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选秀-简介
文学选秀
文学之新大赛2008年5月启动,邀请到作家王蒙担任总顾问;作家张抗抗、刘震云、海岩、周国平、王海鸰、曹文轩担任评审;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颐武、评论家安波舜、《最小说》主编郭敬明担任执行评委。经过评选,中国传媒大学在校女生萧凯茵获总冠军。
这次文学之新选拔赛将于2008年11月之前,从全国参赛选手中决出36强,之后每月逐级淘汰。比赛接受读者的网络投票、信件投票,所有投票每月累加,最终由评委、读者共同投票,选出下一个文学之新。在选手淘汰、晋级的赛程中,评委进行专业点评和指导,当代文坛名家组成庞大的评委阵容主办方称,这次比赛借鉴了美国偶像等电视选秀类节目的运作方法。
与以往文学大赛或评选活动不同的是,这次文学选秀活动加入了诸如海选、PK、网络投票、逐级淘汰赛制等典型的娱乐选秀模式的元素。对于这一模式,担任大赛评委的著名作家王蒙表示,我们不应该看到与自己昨天熟悉的一切不一致的事物就愤怒、排斥这自然是对待这种文学选秀新形式的一种文化宽容和开放精神的表达。
选手穿礼服走红毯,粉丝们手持写有选手名字的宣传板,拿着鲜花夹道欢迎郭敬明出现时,现场学生们更是一片沸腾。王蒙在现场感叹这种热闹,全世界再也找不到一个地方文学能热闹成这个样子,有这么多年轻人喜欢文学,多棒啊。但他同时也强调,文学是寂寞的,需要长期努力。
文学选秀-总决赛
粉丝团声嘶力竭的尖叫、炫目的红地毯、奢华的晚礼服、残酷的PK、煽情的桥段走进首届文学之新新人选拔总决赛的现场以为走错了地方,文学比赛的现场俨然成了时尚派对。
由王蒙、刘震云、周国平、王海鸰等专业作家组成的评委团在这样的场合里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决赛采用的是命题作文的方式,以起源为题目,选手在3个小时内写出一篇文章,然后以人气票数和评委得分结合的方式决出胜负。但是令人比较意外的是,以王蒙、张抗抗等组成的专业评审给出分数与选手的人气票数恰恰相反,人气最高的选手每每被专业评委给出30分的低分。
整场比赛像极了超女,除了残酷的PK,就连煽情的桥段也学得惟妙惟肖,几位选手在台上都忍不住落下眼泪,特别是当卢丽莉被淘汰的时候,她的母亲出现在了现场,虽然母亲表现出温情的关怀,但是卢丽莉的一番话则引起了现场不少年轻人的共鸣,她说,其实我不需要你那么多可怕的帮助,只是希望你能给我自由。
文学选秀-观点
对于这场历时一年多的文学选秀,评委们褒贬不一,王海鸰坦言,这种形式可能对出版是有利的,但是对于创作不见得有什么益处。
直言不讳这样的活动形式对文学创作本身毫无益处,恐怕对出版是有好处的,对于创作也许不会有副作用,但积极的作用我看不到。她还指出很多选手的作品受影视的影响太大了,都在编,很难静下心来想我自己的感受,虽然很完整,但很不生活,三角恋啊什么的,有头有尾的。我觉得应该更关注自己的内心、关注真实,哪怕不成熟也很可贵。
现在文学已经被渐渐地商业化、娱乐化,人们在文学阅读上也日益功利化和娱乐化。干脆连发现文学新人这样的事也以商业为目的、以娱乐为形式了。这种形式不但无益于文学新人的发现和成长,反倒是对中国文学发展的阻碍和破坏。商业选秀选出来的文学新人只不过是商业的形象代言人而已。我们文学的未来如果是郭敬明他们,我们的文学作品将都是郭敬明们创作的快餐文学,那么我们还有文学吗?还能创造出唐诗宋词那般的文学辉煌,还能有《红楼梦》那般的不朽名著,还能诞生沈从文那样的文学大家?
不过,又说回来。人家搞这个文学新人选秀压根就不是为了文学,不是为了发现和培养文学新人,而是为了从这个所谓的文学活动中谋取商业上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