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②

概述

  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是哲学家、作家和科学家。他竭力倡导“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Histories make men wise, poets witty, the mathematics subtle, natural philosophy deep, moral grave, logic and rhetoric able to contend)
  他推崇科学、发展科学的进步思想和崇尚知识的进步口号,一直推动着社会的进步。这位一生追求真理的思想家,被称为“英国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他在逻辑学、美学、教育学方面也提出许多思想。著有《新工具》、《论说随笔文集》等。后者收入58篇随笔,从各个角度论述广泛的人生问题,精妙、有哲理,拥有很多读者。
  著有《学术的进步》(1605)和《新工具》(1620)等。培根尖锐地批判了中世纪经院哲学,认为经院和神学严重地阻碍了科学的进步,主张要全面改造人类的知识,使整个学术文化从经院哲学中解放出来,实现伟大的复兴。他认为,科学必须追求自然界事物的原因和规律。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以感官经验为依据。他提出了唯物主义经验论的原则,认为知识和观念起源于感性世界,感觉经验是一切知识的源泉。要获得自然的科学知识,就必须把认识建筑在感觉经验的基础上。他还提出了经验,主张以实验和观察材料为基础,经过分析、比较、选择、排除,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
  《论说文集》最能体现培根的写作风格:文笔优美、语言凝练、寓意深刻。这本书中的文章从各种角度论述了他对人与社会、人与自己、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许多独到而精辟的见解,使许许多多人从这本书中获得熏陶指导。如:
  “一个自身无德的人见别人有德必怀嫉妒”。
  “没有友谊,则世上不过是一片荒野”。
  “最能保人心神健康的预防药,就是朋友的忠言规谏”。“思想中的疑心就好象鸟中的蝙蝠一样,永远是在黄昏中飞的。疑心使君王倾向专制,丈夫倾向嫉妒,智者倾向寡断和忧郁。”
  “狡猾就是一种阴险邪恶的聪明。一个狡猾人与一个聪明人之间,却有一种很大的差异,这差异不但是在诚实上,而且是在才能上的。”
  “顺境的美德是节制;逆境的美德是坚忍。这后一种是较为伟大的一种德性。”
  培根一生在学问上成就很大,然而作为政客他饱尝了仕途之艰辛。做女王掌玺大臣的父亲去世后,他一直未得到女王的重用。直到詹姆斯一世当政,他才逐渐得到升迁,先后担任过法院院长、检察长、掌玺大臣等,还被封男爵、子爵等贵族尊号。然而,后来他又被免除了一切官职。成为平民之后,培根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学问研究中,他最终成为中世纪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创始者。1626年4月培根离开了人世。

