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青年报》机动记者部主任
性 别: 男出生年月: 1956
民 族: 汉族
天津人。中共党员。1982年毕业于中国新闻系。1975年参加工作,历任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编辑、记者,《中国青年报》编辑、驻天津记者站负责人、机动记者部主任。1988年开始发表作品。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报告文学集《第五代》、《命运备忘录》,历史报告文学《大清王朝的最后变革》、《开国第一刀》,长篇纪实文学《罪囚婚变录》,电视专题片撰稿《第一生产力》(6集,已录制播出),报告文学《没有停泊地》、《唐山婚变》、《黄与黑——中国知识分子的畸变》、《深圳股市风云》、《理性沉思录——中国大学毕业生》、《红与黑》等。
2 .复旦大学副教授
出生年月:1971年生副教授
研究方向:刑事诉讼法、证据法
主要工作经历:
2001年—2003年在法学院金融法研究中心作博士后研究,曾为法学硕士开设商法专题和证券法课程;
2003年9月起在法学院为法律硕士和法学双学士讲授经济法;
曾主持或参与国家社科基金、世界银行、上海证券交易所、中国农业银行总行、上海国际集团等多个委托项目。
学历背景
西南政法学院法学学士,中国政法大学法学硕士、法学博士
学术成果
著有《刑事司法体制原理》和《刑事司法:多元价值与制度配置》。在法学杂志和报刊发表论文、随笔近百篇。论文代表作为《对抗与和合》、《证据法学的理论基础》。
3.河南师范大学美术系副教授
(1960.1—)河南人。1983年毕业于美术系中国画专业,1992年结业于南京艺术院美术系中国画研究生班,1999年结业于东南大学全国艺术与艺术教育模式高级研讨班。美术系副教授、中国画教研室主任。作品《古塬秋韵图》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秋次暮归图》获第二届全国中国花鸟画展优秀奖。论文有《美术教育论与教学法》、《从被动解构到自觉整合》等。4、惠州市公安局经侦大队长
男,1970年3月出生,1989年3月参加公安工作,1993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5年5月调到惠州市公安局惠城区分局巡警大队工作。10年间,他每两年上一个台阶,历任副中队长、中队长、大队副教导员、教导员,2005年任经侦大队长。在担任中层领导的11年间,他爱兵如子,心系群众,以情感人,忘我工作,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2006年1月18日晚,他不顾自己工作疲劳过度、连续多日发烧不退仍坚持探望一位民警重病的老母亲,在回家途中不慎跌入4米多深的地下停车场,献出年仅36岁的年轻生命。《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惠州日报》、惠州广播电视等省市媒体连续发表了一篇篇感人至深的系列报道,张建伟的事迹引起了省市有关领导和全社会的深刻反响。5、沈阳化工学院教授
男,满族,1964年1月1日生,辽宁省义县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机械工程学院院长。教学工作简历:
为研究生讲授“化工技术经济”、“机械最优化设计方法及程序”、“有限单元法(Ⅱ)”等课程。
为本科生讲授“流体机械”、“分离机械”、“化工机器”、“有限单元法(Ⅰ)”,“环保技术与设备”,指导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毕业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等。
科研工作简历:
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完成辽宁省教育厅下达的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浸没循环撞击流反应器的研究(编号:20012067)”的研究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完成沈阳化工学院中青年科研基金项目“玻璃钢离心机转鼓的研制与优化设计”。作为项目主要参加者,完成了多项国家计委、国家科委、辽宁省科委、辽宁省经贸委下达的科研项目,通过省级鉴定。主持完成了多项企业委托课题的研究工作,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经济效益。
作为项目负责人,现正主持沈阳市科学技术计划项目(重点)“浸没循环撞击流反应器的波动与微观混合研究(编号:1022037-1-06)”的研究工作。
在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发表论文4篇,并收入英文版会议论文集。在国内核心期刊《流体机械》、《机械设计与制造》、《阀门》等杂志上发表论文8篇;在全国性学术刊物《过滤与分离》、《石油化工设备》、《化工装备技术》及《沈阳化工学院学报》上发表论文15篇,在全国性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8篇,省级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6篇。
编写科技专著《锅炉计算手册》、《石油化工设计手册》(国家十五重点图书)、《过程造粒技术》三部。
获奖及获得荣誉称号:
1. 辽宁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997年
2. 辽宁省普通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001年
3. 沈阳化工学院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2002年
4. 沈阳化工学院优秀教师,2001年
5. 沈阳化工学院优秀共产党员,1997年
学术兼职:
1. 辽宁省流体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
2. 沈阳化工学院学报编委会委员
科研方向:
1. 新型高效节能过程装备的开发研究
2. 固液分离新技术及装备的开发研究
3. 过程装备与机械的强度分析与优化设计
