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比克泰德②

名人姓名

  爱比克泰德

出生年代

  约55~约130年

名人职称

  罗马最著名的哲学家

名人国家

  

相关介绍

  爱比克泰德(约55~约130年)是罗马最著名的斯多葛学派哲学家,他早先是一名希腊奴隶,身为奴隶期间,他接受了斯多葛哲学先师鲁佛斯的教育,获得自由后,他一直在罗马教学,建立了自己的斯多葛学园,后因罗马皇帝图密善害怕哲学家日益强大的影响力对王位构成威胁,便将爱比克泰德驱出罗马,于是他移居希腊尼科波里斯,以教书终其一生。
  身为斯多葛主义者,他接纳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倡导依照自然规律生活,追求理想的幸福,并将这门学说发展成为一门指引生活的哲学。他崇尚依照自然秩序过一种自制的生活,并认为,真正的自由是一种美德而非反抗或坚持己见;是过一种朴实为家庭和社会服务的生活而非去操纵自然或控制人类。
  他的学说和观点对后来的哲学、宗教产生了很大影响,圣奥古斯丁等人将他的许多思想渗透到基督教义之中,古罗马国王马可'奥勒留早年读过他的作品后,对他钦佩有加,其名著《》深受爱比克泰德的影响。
  在爱比克泰德看来,美好人生并非把诸多规则一一列出来,然后机械地去遵守它们,而是很自然的让我们的行动与愿望保持和谐。善良是一个平等的机会,它的大门在任何时候都向每一个人敞开着:无论他贫穷或富有,也无论他受过良好教育或文化不高。
  爱比克泰德把道德观念推进到一个简单平凡的境界,表现于人们日常的行为举止中。对那些标新立异,华而不实的善行,爱比克泰德始终持否定的态度。他为收获美好人生开出的处方围绕以下三个要点:克制你的欲望,履行你的义务,学会清楚的考虑你自己以及在人类这个大的群体中你的各种关系。这些思想观念对于现世的我们来说,依然具有很强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爱比克泰德没有著述传世,只有他的学生阿里安记录了他的谈话,编辑成《爱比克泰德手册》。
  跟他的斯多葛先辈一样,爱比克泰德对宇宙的本质、物质或者精神没有兴趣。“所有存在的事物是否由原子构成……或者是否由火或者土构成,”他说,“跟我有什么关系呢?光知道理解善和恶的本质这还不够吗?”他最关心的是要找到一条忍受人生的办法。他对心理学惟一的兴趣是提出了一条准柏拉图式的、对如何“忍受和放弃”的理性化:“永远不要说什么‘我已经失去它了’这类的话,而只说:‘我已经把它还回去了。’你的孩子死了吗?它是已经被送回去了。你的妻子死了吗?她被还回去了……我得外出流浪去了;有没有人能挡住我带着微笑和宁静出发呢?‘我要把你关进牢房。’你关住的只是我的肉体。我必须死:因此我就非得怨恨地死去吗?……这些都是哲学应该预演的课程,应该每天都写下来,并且实践。” 同样高尚但没有任何启发作用的感伤情怀还出现在二世纪的哲学家和国王马库斯·奥瑞琉斯著名的《冥想》中。

为您推荐

诺齐克②

  诺齐克(Robert Nozick,1938-2002),20世纪最杰出的和之一,生前是哲学系的阿瑟''金斯利'波特(Arthur Kingsley Porter)哲学教授,并于1998年被授予约瑟夫''佩里格雷诺(Joseph Pellegrino)驻校教授职务。驻校教授的荣誉职务首创..

戴维·休姆②

  British philosopher and historian who argued that human knowledge arises only from sense experience. His works include 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 (1739-1740) and Political Discourses (1752).   ..

李珥②

  李珥(1536—1584)朝鲜人(号栗谷)的诚哲学,属于人性理论哲学。他的哲学思想总体上未超出儒学经典的框架,但包涵了丰富的实学思想:(1)反对俗家文与道脱离;反对假儒的“空言无实”,强调直践力行的实证、实用为特征的实事..

克尔恺郭尔②

诺姆·乔姆斯基②

  艾弗拉姆·诺姆·乔姆斯基博士(Avram Noam Chomsky,1928年12月7日—)是麻省理工学院语言学的荣誉退休教授。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被认为是20世纪理论语言学研究上最伟大的贡献。他还通过对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

扬·阿姆斯·夸美纽斯②

  扬·阿姆斯·夸美纽斯(1592~1670)   Comenius,Johann Amos   捷克伟大的民主主义教育家,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者,出身于一磨坊主家庭。年轻时被选为捷克兄弟会的牧师,并主持兄弟会学校。三十年战争(1618~1648)爆发后..

朱子遗书②

  Zhuzi Yishu   《朱子遗书》   中国南宋哲学家单行本著作的汇集。初刻计有《近思录》14卷、《延平答问》(又名《延平李先生师弟子答问》)1卷、《延平答问后录》1卷、《杂学辨》1卷、附录 1卷、《中庸辑略》2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