经典名言

  知识就是力量。
  名言解说 这是培根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在培根看来,人是自然的主人,可以驾驭自然。但“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即认识自然规律,掌握科学知识。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培根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著名论断,至今影响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
  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地生活。
  (附注,在英文中,“力量”也译为“权力”,所以,这句话……)
  只知哲学一些皮毛的人,思想会导向无神论。但是,深入了解哲学,会把人带回宗教。类别:人生
  一个机敏谨慎的人,一定会交一个好运。 类别:人生
  一切真正伟大的人物(无论是古人、今人,只要是其英名永铭于人类记忆中的),没有一个因爱情而发狂的人:因为伟大的事业抑制了这种软弱的感情。 类别:事业
  礼节要举动自然才显得高贵。假如表面上过于做作,那就丢失了应有的价值。 类别:修养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类别:科学
  内容丰富的言辞就像闪闪发光的珠子。真正聪明睿智的却是言辞简短的。 类别:道德
  美的至高无上的部分,无法以彩笔描出来。 类别:人生
  一般来说,青年人富于「直觉」,而老年人则长于「深思」。 类别:青年
  因结婚而产生的爱,造出儿女;因友情而产生的爱,造就一个人。 类别:友情
  机会先把前额的头发给你捉而你不捉之后,就要把秃头给你捉了;或者至少它先把瓶子的把儿给你拿,如果你不拿,它就要把瓶子滚圆的身子给你,而那是很难捉住的。
  在开端起始时善用时机,再没有比这种智慧更大的了。 类别:智慧
  时间是衡量事业的标准 类别:时间
  炫耀于外表的才干陡然令人赞羡,而深藏未露的才干则能带来幸运。 类别:人生
  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 类别:思想
  在一切大事业上,人在开始做事前要像千眼神那样察看时机,而在进行时要像千手神那样抓住时机。 类别:事业
  美貌倘若生于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身上,当然是很光彩的;品行不端的人在它面前,便要自惭形秽,远自遁避了。 类别:人生
  青年人比较适合发明,而不适合判断;适合执行,而不适合磋商;适合新的计划,而不适合固定的职业。 类别:人生
  由智慧所养成的习惯能成为第二本性。 类别:智慧
  除了知识和学问之外,世上没有任何其它力量能在人的精神和心灵中,在人的思想想象见解和信仰中建立起统治和权威。 类别:思想
  残疾人的成功通常不易招致嫉妒。因为他们有缺陷,使人乐于宽忍他们的成功。也常使潜在的对手忽视了他们的竞争和挑战 类别:成功
  当你遭遇挫折而感到愤闷抑郁的时候,向知心挚友的一度倾诉可以使你得到疏导。否则这种积郁使人致病。俗语说:人总是乐于把最大的奉承留给自己」,而友人的*逆耳忠言却可以治疗这个毛病。朋友之间可以从两个方面提出忠告:一是关于品行的,二是关于事业的。 类别:事业
  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 类别:时间
  既然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就应当努力求得好的习惯。习惯如果是在幼年就起始的,那就是最完美的习惯,这是一定的,这个我们叫做教育。教育其实是一种从早*年就起始的习惯。 类别:教育
  我认为善的定义就是有利于人类。 类别:人生
  真正迅速的人,并非事情仅仅做得快,而是做得成功而有效的人 类别:成功
  实践中的失败主要由于不知道原因而发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人的两种企望:对知识和力量的企望真正相和在一起了。 类别:失败
  金钱是品德的行李,是走向美德的一大障碍;因财富之于品德,正如军队与辎重一样,没有它不行,有了它又妨碍前进,有时甚至因为照顾它反而丧失了胜利。 类别:人生
  幸运的时机好比市场上的交易,只要你稍有延误,它就将掉价了。 类别:人生
  最好的办法是把青年的特点与老年的特点在事业上结合在一起。从现在的角度说,青年可以从老年身上学到他们所不具有的优点,而从社会影响角度来说,有经验的*老人执事令人放心,而年青人的干劲则鼓舞人心,如果说,老人的经验是可贵的,那么青年人的纯真是崇高的。 类别:事业
  集体的习惯,其力量更大于个人的习惯。因此如果有一个有良好道德风气的社会环境,是最有利于培训好的社会公民的。 类别:修养
  状貌之美胜于颜色之美,而适宜并优雅的行为之美又胜于状貌之美。美中之最上者就是图画所不能表现,初睹所不能见及者。 类别:人生
  使人们宁愿相信谬误,而不愿热爱真理的原因,不仅由于探索真理是艰苦的,而且是由于谬误更能迎合人类某些恶劣的天性。 类别:真理
  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 类别:教育
  由智慧养成的习惯成为第二天性。 类别:道德
  人们的举止应当象他们的衣服,不可太紧或过于讲究,应当宽舒一点,以便于工作和运动 类别:工作
  当你遭遇挫折而感到愤闷抑郁的时候,向知心挚友的一度倾诉可以使你得到疏导。否则这种积郁使人致病。俗语说:人总是乐于把最大的奉承留给自己」,而友人的*逆耳忠言却可以治疗这个毛病。朋友之间可以从两个方面提出忠告:一是关于品行的,二是关于事业的。 类别:友谊
  合理的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 类别:时间
  美德有如名香,经燃烧或压抑而其香愈烈:盖幸运最难显露恶德而厄运最能显露美德也。 类别:道德
  只有美貌而缺乏修养的人是不值得赞美的。 类别:修养
  人的天性虽然是隐而不露的,但却很难被压抑,更很少能完全根绝。即使勉强施压抑,只会使它在压力消除后更加猛烈。只有长期养成的习惯才能多少改变人的天生气质和性格。 类别:人生
  人们大半是依据他的意向而思想,依据他的学问与见识而谈话,而其行为却是依据他们的习惯。 类别:人生
  缺乏真正的朋友乃是最纯粹最可怜的孤独;没有友谊则斯世不过是一片荒野;我们还可以用这个意义来论「孤独」说,凡是天性不配交友的人其性情可说是来自禽兽*而不是来自人类。 类别:友谊
  历史使人贤明,诗造成气质高雅的人,数学使人高尚,自然哲学使人深沉,道德使人稳重,而伦理学和修辞学则使人善于争论。 类别:人生
  凡过于把幸运之事归功于自己的聪明和智慧的人多半结局是不幸的。 类别:智慧
  人们说得好,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 类别:真理
  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 类别:读书
  人们大半是依据他的意向而思想,依据他的学问与见识而谈话,而其行为却是依据他们的习惯。 类别:思想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严密,物理学家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修辞学使人善辨;凡有学者,皆成性格。 类别:读书
  只有美貌而缺乏修养的人是不值得赞美的。 类别:人生
