣已被各少数民族和 汉族广泛用于民间娱乐、节庆活动、地方戏曲和民间音乐中,参加各种乐队演奏。
锣-引申内涵
锣
锣把乡村所有残缺的日子拼凑起来,拼成一个圆,让梦在里头回响。锣声是乡村最朴素的语言。锣以一种纯乡土的韵脚,平铺直叙地抒情。日出而作,太阳是锣;日落而息,月亮是锣。锣是农人车轮留下的辙痕。走过了人生的风风雨雨,那崎岖的旋律和坎坷的节奏,把无数的昨天串成风俗色彩酽烈的客家民歌。星移斗转,季节更替,锣声在乡间小路回旋,时而骤然变成守望的停顿,时而以热情的调子感染远方。救月是乡村最壮烈的一页。从月缺到月圆,锣历经沧桑。锣声起起落落意味深长,村民用结茧的双手通过锣镀亮最吉祥的日子。黝黑而忠厚的脸庞,油亮而不屈的脊背,农民在锣声中挺直躬耕之后的腰板,勤劳的品格在农事中磨炼得像锣一样锃亮。锣声铿锵有力撼人心魄,村庄从此不再藏在农历里沉寂。谁握住命运的槌子,谁就能敲响心中嘹亮的梦,敲响生活的强音。
锣-中国打击乐
中国锣鼓乐,这一民间传统器乐演奏形式,以其悠久的历史渊源,宏壮的民族气派和独特的东方神韵著称于世。
锣
从古至今,锣鼓乐 无论是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或是作为一种音乐类别,它始终伴随着中国各族人民的生活与思想感情不断繁衍、传承和发展,成为人 民大众喜闻乐奏的艺术品种而深深扎根于民间音乐沃土之中,并始终发挥着它那无可替代的社会精神效应。近些年来。随着人民生活的 普遍提高,文化艺术生活的复苏,作为与人民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锣鼓乐,更加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活跃于全国各地,专业与业余两支队 伍携手并进,共同开创了中国锣鼓乐的繁荣局面。专场锣鼓乐表演在海内外舞台的积极展现;各地锣鼓乐比赛活动的广泛开展;一批优秀的打击乐作品的相继产生,可以说,中国锣鼓乐自80年代以来,在演奏与创作方面得到空前发展,在音乐生活中独树一帜,可谓异军 突起,令人刮目相看。谱写中国锣鼓乐新篇章,使其发展更具深度和广度,还有赖演奏家们的乐曲表演、作曲家们的积极参与、音乐理论家的理论指导、教育家们的传授培养。 对中国锣鼓乐的理论研究,音乐界前辈及众多同仁,在这方面已取得相当成果,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经验。中国锣鼓乐特性这
一课题,所涉及的方方面面甚多,本文主要仅针对乐队型态和功能特性与表现手法两个方面,结合本人教学及演奏实践,谈谈自己粗浅 体会,供大家商榷。
锣
一、关于乐器分类
我们的先人早在周朝时代(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就创始了乐器的分类,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 俗称八音,在以后漫长的历史时期里,乐器的演变虽不断发展,但大体上仍沿用这种八音分类法。中国古代音乐家并未特别对 打击乐器再进行分类,所以打击乐器散见于八音之中。近代中国音乐界,对打击乐器的再分类,大致有如下几种;
(一)《民族乐队乐器法》(中央音乐学院编,1964年3月人民音乐出版社)将打击乐器分为五大类;鼓、锣、钹、板、星。
(二)《民族音乐概论》(中央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新编,1963年7月人民音乐出版社)将打击乐器分为五大类;鼓类、锣类、钹 类、板梆类、其它类。
(三)《中国民族乐器分类》(简其华《民族民间音乐》1985,四)将打击乐器分为六大类;鼓类、锣类、铙钹类、钟类、竹板木 梆类、铁板石片类。
(四)《中国乐器图志》(刘东升、胡传藩、胡彦久编著,1987年12月轻工业出版社)将打击乐器分为三个类;皮膜类、金属类、 竹木玉石类。
(五) 《中国乐器》 (赵 主编,1991年现代出版社),将打击乐器分为二大类;体鸣乐器、膜鸣乐器。
(六)《中国乐器图鉴》(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1992年7月山东教育出版社),将打击乐器分为四大
锣
类;皮膜类、竹木 玉石、综合类。
(七 《中国打击乐器图鉴》(李民雄主编,1996年2月第一稿,待出版),将打击乐器分为五大类;鼓类、钟类、锣类、铙钹类、
其它类
从以上几种分类法可以看出,近代中国音乐界对中国打击乐器的分类,并无统一定论,他们各自从不同角度考虑进行分类,一是按 中国民间传统习惯分类。多种分类法本身说明目前任何一种分类法,都并非尽善尽美,对品种繁多的中国打击乐器,如何进行系统的、 规范的、科学的分类,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总结、完善。
二、乐队型态
中国锣鼓乐,就共乐队型态可分为清锣鼓乐队和丝竹锣鼓乐队两大类别。在乐器组合、演奏形式等诸方面,无论清锣鼓乐队 或丝 竹锣鼓乐队,因不同地区、不同乐种而呈现不同差异。也正是这些差异,形成它们自身所具有的独特性。与此同时,不同地区、不同乐 种在诸多方面又有着他们外部和内部之间的共同性。
锣-参考资料
1.http://www.hongen.com/art/gdyy/fqysj/gf504.htm
2.http://gz.jxcn.cn/NEWS/2005-7/20057151016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