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骈②
田骈是齐国临淄稷下学派的中坚人物。史称他好高议,“设不为官”。战国时代,异常活跃。在齐国,从齐威王的父亲开始,就在国都临淄(今山东临淄北)西边的稷下设立学宫,广招各国的学者、游士等有才之士前来议论讲学,著书立说。因为他们的地点在稷下,又受到齐国的保护和尊崇,因此,被请来讲学议论的人,称作“稷下先生”。田骈就是当时的“稷下先生”之一。庄周在《天下篇》中把他与、、、并列。当时,田骈所处的稷下学宫的设置,实际上是齐国参政议政的一个参谋班子。他们各自著书立说,言“治乱之事”,以求取于齐王。齐王很器重他们,从慎到以下,皆命日“列大夫”,为他们铺设开阔的大道,用“高门大屋”等宠之,“览天下诸侯宾客,言齐能致天下贤士”。条件是很优厚的。这在当时的具体情况下,对于开展百家齐鸣和繁荣学术,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与其他国家相比,稷下学派的作用是很大的。同时,也加强了齐国的声望。当时,各国都把齐国看成一个励精图治、礼贤下士的图强之国和礼仪之邦。在稷下讲学的各个学派中,黄(黄帝)、老(老子)学派尤占上风,最受齐威王的重视和欢迎。黄、老学派是封建地主阶级议政和推行政策的一个重要派别。它改造并吸收了道家的某些思想资料,奉传说中的和为创始人。因此,又被称为“黄、老学派”。的改革,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在这一学派的指导下进行的。当时的田骈与、尹文、(或作蜎渊)、(或作捷子),各进其言,取用所长。其中,田骈善于谈辩,尤好争论。因此,人们才称他为“天口骈”。
田骈学说的主要表现一个“齐”字。认为从“大道”来看,万物是齐一的,即一致的。这种齐一或一致的说法,便被封建统治阶级和士大夫阶层的人物奉作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宗旨。在田骈看来,对待事物最好的办法是任其自然变化,强调“变化应求而皆有章,因性任物而莫不宜当”。他反对“好得恶予”,认为“好得恶予,国虽不大为王,祸灾日至”。田骈的这种思想,与当时稷下学派的另一个代表人物慎到的思想相近。他们都讲究抽象的法治论,在思想理论上推崇法治,却不知法治是地主阶级意识和利益的体现,轻视贤能智者在法治中的作用,自以为是,一味独行,没有客观真理作准则,把一切都看成绝对的,要么就服从君主个人的意志,要么就服从社会上的习俗,整天讲论法律条文,却不知法治究竟是为了什么。他们强调法治,认为治国没有法就会变乱,必须事断于法,一切以法律为依据;但同时又讲究“势”,强调“势”的作用,而且强调到过分的程度。认为只要权重位尊,就能令行禁止,否认贤智人才的作用,否定尚贤使能,不知道巩固政权、夺取天下要用得其人。这些,都是脱离具体历史实际的空谈教条,缺乏实践作用。
田骈学习于彭蒙,得不言之教。学到“贵齐”要领,主张“齐万物以为首”,要求摆脱各自的是非利害,回到“明分”、“立公”的自然之理,从“不齐”中实现“齐”。他与慎到“之道”被称为死人之理,非生人可行,是一种脱离实践的教条,很难琢磨,人们都认为很“诡怪”,表现了田骈的论道本质和客观效果。
对于田骈的著作,在他以后的诸子如《》中有所论述。《·艺文志》道家著录《》25篇,今均已亡佚。但他作为先秦的思想家,还是给我们留下了一些宝贵的思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