  青年人比较适合发明,而不适合判断;适合执行,而不适合磋商;适合新的计划,而不适合固定的职业。 类别:青年
  金钱像肥田料,如不散布是没有多大用处的。 类别:人生
  爱情就像银行里存一笔钱,能欣赏对方的优点,就像补充收入;容忍对方缺点,这是节制支出。所谓永恒的爱,是从红颜爱到白发,从花开爱到花残。 类别:爱情
  由智慧养成的习惯成为第二天性。 类别:修养
  同情是一切道德中最高的美德。 类别:人生
  要追求真理,认识真理,更要依赖真理,这是人性中的最高品德。 类别:真理
  相貌的美高于色泽的美,而秀雅合适的动作的美,又高于相貌的美,这是美的精华。 类别:人生
  好的运气令人羡慕,而战胜厄运则更令人惊叹。 类别:人生
  没有可倾心相谈的知交的人们,是个吃自己和自己心的食人鬼。 类别:友谊
  时间乃是最大的革新家 类别:时间
  真理之川从它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像萌芽一般,在一个真理之下又生一个疑问,真理疑问互为滋养。 类别:真理
  天赋如同自然花木,要用学习来修剪 类别:学习
  当命运微笑时,我也笑着在想,她很快又要蹙眉了。 类别:人生
  友谊的一大奇特作用是: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秘以友谊对于人世间生,真像*炼金术所要找的那种「点金石」。它能使黄金加倍,又能使黑铁成金。 类别:人生
  求知的目的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应该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 类别:科学
  要追求真理,认识真理,更要依赖真理,这是人性中的最高品德。 类别:人生
  爱情和智慧,二者不可兼得 类别:智慧
  谚语可以体现一个民族的创造力,智慧和精神 类别:智慧
  时间是衡量事业的标准。 类别:时间
  严厉生畏,但是粗暴生恨,即使公事上的谴责,也应当庄重而不应当侮辱嘲弄。 类别:人生
  使人们宁愿相信谬误,而不愿热爱真理的原因,不仅由于探索真理是艰苦的,而且是由于谬误更能迎合人类某些恶劣的天性。 类别:科学
  就是神,在爱情中也难保持聪明。 类别:爱情
  由智慧养成的习惯成为第二天性。 类别:智慧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类别:人生
  由智慧所养成的习惯能成为第二本性。 类别:人生
  誓言是否有效,必须视发誓的目的而定;不是任何的目的都可以使誓言发生力量。 类别:人生
  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论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 类别:人生
  命运如同市场。如果老待在那里,价格多半是会下跌的。 类别:人生
  顺境的美德是节制,逆境的美德是坚忍,这后一种是较为伟大的德行。 类别:道德
  时间是衡量事业的标准。 类别:事业
  同情是一切道德中最高的美德。 类别:道德
  一个人从另一个人的诤言中所得来的光明,比从他自己的理解力、判断力所得出的光明更是干净纯粹。 类别:友谊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类别:修养
  一切真正伟大的人物(无论是古人、今人,只要是其英名永铭于人类记忆中的),没有一个因爱情而发狂的人:因为伟大的事业抑制了这种软弱的感情。 类别:爱情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真理因为像黄金一样重,总是沉于河底而很难被人发现,相反地,那些牛粪一样轻的谬误倒漂浮在上面到处泛滥。 类别:真理
  幸运并非没有许多的恐惧与烦恼,厄运也并非没有许多的安慰与希望。 类别:人生
  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 类别:读书
  科学的真正的与合理的目的在于造福于人类生活,用新的发明和财富丰富人类生活。 类别:科学
  在富人的想象里,财富是一座坚强的堡垒。 类别:人生
  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 类别:读书
  时间是衡量事业的标准 类别:事业
  人生如同道路。最近的快捷方式通常是最坏的路。 类别:人生
  金钱好比肥料,如不撒入田中,本身并无用处。 类别:人生
  美德有如名香,经燃烧或压抑而其香愈烈:盖幸运最难显露恶德而厄运最能显露美德也。 类别:修养
  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好的习惯。 类别:教育 既然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就应当努力求得好的习惯。习惯如果是在幼年就起始的,那就是最完美的习惯,这是一定的,这个我们叫做教育。教育其实是一种从早年就起始的习惯。 类别:修养
  如果你考虑两遍以后再说,那你说得一定比原来好一倍。 类别:人生
  与智慧相伴的是真理,智慧只存在于真理中。 类别:真理
  如果问在人生中最重要的才能是什么?那么回答则是:第一,无所畏惧;第二,无所畏惧;第三,还是无所畏惧。 类别:人生
  世上友谊本罕见,平等友情更难求 类别:友情
  书籍是横渡时间大海的航船 类别:时间
  只要你想想一个人一生中有多少事务是不能仅靠自己去做的,就可以知道友谊有多少益处了。 类别:友情
  友谊使欢乐倍增,悲痛锐减。 类别:友谊
  对一个人的评价,不可视其财富出身,更不可视其学问的高下,而是要看他真实的品德。 类别:人生
  友谊的一大奇特作用是: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秘以友谊对于人世间生,真像类别:友情
  我们的语言,不妨直爽,但不可粗暴骄傲;有时也应当说几句婉转的话,但切忌虚伪轻浮与油滑。 类别:人生
  友谊使欢乐倍增,使痛苦减半 类别:友谊
  友谊的主要效用之一就在于使人心中的愤懑抑郁得以宣泄、弛放。……对一个真正的朋友,你可以传达你的忧愁、欢悦、恐惧、希望、疑忌、谏诤,以及任何压在你身上的事情。 类别:友谊
  从错误中比从混乱中易于发现真理。 类别:真理
  除了一个知心挚友以外,没有任何一种药物可以治疗心病。 类别:友谊
  美德有如名香,经燃烧或压榨而其香愈烈,盖幸运最能显露恶德而厄运最能显露美德。 类别:人生
  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而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 类别:修养
  求知的目的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应该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 类别:智慧
  时间是不可占有的公有财产,随着时间的推移,真理会愈益显露 类别:时间
  友谊使欢乐倍增,悲痛锐减。 类别:友情
  一次不公正的审判,比十次犯罪所造成的危害还要尤烈,因为犯罪不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败坏了水的源头。类别:法学
  只有对于朋友,你才可以尽情倾诉你的忧愁与欢乐,恐惧与希望,猜疑与欢慰。 类别:友谊
  最快乐的事莫过于无拘无束。 类别:人生
  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类别:智慧