6.上海久事公司副总经理
男,1954年9月生,硕士,中共党员,高级经济师,现任上海久事公司副总经理。曾任上海新沪玻璃厂副厂长,上海光通信器材公司副总经理,上海久事公司实业部副经理、经理,实业管理总部总经理,资产管理一、二部总经理,发展策划部经理,资产经营部经理,公司总经理助理兼发展策划部经理、资产经营部经理。7.遂昌副县长
张建伟,男,汉族,1963年1月出生,籍贯浙江遂昌,中国民主同盟盟员。1985年7月毕业于化学工程系,先后在丽水地区乡镇企业局、计经委、经委、市经贸委工作。历任地区(市)经委综合科副科长、办公室副主任,市经贸委综合处处长。2006年11月任遂昌县人民政府副县长。负责旅游、税务、国有资产管理、金融、保险、烟草、政务公开、行政审批、招投标管理等方面工作。
分管旅游局、地税局、招投标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审批中心)。
联系国税局、烟草局、人行、银监办事处、工行、建行、农行、中行、农发行、信用联社、人保公司、人寿公司。
8.清华大学电教中心主任助理
男,电教中心、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讲师,中心主任助理,研究所副所长, 校聘科研岗位。1991年9月-1995年6月 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管理专业攻读学士学位。1995年9月-1999年6月 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教育心理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硕博连读)。学术兼职
'sup2; 《现代教育技术》杂志编委;
'sup2; 美国计算机教育应用促进协会(AACE)国际会员;
'sup2; UNESCO 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研究所(Institute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in Education)中方专家
其它学术经历
'sup2; 1999年5月-9月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育学院访问学者,进行合作研究;
'sup2; 1999年6月 赴芬兰参加国际信息处理联合会(IFIP)TC3 WG3.1, 3.5联合主办的学术会议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ing in Education: Learning in a Networked Society;
'sup2; 2000年9-10月 在英国文化委员会资助下,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考察英国信息通讯技术(ICT)教育应用及国家学习网的进展状况。
'sup2; 国际计算机教育应用研讨会(ICCE 2001,汉城)程序委员会委员,论文评委;
主要研究领域
'sup2; 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侧重研究认知建构主义以及基于建构主义的新型学习模式(如基于问题式学习等)。
'sup2; 基于多媒体网络的认知学习:集中研究多媒体与网络环境下的认知学习活动,包括基于虚拟情境的发现学习、网络环境中的超媒体阅读、协同学习、分布式认知、信息搜索与整合、自我监控,等等,揭示这些认知学习活动的过程机制及有效条件。研究基于新技术的认知工具,研究基于多媒体网络的建构性学习环境设计模式。
'sup2; 远程学习与教学:远程分布式学习的过程、效果及其制约因素;网络课程资源及学习支持系统的设计、评估;E-Learning与虚拟大学的设计模型。
'sup2; 教育信息化与教师培训:研究信息技术在课程中的整合应用及其相关的教师培训问题。
开设课程
'sup2; 学习心理与教学理论(研究生学位课)
'sup2; 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研究生学位课)
'sup2; 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改革(本科生选修课)
在研项目
'sup2; 2001-200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网络教育模式与发展战略的跨学科研究
'sup2; 2001-2002,教育部项目: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化项目-网络课程资源标准子课题
'sup2; 2000-2001,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信息技术用于教学”子课题、“新课程与教师培训”子课题。
'sup2; 2000-2001,英国文化委员会学术交流项目:中英信息与通讯技术教育应用。
'sup2; 2000-2001,清华大学校内立项项目:远程教学过程及其效果的发展性研究。
'sup2; 2000-2002,清华大学“骨干人才支持计划”资助项目: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认知学习过程与学习环境设计。
学术出版物
1. Badrul Khan著,张建伟主译:《E-Learning的发展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进行中。
2. 张建伟著:《远程学习论》,中央电大出版社,进行中。
3. 张建伟、孙燕青编译:《教育技术中的心理/认知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出版中。
4. 陈琦主编,刘儒德、张建伟副主编:《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 余胜泉、张建伟:《教育技术基本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6. 张建伟:《当代教育技术学研究领域的基本架构》,教育研究,发表中。
7. 张建伟、孙燕青:《初中学生的科学观及其与科学发现学习的关系》,心理学报,发表中。
