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 号融斋 字伯简 晚号寤崖子
性别: 男
所属年代:
民族: 汉族
生卒年: 1813—1881
生平简介
刘熙载(1813--1881) 清文学家。字伯简,号融斋,晚号寤崖子,江苏兴化人 。道光进士,官至左春坊左中允、广东学政。后主讲上海龙门书院多年。他是我国十九世纪时期的一位文艺理论家和语言学家。被称为“东方黑格尔”。
刘熙载出生于一个「世以耕读传家」的清寒知识分子家庭。父松龄,字鹤与,监生,是个闲居乡里的「隐君子」。熙载「生数岁,父于与言时许其趣尚曰:『是子可以人道,殆少欲而能思者也。』(寤崖子传)「十岁丧父,哭踊如礼。」(清史稿儒林传)数年复丧母。「少孤贫,力学笃行,读书睹指识微,约言孱守。」(清代七百名人传)道光十九年(一八三九),熙载二十七岁,乡试中举。道光二十四年(一八四四),熙载三十二岁,中进士,以文章与书法均优,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咸丰三年(一八亘云,皇帝召对称旨,旋奉命人值上书房,为诸王师。「久之,上见其气体充盈,蚤暮无倦容,问所养,对以闭户读书,上嘉焉,书『性静情逸』四大字赐之。二俞樾左春坊左中允刘君墓碑》咸丰六年(一八五六》,年终考绩,二乐察,公名在一等,记名以道府用」(萧穆刘融斋中允别传》,「不乐为吏,请假客山东,授徒自给」(清代七百名人传)。咸丰十年(一八六0),英法联军侵犯北京,「部中有惊,官吏多迁避,熙载独留。和议成,鄂抚胡文忠(林翼)以『贞介绝俗,学冠时人』疏荐」(兴化县志卷十三)。明年,应鄂抚胡林翼之聘,离京赴武昌任江汉书院主讲,嗣因太乎军二次西征,生员逃散而未果,于是,留诗一首,回程返京,中途改辙,进入山西,在汾河一带浪迹漫游。其汾河柳诗云:「节近清明柳未新,汾寒色感羁人。十年浪迹浑闲事,知负淮南几树春。」正当刘熙载初到山西时,清帝咸丰病死。「同治元年(一八六二),诏起旧臣,而君与焉。其明年,两奉寄谕,趣人都。」俞樾左春坊左中允浏君墓碑)同治三年(一八六四》,补国子监司业,其秋,命为广东学政,补左春坊左中允,掌管广东全省各府、州、县学生员考课黜陟之事。督学广东,作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四箴,以教育士人。「现学广陈,一介不苟取,诸生试卷无善否,毕阅之。进诸生而训之,如家人父子。」(萧穆刘融斋中允别传)督学三年任期未满,即请长假归里,从此脱离官场生活。
旧胎六年(一八六七)至光绪六年(一八八0),历时十四年,刘熙载晚年一直主讲于上海龙门书院。「与诸生讲习,终日不倦。每五日必一问其所读何书,所学何事,讲去其非而趋于是。丙夜或周视斋舍,察诸生在否。」(俞樾左春坊左中允刘君墓碑)因而,时人誉之为「以正学教弟子,有胡安定风」(清史稿儒林传》。胡瑗,字安定,江苏泰州人,北宋时的大教育家,学生常数百人,曾以陉术敦授苏州、湖州等地,后任国子监直讲,主持太学,视诸生如子弟,教学有法,规章制度悉。初兴太学,即用其法。胡瑗兴复、石介并稻「宋初三先生」开宋代理学之先声。兴熙载主持上海龙门书院的同时,著名学者俞越主持于杭州诂经精舍,两人时相过后,谈谐甚乐,切磋学问,胜名当世。
刘熙载年谱
刘熙载,字伯简,号融斋,晚年自号寤崖子,亦曾自字熙哉。嘉庆十八年正月癸巳(1813年2月25日)出生。道光十九年(1839),赴南京乡试中举。
道光二十四年(1844)春,赴北京参加会试,中进士,以文章与书法均优,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
咸丰三年(1853),皇帝召对称旨,旋奉命入值上书房,为诸王师。
咸丰六年(1856),年终,朝廷考察群吏,刘熙载道德政声名列一等,记名以道、府用。
咸丰七年(1857),请假客寓山东,在禹城开馆授徒。
咸丰九年(1859)底返京。
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侵犯北京,“官吏多迁避,熙载独留。”。
咸丰十一年(1861),离开京城,赴武昌任江汉书院主讲。
同治元年(1862),朝廷起用旧臣,刘熙载在列。
同治二年(1863),刘熙载两次接到返京催令,遂于这年的夏秋期间北上。
同治三年(1864),刘熙载补国子监司业。同年秋,任命为广东学故,补左春坊左中允。
同治五年(1866),刘熙载督学广东三年任期未满,请长假回到故乡兴化,从此脱离宦海。
同治六年(1867),刘熙载应敏斋聘请,主讲上海龙门书院。
光绪六年(1880)夏,刘熙载因疾返归故里。
光绪七年二月乙未(1881年3月2日),刘熙载卒于古桐书屋,享年69岁。
光绪壬午(1882),被列入《国史·儒林传》,有“品学纯粹,以身为教”之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