生平

  培根于1561年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父亲尼古拉·培根(1510年——1579年)是的掌玺大臣,曾在攻读法律,他思想倾向进步,信奉英国国教,反对教皇干涉英国内部事物。母亲安尼是一位颇有名气的才女,她娴熟的掌握希腊文和拉丁文,是加尔文教派的信徒。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培根成熟较早,各方面都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才智。12岁时,培根被送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深造。在校学习期间,他对传统的观念和信仰产生了怀疑,开始独自思考社会和人生的真谛。
  在剑桥大学学习三年后,培根作为英国驻法大使埃米阿斯.鲍莱爵士的随员来到了法国,在旅居两年半的时间里,他几乎走遍了整个法国,接触到不少的新鲜事物,汲取了许多新的思想,这对他的世界观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1579年,培根的父亲突然病逝,他要为培根准备日后赡养之资的计划破灭,培根的生活开始陷入贫困。在回国奔父丧之后,培根住进了葛莱法学院,一面攻读法律,一面四处谋求职位。1582年,他终于取得了律师资格,1584年当选为国会议员,1589年,成为法院出缺后的书记,然而这一职位竟长达20年之久没有出现空缺。他四处奔波,却始没有得到任何职位。此时,培根在思想上更为成熟了,他决心要把脱离实际,脱离自然的一切知识加以改革,把经验观察、事实依据、实践效果引入认识论。这一伟大抱负是他的科学的“伟大复兴”的主要目标,是他为之奋斗一生的志向。
  1602年,伊丽莎白去世,詹姆士一世继位。由于培根曾力主苏格兰与英格兰的合并,受到詹姆士的大力赞赏。培根因此平步青云,扶摇直上。1602年受封为爵士,1604年被任命为詹姆士的顾问,1607年被任命为副检察长,1613年被委任为首席检察官,1616年被任命为枢密院顾问,1617年提升为掌玺大臣,1618年晋升为英格兰的大陆官,授封为维鲁兰男爵,1621年又授封为奥尔本斯子爵。但培根的才能和志趣不在国务活动上,而存在与对科学真理的探求上。这一时期,他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并出版了多部著作。
  1621年,培根被国会指控贪污受贿,被高级法庭判处罚金四万磅,监禁于伦敦塔内,终生逐出宫廷,不得任议员和官职。虽然后来罚金和监禁皆被豁免,但培根却因此而身败名裂。从此培根不理政事,开始专心从事理论著述。
  1626年3月底,培根坐车经守伦敦北郊。当时他正在潜心研究冷热理论及其实际应用问题。当路过一片雪地时,他突然想作一次实验,他宰了一只鸡,把雪填进鸡肚,以便观察冷冻在防腐上的作用。但由于他身体孱弱,经受不住风寒的侵袭,支气管炎复发,病情恶化,于1626年4月9日清晨病逝。
  培根死后,人们为怀念他,为他修建了一座纪念碑,亨利·沃登爵士为他题写了墓志铭:
  圣奥尔本斯子爵
  如用更煊赫的头衔应
  称之为“科学之光”、“法律之舌”
  ……

