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②
(前200~前168)
西汉政论家、思想家、文学家。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人。18岁时以能诵诗属书而名闻郡中。后得吴廷尉推荐,文帝召以为博士。每次参议诏令,均能详尽对答。并得到众人的赞同,故得文帝赏识,超迁为太中大夫。他认为汉王朝建立20余年,天下和洽,应当改正朔,易服色,更定律令制度,定官名,兴礼乐。文帝认为贾谊很有才干,拟任为公卿,但因遭到周勃、灌婴等大臣的反对而作罢。于是任命他为长沙王太傅。渡湘水时,为赋以吊屈原。
(前200-前168),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人,西汉初期,儒家学者、政论家、文学家。
贾谊十八岁即以能诵《诗》《书》、通诸子百家言、善属文而闻名于郡中, 为李斯的学生河南守吴公所器重。后在吴公的推荐下,被汉文帝召为博士。当时贾谊才二十岁出头,其才华出从,很快超迁为太中大夫。
不久贾谊上疏,提出:'汉兴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当改正朔,易服色制度,定官名,兴礼乐'(《汉书'贾谊传》),文帝想迁升贾谊任公卿,但却遭到了权臣周勃、灌婴、张相如(东阳候)、冯敬等人的妒嫉和反对,旋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为梁怀王因坠马而亡,自伤失职,抑郁而死,卒年仅三十三岁。
贾谊曾著《过秦论》,总结秦朝灭亡的教训,认为强秦所以速败,是因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又曾上《治安策》疏,提出'众建诸候而少其力'的策略,以前弱地方诸候的势力。贾谊的著作有《新书》五十六篇,其思想兼采儒、法,主张仁义与法治并用,而归结于儒家的六经和德政。认为'德莫高于博爱人,而政莫高于博利人(《新书'修政语上》);'《书》、《诗》、《易》、《春秋》、《礼》五者之道备,则合于德矣,合则欣然大乐矣'(《新书'道德说》)。提出政以民为本的思想,说:'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与民为敌者,民必胜之'(《新书'大政上》)。
贾谊在文学史上有相当的地位,被认为是汉赋的主要开创者之一。有赋七篇,今存四篇,以《吊屈原赋》最有名,为汉赋之先声。散文成就更高。《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为其代表作。文章气势豪迈,逻辑严密,感情充沛,善用比喻,为西汉最优秀的政论散文,对后世论说性散文影响颇大。哲学上以德为万物之本,认为德生阴阳、天地与万物。但又认为德由道生。后期转向自然论,以为万物均由自然而生,自有其生灭变化。人要认识自然,必须'清虚而静,镜仪而居'。试图以人之衣食状况解释社会治乱与道德兴衰,认为若饥寒不保,则无以言德。又通经学,相传曾从北平候张苍受《春秋左氏传》,著有《左氏传训诂》,已失传。
在长沙时,又写了《鸟赋》,以排遣胸中郁伤之情。后文帝又特地召见他,任命他为梁怀王太傅。曾几次上疏陈治安之道,建议用'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办法,削弱诸侯王势力,巩固中央集权;主张重农抑商,'驱民而归之农';并力主抗击匈奴的攻掠。他认为'道德造物,德以道为本'生阴阳、天地、人与万物,万物变化不息。他还提出'变化因时'的观点,认为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制定出相应的政策和法令。这些观点对当时和整个汉代的政治有很大影响。文帝十一年(前169)梁怀王坠马而死,他自伤失职,哭泣岁余而死。贾谊又是著名的散文家。他的政论文章分析深透,文笔犀利、流畅。著有《治安策》、《过秦论》等,为西汉鸿文。据《汉书'艺文志》著录,贾谊著有《贾子》。今传《新语》是后人纂辑的贾谊著作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