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机女,真名叫张梦媛,网名shirley,一个90后女孩。她在其豆瓣网主页上写了一个题为《唉!真该买个私人飞机》的日志,在日志中称,自己刚下飞机就头晕,然后在香港机场睡着了,并且称真该买架飞机。没想到被网友并转发到各论坛。在短时间内,便有成千上万的网友涌入shirley的个人主页,在其博客上指责她为吸引眼球PS自己的照片,留下不少攻击语言,并称其为晕机女。(本词条内容来源网络,仅供网友参考)
晕机女-事件简介
晕机女
2009年4月24日,一个名为shirley的90后女网友突然走红于网络,她的QQ空间、私人博客、校内ID、Facebook的ID、Space的ID以及MSN等等都被网友公布在豆瓣的观光团小组。在短短时间里,便有成千上万的网友涌入shirley网友的个人主页。随后又有网友把shirley的更多日志以及相片转发到天涯论坛上。在短短三天时间,在天涯的一篇题为《天雷的装逼女!呼唤高人鉴定照片!唉,真该买个私人飞机!》的帖子里,更是吸引了上百万网友的观光,近8000人的跟帖讨论。
一开始,网友只是在论坛上讨论shirley如何的雷人,以及对她在网上的相片进行鉴定真假。但随着网友深入的围观,越来越多关于shirley的被网人认为是雷的事情发布在网上供网友声讨。不少网友涌入人肉出来的shirley博客及相册,在其博客上指责她为吸引眼光PS自己的照片。
晕机女-发表声明
晕机女
由于数以千计的网友登陆晕机女shirley的校内空间,并留下不少攻击语言。对此,网友shirley曾委托她的朋友进行删除,但是却一直删不过来。为了能让此事有个了结,2009年4月26日,身在罗马的shirley在校内网上发布声明。在声明中,她对是否是炒作和网友对照片的质疑进行回复。
声明中,晕机女shirley称自己在网上被这么多人关注感到很意外,并一再声称,在此事件中她也是彻底的受害者。同时,她还在声明中称自己对照片进行过处理,但并没有网友所说的借别人的身体。在声明中shirley写道首先,这是你们找到我,完全的单方面,我没有像某些人是炒作自己,因此在这里,我是受害者。我没有逼着你看我的日志照片,你却说你被我骗了,这我只能说你脑子有问题。一直关注我的人知道,我从来只是记录,而我身边的认识我的人也知道,我在校内网上的日志,资料,照片都是真的。我没有期待要成为什么网络红人----这个词到现在还让我恶心......我承认,我喜欢PS照片,但是认识我,见过我真人的都知道,我不会做太大改动。本身的皮肤过白让我在拍照时吃了很多亏。我身边的人也都知道,化妆方面我是出奇的懒。除了眼睛和眼睛周围,我是不化的。粉底是根本不用。很多人说我的整个人都是P上去的,这让我感到无语,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你不相信我是因为你不愿意相信我。即使我拍视频出来你也会说是合成的。此声明发出不久,不知何故shirley便删除了这份声明,同时在回答网友的问题中声称将以网络隐私权、肖像权上诉法院。
晕机女-网络评辨
晕机女
网友指其太自恋
shirley在豆瓣、校内网上的主页,以及她的博客都被慕名而来的网友挤得水泄不通,网友纷纷对她的照片进行认真而又细致的鉴定,当中不少PS的痕迹更成为了众人指责的焦点。天涯网友nowaytosay9讽刺道,自恋的女人见多了,这么自恋的还是第一次见。更有资深的人肉专家将shirley一照片上的录取证书信息发到网上,对她进行公开人肉。
对于自己真该买个私人飞机的言论,shirley在主页中辩驳说,虽然都是在国外注册,但私人飞机、直升机根本不是什么新鲜事,其实很多人都有,更不值得那么多人为之而大惊小怪。同时,她更讽刺看热闹的网友是传说中没事做,没工作的人,众人对她的攻击只是国人强烈仇富心态的最好表现。
晕机女-雷人语录
晕机女
一)今天又听到了我最喜欢听的一句夸奖,来自摄影师:你真的很不像是人类呢,你应该好好待在你的王国做公主啊,来到人间做什么呢。
二)在韩国澳门的时候天天进赌场,也从没被人拦下来过。买军刺和枪支的时候,那人也就打量了我几眼,没说什么就卖给我了。所以我想,在别人心里,无论是认识我的还是不认识我的,大家早都已经把我当成年人来看了。
三)最后再自恋一下自己的身材(腰围)48cm,再这样下去,我可以去挑战那个三十几厘米的世界纪录了。
四)难得地,公布一下我那飘忽不定的的行程:下个月会再去法国住一阵子,然后是意大利,还有一些欧洲小国,回来以后还计划去香港和新加坡。
五)买了好多衣服,服务生不得不拿来一个大纸箱帮我装箱打包以便于上飞机好托运,不然真的拿不下。
六)话说因为最近没什么事干就一直在逛街,一天用个两三万变得很平常,商场里的大纸袋堆在墙角还没来得及扔,细数一下竟然有三十多个。
晕机女-参考资料
[1] 大旗网 http://shehui.daqi.com/feature_296228_1_index.html
[2] 搜狐 http://news.sohu.com/20090428/n26365603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