培根的哲学思想

  培根的哲学思想是与其社会思想是密不可分的。他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代表,主张发展生产,渴望探索自然,要求发展科学。他认为是经验哲学阻碍了当代科学的发展。因此他极力批判经验哲学和神学权威。他还进一步揭露了人类认识产生谬误的根源,提出了著名的“四假相说”。他说这是在人心普遍发生的一种病理状态,而非在某情况下产生的迷惑与疑难。第一种是“种族的假相”,这是由于人的天性而引起的认识错误;第二种是“洞穴的假相”是个人由于性格、爱好、教育、环境而产生的认识中片面性的错误;第三种是“市场的假相”,即由于人们交往时语言概念的不确定产生的思维混乱。第四种是“剧场的假相”这是指由于盲目迷信权威和传统而造成的错误认识。培根指出,经验哲学家就是利用四种假相来抹煞真理,制造谬误,从而给予了经验哲学沉重的打击。但是培根的“假相说”渗透了培根哲学的经验主义倾象,未能对理智的本性与唯心主义的虚妄加以严格区别。
  培根认为当时的学术传统是贫乏的,原因在于学术与经验失去接触。他主张科学理论与科学技术相辅相成。他主张打破“偶像”,铲除各种偏见和幻想,他提出“真理是时间的女儿而不是权威的女儿”,对经验哲学进行了有力的攻击。
  培根的科学方法观以实验定性和归纳为主。他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关于物质是万物本源的思想,认为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具有运动的特性,运动是物质的属性。培根从唯物论立场出发,指出科学的任务在于认识自然界及其规律。但受时代的局限,他的世界观还具有朴素唯物论和形而上学的特点。

培根的论著

  1597年,培根发表了他的处女作《论说随笔文集》。他在书中将自己对社会的认识和思考,以及对人生的理解,浓缩成许多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1605年,培根用英语完成了两卷集《论学术的进展》。这是以知识为其研究对象的一部著作,是培根声称要以知识为其领域,全面改革知识的宏大理想和计划的一部份。培根在书中猛烈抨击了中世纪的蒙昧主义,论证了知识的巨大的作用,提示了知识不能令人满意的现状及补救的办法。在这本书中,培根提出一个有系统的科学百科全书的提纲,对后来十八世纪的狄德罗为首的法国百科全书派编写百科全书,起了重大作用。
  1609年,在培根任副检察长时,他又出版了第三本著作《论古人的智慧》。他认为在远古时代,存在着人类最古的智慧,可以通过对古代寓言故事的研究而发现失去的最古的智慧。
  培根原打算撰写一部六卷本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伟大的复兴》,这是他要复兴科学,要对人类知识加以重新改造的巨著,但他未能完成预期的计划,只发行了前两部份,1620年出版的《新工具》是该书的第二部份。《新工具》是培根最重要的哲学著作,它提出了培根在近代所开创的经验认识原则和经验认识方法。这本书与亚里士多德的《工具篇》是相对立的。
  培根在结束其政治生涯后,仅用几个月时间就完成了《亨利七世本纪》一书,这部著作得到后世史学家的高度评价,被誉为是“近代史学的里程碑”。
  大约在1623年,培根写成了《新大西岛》一书,这是一部尚未完成的乌托邦式的作品,由罗莱在他去逝的第二年首次发表。作者在书中描绘了自己新追求和向往的理想社会蓝图,设计了一个称为“本色列”的国家,在这个国家里,科学主宰一切,这是培根毕业所倡导的科学的“伟大复兴”的思想信念的集中表现。
  此外,培根在逝世后还留下了许多遗著,后来,由许多专家学者先后整理出版,包括《论事物的本性》、《迷宫的线索》、《各家哲学的批判》、《自然界的大事》、《论人类的知识》等等。

培根在科学史上的地位

  弗兰西斯.培根是近代哲学史上首先提出经验论原则的哲学家。他重视感觉经验和归纳逻辑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开创了以经验为手段,研究感性自然的经验哲学的新时代,对近代科学的建立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人类哲学史、科学史都做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为此,尊称培根为“给科学研究程序进行逻辑组织化的先驱”。

