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1958年5月生,男,汉族,山东省人,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党委常委、副校长。负责本科生培养、文科科研、外事及港澳台工作。分管教务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迎评办公室、社会科学处、国际交流与合作处;联系教学服务中心、文科学报。主要社会兼职:首届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首届教育部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留学基金评审专家,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社会科学工作者联谊会副会长,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学学会常务理事,全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理事,北京市第五届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北京市哲学学会副会长,北京市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北京市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中国高等学校学术文摘—哲学》(英文)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世界哲学》、《外国哲学》、《哲学门》、《新哲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等杂志的编委会委员。
1975年6月高中毕业后下乡插队,1976年12月到茌平县电器厂工作,先后做过钳工和车工。1977年考入山东师范学院聊城分院(现为)政治系,1982年春毕业,获教育学学士学位。随后入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攻读西方哲学硕士学位,1984年12月毕业留校任教;1997年在职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91年5月至1994年5月任哲学系副主任,2000年9月任哲学系主任,2003年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成立后任首任院长。1995年列入北京市“跨世纪青年理论工作者百人工程”培养计划,1998年列入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2000年获政府特殊津贴,2004年入选人事部等部委首批“新世纪百千万国家级人才” ,2005年列入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培养人选。
1984年来,先后讲授7门本科生课程和多门研究生、博士生课程。曾主持研究生院的“西方学术系列讲座”和教务处“人文科学教授讲坛课程”。1987年晋升讲师,1991年破格晋升副教授,1995年破格晋升教授。1993-1994年作为高级访问学者赴美国进修;1998年获“欧洲-中国高等教育研究项目基金会”资助,作为访问研究员到德国研究欧洲一体化问题;2002年作为高级访问学者赴美国作学术研究。先后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多项。发表论著330余种,其中个人专著和主编著作10多部,教材4种,译著3部,论文、译文250多篇。
1991年获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称号,1994年获第一届全国青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北京市第三届高等院校优秀社会科学成果青年奖,1998年获教育部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0年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北京市第六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2年获教育部第三届高校青年教师奖,2006年获教育部第四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已故原天津警备区副政委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优秀的军队政治工作者、天津警备区原顾问、副军职离休干部韩震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8年3月20日1点30分在逝世,享年95岁。韩震同志,1913年2月出生在河北省深县小榆林村一个农民家庭。1937年“”之后毅然投身抗日游击战争,1938年1月参加,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宣传员、干事、指导员、教导员,晋察冀军政干校组织股长、干部副科长,华北军大干总五大队政治主任,绥远军政干部学习团一大队副政委兼政治主任,三一步校五大队政委,第二高级步校干部部部长,军事体育学校政治部副主任、主任,解放军五O速成中学副政委,河北省天津市兵役局副政委,河北邯郸军分区副政委,天津警备区政治部主任,天津警备区副政委、顾问,天津市政协第五届委员会副主席等职。曾荣获独立勋章、解放勋章和独立功勋荣誉章。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1981年4月离职休养。
韩震同志在战争年代,参加了讨伐和等著名战斗战役。韩震同志,出生入死,出色地完成了党和上级交给的战斗任务,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表现出了一名军人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战争年代,韩震同志曾在抗大二分校任教。解放后,他又多年在军事院校、兵役局、军分区、警备区任职,注重深入到一线调查研究,为首长提出了许多合理化的建议,促进了部队管理教育工作的发展。在天津警备区任职期间,他结合警备区特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开展部队政治工作和支援地方经济建设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韩震同志离职休养后,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关心国家和军队建设的大事。他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他关心干休所建设,支持工作人员工作,经常向干休所领导献计献策,在工休人员中享有很高的威望。
韩震同志在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坚贞不渝,具有很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为革命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他始终保持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坚强的党性原则,始终保持和发扬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坚决拥护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政治上、思想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他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坚持原则,团结同志;顾全大局,作风正派;生活俭朴,廉洁奉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深受同志们的爱戴。他严格要求和教育子女,以共产主义思想道德和自身表率作用,给子女和后代树立了学习的榜样,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韩震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是为党和人民无私奉献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不息的一生。
革命烈士
韩震,男,,籍贯山西。1900年生于朝鲜。1919年参加“三一”运动,遭受日本殖民者政治迫害流亡中国省。1928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参加南满游击队,1933年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党部主任,1934年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需部部长,为开辟以老秃顶山区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做出了贡献。1936年3月2日,韩震在与敌人作战时,牺牲于木盂镇头道岭。韩震,朝鲜族,1900年出生于朝鲜汉城。1919年参加了朝鲜人民“三一”独立运动。1928年移居我国吉林省磐石县,秘密从事革命活动。1930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后,历任中共拐子坑地下特别支部书记、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第三团政委、第一师军需部长等职。
韩震就任军需部长后,负责在地区建造抗日部队的“密营”和军需设施的任务。当时的条件极差,一没有工具,二没有施工经验,部队人员少,任务重。为了尽快完成建立“密营”的任务,为部队休整提供良好的条件,韩震广泛发动当地群众和指战员,大家一起想办法,克服困难,仅在半年的时间里,就为部队修建了足够的“密营”。大家住上了又隐蔽又暖和的地窨子,吃上了可口的饭菜,齐声夸奖韩震是既神奇又有办法的好部长。韩震不论干什么,都不忘自己的职责,时刻想着改善部队的住处和给养等问题。为了能给部队弄到足够的给养,他经常率领后勤部队伏击敌人的运输队,偷袭敌人的军需仓库和军用列车。有时还将多余的东西分给群众。由于韩震时刻想着部队和群众,人们都非常敬佩他。
1936年3月韩震在仙人洞二道岭子召开骨干分子会议,会议将要结束时,由于叛徒告密,遭到100多名日伪军袭击,为掩护同志们突围,韩震不幸中弹牺牲,时年36岁。韩震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为了抗日救国,实现祖国的光复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韩震出生于朝鲜汉城的一个大地主家庭。中学时代,开始接触进步思想。1918年,加入具有反帝性质的基督教青年会,进行反日爱国宣传。1919年3月,参加席卷朝鲜全国的“三一”运动,带领群众参加反日集会和示威游行。此后,受到反动当局的通缉追捕,逃亡到吉林磐石县。1928年春,到磐石县石嘴草面山朝鲜族小学当教员,先后参加农民同盟、青年同盟等组织,继续投身反日革命活动。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党的基层支部书记,在桦甸县八道河子一带从事地下工作。1931年初,被敌人逮捕关入吉林监狱,经受了严刑拷打和金钱引诱的考验,始终严守组织秘密。“九一八”事变后,出狱回到桦甸县八道河子坚持斗争。不久,被派往磐石县农民协会工作。其间,毅然与要他一同回汉城的妻子脱离关系。1933年春,先后担任中共拐子炕特支书记和中共磐西区委书记,广泛发动群众建立革命团体,支援游击队的抗日斗争。1933年6月,带领群众在大兴川支前时,右眼中弹失明。1934年3月,调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中共党部书记。同年11月,改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军需部长兼党部书记,随部转战于通化、柳河、临江、桓仁、清原、兴京(今辽宁省新宾县)、宽甸等广大地区,把党务工作和后勤工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推动了第一师的建设和发展。同时,在建立地方群众组织、发展抗日统一战线分化瓦解敌军等方面,也都作出了重要贡献。1936年3月2日下午,在桓仁县仙人洞二道岭子召开军事会议时,被60余敌人包围。立即组织突围,但几次都未成功。两小时后,乘敌人火力稍有减弱,命令战士从后窗杀开一条血路,掩护大家撤出会场。当他撤到后山坡时,被敌弹击中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