8. 张建伟、D. J. Reid、陈琦:《解释性支持与实验性支持对基于计算机模拟的科学发现学习的影响》,心理科学,发表中。
9. 张建伟、孙燕青:《通过问题解决来建构知识-内在条件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11期。
10. 张建伟:《从传统教学观到建构性教学观-兼论现代教育技术的使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9期,第32-36页。
11. 张建伟:《基于模拟式教学及其效果研究回顾》,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第7期,第68-71页。
12. 曾兰芳、张建伟、黄荣怀:《从美国教师教育技术标准看我国的教师培训》,中国电化教育,2001年第8期,第10-13页。
13. 张建伟、陈琦:《科学发现学习的新近研究》,心理学动态,2001年第4期,289-294页。
14. 张建伟、陈琦:《基于计算机模拟的发现学习-学习支持问题》,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年第2期,第43-48页。
15. 张建伟、陈琦:《认知结构的测查方法》,心理科学,2000年第6期,第750-751页。
16. 张建伟:《试论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中国远程教育,2000年增刊,第52-54。
17. 张建伟:《基于问题解决的知识建构》,教育研究,2000年第10期,第58-62页。
18. 张建伟:《基于问题式学习》,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年第3期,第55-60页。
19. 陈琦、张建伟:《论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改进》,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年第1期,第45-49页。
20. 陈琦、张建伟:《基于多媒体的建构性学习环境设计》,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6期,第47-52页。
21. 张建伟:《从教学活动的结构看教学能力的结构》,上海教育科研,1999年第12期,第26-28页。
22. 张建伟:《知识的建构》,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年第7期,第48-53页。
23. 张建伟、陈琦:《简论建构性学习和教学》,教育研究,1999年第5期,第56-60页。
24. 陈琦、张建伟:《基于计算机的有效练习和测评》,中国电化教育,1999年第7期,第14-17页。
25. 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与教学改革》,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年第3期,第46-50页。
26. 张建伟:《概念转变模型及其发展》,心理学动态,1998年第3期,第33-37页。
27. 张建伟、陈琦、常原:《通过问题解决来建构复合物理量的初步研究》,学科教育,1998年第3期,第32-35页。
28. 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1998年第1期,第61-68页。
29. 张建伟、孙燕青:《初中学生的知识观与学习观初步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年第4期,第11-16页。
30. 张建伟:《反思:改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新思路》,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年第4期,第56-62页。
31. 陈琦、李敏、张建伟:《整合信息技术于教师培训—关于中师教师准备状况的调查》,心理发展与教育,1996年第4期,第35-40页。
32. 张建伟、陈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年第4期,第75-82页。
33. 张建伟:《如何实现学校德育的变革》,教育科学研究,1993年第3期。
国内外学术会议
1. Zhang, J., Li, F., Duan, C., ' Wu, G. (2001). Research on Self-efficacy of Distance Learning and its Influence to Learners’ Attainments. To be presented on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in Education (ICCE/SchoolNet2001), Seoul, Korea.
2. Chen, Q. ' Zhang, J. (2001). Collaborative Discovery Learning Based on Computer Simulation. To be presented on the 18th Annual Rutgers Invitational Symposium on Education (RISE): Using Technology to Enhance Learning. Rutgers, New Jersey.
3. Zhang, J ' Chen, Q. (2000). Simulation-based Scientific Discovery Learning: A Research on the Effect of Experimental Support and Learners’ Reasoning Ability. In: D. Benzie ' D. Passey (Eds.) 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Educational Use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344-351). Beijing: Publishing House of Electronic Industry.