画家培根

  培根(Francis.Bacon)
  (1909.10.28,爱尔兰 都柏林~1992.4.28,西班牙 马德里)
  爱尔兰血统英国画家。曾生活于柏林和巴黎,1929年定居伦敦后,从事室内装饰工作。他未受过专门的艺术培训,开始时画油画、素描以及参与画廊展出,都很少成功。1944年其备受争议的系列作品《以耶稣钉十字架图为基底的三幅人物习作》(1944)几乎使他一夜成名。以后被称为《令人吃惊的教皇们》(1949~1950年代中期)的系列作品,显示他的风格已经完全成熟,其中一幅将委拉斯开兹的名画《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改成一幅令人胆战心惊的恐怖圣像图。培根的大部分画作选取孤立的人物形象,往往配以几何状的构架,涂抹浓墨重彩。其画作形象通常表达愤怒、恐怖和堕落的情绪。
  ====================================================================================================================
  《培根随笔》为英国十七世纪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所著.本书分为《论求知》,《论美》,《论善》,《论真理》,《论健康》,《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
  在《论求知》中,培根说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可见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相当重要的.
  在《论友谊》中,培根说道:"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说明了朋友是我们身边必不可少的一个角色,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
  名人姓名:培根
  出生年代:1561~1626
  名人职称:散文家、哲学家
  名人国家:英国
  相关介绍:
  弗兰西斯 ·培根(1561~162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散作家、哲学家。他不但在文学、哲学上多有建树,在自然科学领域里,也取得了重大成就。培根是一位经历了诸多磨难的贵族子弟,复杂多变的生活经历丰富了他的阅历,随之而来的,使他的思想成熟,言论深邃,富含哲理。 《新工具》是培根的主要哲学著作之一,首次发表于1620年。培根本计划写一部大书,名为《伟大的复兴》,分为六个部分,《新工具》是其中的第二部,但未能完成。 从 《培根随笔集》的 “论真理”、“论死亡”、“论人的天性”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热爱哲学的培根。从“论高官”、“论王权”、“论野心”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热衷于政治,深谙官场运作的培根。从“论爱情”、“论友情”、“论婚姻与独身”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培根。从“论逆境”、“论幸运”、“论残疾”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自强不息的培根。从“论作伪与掩饰”、“论言谈”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工于心计、老于世故的培根。
  读书的名言
  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2.读书使人成为完善的人。---培根(英国)
  3.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培根(英国)
  4.有些书只需品尝,有些需要吞咽,还有少数的应该细嚼。---培根(英国)
  5.人类智慧和知识的形象将在书中永存;它们能免遭时间的磨损,并可永远得到翻新。---培根(英国)
  6.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培根(英国)
  7.在读书的时候,我们与智者交谈;在生活的事务中,我们通常都是与愚人交谈。---培根(英国)
  培根
  Bacon, John
  (1740.11.24,英格兰 伦敦'1799.8.4,伦敦)
  英国新古典派雕刻家,曾使某些雕刻技巧臻於完善。1754年在伦敦兰贝斯(Lambeth)一家瓷器厂当徒工,学徒期间曾改进人造石雕像的方法,后又使这一工艺达到完善地步。1763年左右开始尝试用大理石雕刻,并改进了照模型雕刻大理石的方法,为此发明了一种比较完善的仪器,这种仪器比较精确,能准确衡量各个方向的尺寸,装在小罗盘内,既可用於模型,又可用於大理石。1769年荣获皇家美术院为雕刻颁发的第一枚金质奖章,获奖作品是描绘埃涅阿斯(Aeneas)逃出特洛伊城的浅浮雕。1770年展出战神雕像,荣获美术协会的金质奖章,并当选为皇家美术学院的非正式院士。西敏寺中的一些纪念碑也是他的优秀作品。

著作

  《学术的进展》,1605年
  《新工具论》,1620年
  《论说文集》,1624年
  《亨利七世本纪》
  《论事物的本性》
  《迷宫的线索》
  《各家哲学的批判》
  《自然界的大事》
  《论人类的知识》
  《培根人生论》

培根作品选读:“Of studies”

  弗兰西斯 培根(1561——1626)是一位英国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他是杰出的哲学家,科学家及散文家。他通过持之以恒地用科学方法思考及依靠观察而非权威学说获取知识的态度成为现代科学的奠基人。他的《培根散文集》是英国文学中这一流派的典范,并被誉为英语散文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他所运用的一些新鲜词汇还进入了英国文学传统。
  'Of Studies'主要内容:
  《论读书》''Of Studies''是培根散文集58篇散文集中最著名的一篇。文章分析了学习的主要的目的,不同人采取不同学习方法及学习是如何对人的性情品格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Of studies》的语言有气度并颇有说服力,结构简练而紧凑,向读者揭示了培根对学习的自然客观态度。
  Of Studies is the most popular of Bacon's 58 essays.It analyzes what studies cheifly serve for,the different ways adopted by different people to pursue studies,and how studies exert influence over human character.Forceful and persuasive,compact and precise,Of Studies reveals to us Bacon's mature attitude towards learning.
  “Of Studies”英文原版:
  Of Studies is writen by Francis Bacon
  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 Their chief use for delight, is in privateness and retiring; for ornament, is in discourse; and for ability, is in the judgment and disposition of business.
  For expert and execute, and perhaps judge of particulars, one by one; but the general counsels, and the plots and marshalling of affairs, come best form those that are learned. 
  To spend too much time in studies is sloth; to use them too much for ornament, is affectation; to make judgement wholly by their rules, is the humour of a scholar.
  They perfect nature, and are perfected by experience: for natural abilities are like natural plants, that need proyning (pruning) by study; and studies themselves do give forth directions too much at large, except they be bounded in/ by experience.
  Crafty men contemn studies, simple men admire them, and wise men use them; for they teach not their own use; but that is a wisdom without them, and above them, won by observation.
  Read not to contradict and confute; nor to believe and take for granted; nor to find talk and discourse; but to weigh and consider.
  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 others to be swallowed, 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 that is, some books are to be read only in parts; others to be read, but not curiously; and some few to be read wholly, and with diligence and attention. 
  Some books also may be read by deputy, and extracts made of them by others; but that would be only in the less important arguments, and the meaner sort of books; else distilled books are, like common distilled waters, flashy things.
  Reading maketh a full man; conference a ready man; and writing an exact man. And therefore, if a man write little, he had need have a great memory; if he confer little, he had need have a present wit; and if he read little, he had need have much cunning, to seem to know that he doth not.
  Histories make men wise; poets witty; the mathematics subtile; natural philosophy deep; moral grave; logic and rhetoric able to contend. Abeunt studia in morse. (Studeis go to make up a man’s character. '?-be-'unt-'stü-dE-'?-'in-'mO-'rAs)
  Nay there is no stand or impediment in the wit, but may be wrought out by fit studies: like as diseases of the body may have appropriate exercises. Bowling is good for the stone and reins; shooting for the lungs and breast; gentle walking for the stomach ; riding for the head; and the like. 
  So if a man's wit be wandering, let him study the mathematics; for in demonstrations, if his wit be called away never so little, he must begin again. If his wit be not apt to distinguish or find differences, let him study the schoolmen; for they are cymini sectores. (Hair-splitters sim-mini sek-torr-es) If he be not apt to beat over matters, and to call up one thing to prove and illustrate another, let him study the lawyers' cases. So every defect of the mind may have a special receipt.--培根 论读书(英语语言学文学网站: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a22f2b0100awo3.html 参考资料《英美文学选读》)
  'of studies'中文译文: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 世判事之际。
  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
  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
  有一技之长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读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需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无味。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因此不常做笔记者须记忆力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需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辩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效可医。--王佐良 译