4. Chen, Q. ' Zhang, J. (1999). Use ICT to Support Constructive Learning. In: D. M. Watson ' T. Downes (Eds.)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ing in education: Learning in a networked society (IFIP TC3 WG 3.1/3.5 Open Conference: ComNEd’ 99, Finland) (pp. 231-241). 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5. Chen, Q., Liu, R. ' Zhang, J. (1998). Creating a Constructive Environment for Learners to Explore Word Problem Solving. In: Tak-Wai Chan et al.(Eds.) Proceedings of ICCE'98: Global Education on the Net (Vol. 1.1 pp.498-503). China Higher Education Press and Springer-Verlag.
6. 吴庚生、张建伟、李绯、段崇江:《关于远程学习过程与效果的实证分析》,全国高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2001.12. 重庆。
7. 张建伟、陈琦:《基于计算机模拟的科学发现学习-内在条件与学习支持研究》,中国心理学会第9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2001.11. 广州。
8. 张建伟、陈琦、Reid, D.《反省性支持在基于计算机模拟的科学发现学习中的作用》,中国计算机辅助教育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2001,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
9. 张建伟:《论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中国电化教育协会中青年网络教学学术研讨会,2000(获二等奖)。
10. 陈琦、张建伟:《对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几点思考》,中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全国学术年会主题报告,1999,武汉。
11. 张建伟:《实验性支持与解释性支持对基于计算机模拟的科学发现学习的影响》,中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全国学术年会,1999,武汉(获优秀青年论文一等奖)。
12. 陈琦、张建伟:《再论建构主义学习观》,中国心理学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1997,苏州。
13. 张建伟、孙燕青:《中学生的知识观与学习观初步研究》,中国心理学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1997,苏州。
曾发表的文章
什么是建构性的学习和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
Research on Self-Efficacy of Distance Learning and its Influence to Learners’ Attainments
Simulation-Based Scientific Discovery Learning
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
知识的建构
通过问题解决来建构知识
建构主义与教学改革
认知结构的测查方法(第10期)
论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第7期)
基于问题式学习(第6期)
基于模拟式教学及效果研究回顾(第10期)
基于问题解决的知识建构(第10期)
通过问题解决建构复合物理量的初步研究(第6期)
从传统教学观到建构性教学观(第10期)
科学发现学习的新近研究(第10期)
反省性支持对基于计算机模拟的科学发现学习的影响(第10期)
基于计算机模拟的发现学习:学习支持问题(第10期)
基于多媒体的建构性学习环境的设计(第4期)
论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改进(第4期)
概念转变模型及其发展(2001.1)
9.北京大学医副研究员
1996年于中国药物研究所获博士学位、1996-1998年为北京大学药学院博士后、1999年于北京大学医学部临床药理研究所晋升为副研究员、1999-2000年为Technion -Israe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以色列)博士后、2000–2002年为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化学生化学系(美国)博士后、2002–2003年为新墨西哥州立大学化学生化学系(美国)博士后。从事过氮杂环季胺盐扩环反应的研究、Mo(VI)-氨基酸配合物的合成和分析、应用Fischer carbene 化合物合成天然产物、合成Taxol、全合成天然产物Lonomycin A、全合成五聚糖 Pentasaccharide、设计和合成环核苷、肽等研究。曾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美国国家项目。
代表性的学术论文有:
1. Jianwei Zhang, Yi Zhang, Yianshi Zhang, Jame W Herndon,'Synthesis of benzofurans through coupling of dienylacetylenes with carbene complexes: Total synthesis of egonol',Tetrahedron, 59(2003),5609.
2. Jame w Herndon, Jianwei Zhang, Yanshi Zhang,'Synthesis of benzo-fused nitrogen heterocycles through annulation onto imidazole-, indole-, and pyrrolecarboxaldehydes” the 226th ACS National Meeting, New York, NY, September 7-11, 2003.
3. Dmitry Solomon, Micha Fridman, Jianwei Zhang, and Timor Baasov'A Synthesis of Pentasaccharide with GTPase Activity', Organic Letters 2001, vol 3, 4311-4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