肉制品

  培根又名烟肉(Bacon),是将猪未经腌熏等加工的猪胸肉,或其他部位的肉熏制而成。烟肉一般被认为是早餐的头盘,将之切成薄片,放在锅子里烤或用油煎。烟肉味道极好,常用作为烹调,烟肉被视为肥胖的主要来源,但因为美国推出了低碳水化合物减肥法,烟肉致肥的观点渐渐改变。
  最常见的烟肉是腌熏猪肋条肉 flitch,以及咸肉火腿薄片 rasher。传统上,猪皮也可制成烟肉,不过无外皮的烟肉是可作为一个更加健康的选择。
  烟肉主要出产地在北美洲,英国和爱尔兰则称烟肉为斑条烟肉 streaky bacon。
  腌与熏
  用盐腌保存猪肉,传统把腌肉风干以后将腌肉摩擦,在经过一段固定的日期后,加入干盐或盐的混合物、糖和香料。然后再将腌肉留下吊两个星期风干,这样做是为了驱除湿气。腌肉必须于放在一个凉快、干燥、通风环境风干达九个月。间中有需要的话就将腌肉烟熏。
  若果选择湿制烟肉(如威尔特郡烟肉 Wiltshire bacon),将之浸入盐水二到三天。不过也有以糖水腌制烟肉。烟肉加了蜂蜜腌制,或用来自槭树的槭树糖浆腌制烟肉。现代为大量生产了烟肉使用湿制过程,而另外抽水份出来,并且加入磷酸盐令烟肉加速处理和更加大块。但是,这会牺牲味道。所以烟肉必须然后留下吊为大约两个星期直到它被风干。
  烟熏是为了使烟肉吸入更多味道和加速腌制的过程。未熏制的烟肉有时是被认作绿色烟肉。熏制的烟肉传统上悬在屋子里,点燃木片将之熏制。使用不同品种的木头(譬如苹果树、山毛榉、樱桃树、山胡桃树或橡木)给被熏制的烟肉不同味道。以低温火熏制烟肉两至三个星期称为冷烟。用一个更高的温度熏制烟肉几天称为热烟。
  切割烟肉
  烟肉通常切割自猪的腰部或背部。这是因为令烟肉份量更丰富,以及相对地较不肥腻。
  以猪背部制作熏肉是加拿大烟肉,不过奇怪的是,加拿大烟肉是美国出产而非加拿大出产的,其他地方简单地之为背部熏肉。在加拿大传统上是以甜腌汁腌制未熏制的背部熏肉,并且涂上黄色的玉米粉。这变异称为peameal bacon,因为这种烟肉加入了玉米粉、豌豆,大大更加了贮藏期限。因此“加拿大”烟肉成为美国最好卖的背部熏肉。
  中间部位猪肉制成的烟肉很像背部熏肉,但更加便宜和肥腻。衣领烟肉采取自猪的颈部附近。斑条烟肉来自猪的腹部。它是非常肥腻的,油脂长至静脉平行延伸到外皮。 Pancetta是意大利厨房中所用的没熏过的咸肉,即斑条烟肉,以一阵浓烈的味道出名。
  腌火腿是威尔特郡被治疗的烟肉的名产。它经煮沸和烘烤。煮沸的烟肉和圆白菜来自一份爱尔兰的腌火腿食物传统。
  虽然英国是大量出产猪肉,但许多烟肉送至丹麦加工和销售为丹麦烟肉。
  烟肉亦可制成烟肉三明治。

培根食谱

  一、金针菇培根卷:
  准备好材料:
  金针菇、竹笋、烟熏培根
  1、首先将金针菇和竹笋用水稍微煮一下,捞起备用;
  2、将适量的金针菇和竹笋放在培根中间,然后卷曲后用牙签固定。
  3、烤箱先预热几分钟(200度)。将卷好固定好的培根卷放入烤箱中烤制20分钟,烤的过程中需要将培根翻转几次,让其均匀受热。
  4、完成。
  二、蘑菇培根意粉:
  原料:意粉400g,培根100g,小半个洋葱,大蒜一到两颗,蘑菇,鲜奶油一杯。
  做法:
  1、把培根切成片,洋葱切碎,蘑菇切片,大蒜切成末。平底锅 放入一些油,然后把这些切好的食材倒进去炒一下。
  2、水烧开后,煮意粉大约十分钟。
  3、食材在平底锅里炒上几分钟,然后把火关小,倒入鲜奶油。
  4、十分钟后意粉大概也已经煮软了,把它们捞起来,放入平底锅里。
  5、洒上黑胡椒和盐调味,然后把它煮沸两分钟后起锅。

为您推荐

金岳霖②

金岳霖(1895~1984)  男,中国现代哲学家、逻辑学家。字龙荪。浙江人士,生于湖南长沙。金岳霖是中国20世纪著名的哲学家和逻辑学家,杰出的教育家,为中国第一批院士。   1911年入北京,1914~1921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

黑格尔②

简介  姓名:   出生: 1770年8月27日(德国斯图加特)   去世: 1831年11月14日(德国)   学派/流派: 黑格尔主义   主要领域: 、、、、、、   受影响于: 、(Anselm)、、、、(Jacob Boehme)、、、、 等。   施影响于..

康德②

一、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  另见词条: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唯心主义,不可知论者,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定者。   在康德去世..

王阳明②

恩格斯②

  全名:弗里德里希·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20.11.28~1895.8.5)   社会主义理论家及作家,哲学家,的创始人之一,的亲密战友,国际无产阶级运动的。恩格斯简介  1820年11月28日出生于德国莱茵省巴门市(今乌培塔尔市)一个..

斯蒂芬·马布里②

球星简介  斯蒂芬·马布里 Stephon Marbury   位置:   身高: 1.88米 / 6尺2   体重: 93公斤 /205 磅   生日: 1977-02-20   出生地:纽约布鲁克林   球队: 球衣号:8   选秀: 1996年第1轮第4位被雄..

洛克②

生平简介  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年8月29日~1704年10月28日)是、的开创人,同时也是第一个全面阐述宪政民主思想的人,在以及领域都有重要影响。   洛克于1632年出生于英国,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的父亲在内战期间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