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列斯纳②

  普列斯纳(Helmuth Plessner,1892~?) 德国心理学家、哲学家,是现象学和哲学人类学代表人物之一。他先后就读于弗莱堡、海德堡和柏林等大学,1916年获埃尔兰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26~1934年任科隆大学教授。1934年移居荷兰,任格罗宁根大学教授;荷兰被占期间,一度被纳粹驱逐出境,1946年回格罗宁根大学重新担任教授。1951年回国任哥廷根大学教授,晚年获该校荣誉教授称号。普列斯纳一生研究范围十分广泛,其中包括动物生物学、表情心理学、现象学、美学、哲学史、政治社会学、教育社会学、知识社会学等,但全部研究的中心是哲学人类学。主要著作有:《有机体和人的阶段》(1928)、《笑和哭——人类行为界限的研究》(1941)、《在哲学与社会之间》(1959)、《哲学人类学》(1970)等。
  在普列斯纳看来,哲学人类学要想成为一门科学,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以贯之的严谨的方法论原则。为此,普列斯纳第一个系统地研究了哲学人类学的方法论,并进而把舍勒的经验科学和形而上学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化为现象学和释义学相结合的方法论原则。为了达到对人自身的完整存在的理解,一方面哲学人类学必须从“面向事情本身”的原则出发面向人本身,把人作为一种原始现象,一种直接呈现在意识中的样子,一种直接给予的东西,并对其进行本质还原,以区分出人的本质和非本质的东西。这样,普列斯纳发现人的心理失常态构成了人的本质。另一方面,哲学人类学又不能仅仅停留于此,它还必须由此出发来解释人的精神领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对人的完整存在的理解。具体说来,现象学和释义学相结合的方法论原则主要包含着三个步骤:第一,从人的原始现象出发,经过现象学的本质还原,区分出人的精神文化的本质;第二,通过对精神文化的释义,又把人还原为心理学意义上的失常性态度,然后在经验知识的论证下,把失常态定义为人与动物的区别点;第三,由人的失常态度出发去解释人在所处的一切关系中的特殊地位,这种方法以后被称为“从人类个别现象出发对人作出普遍阐释原则”。由此出发,普列斯纳建立了以人的心理失常态度为特征的哲学人类学。

为您推荐

铿迭②

  阿拉伯中世纪哲学家、自然科学家、数学家、医生、音乐理论家。出生于库法一个地方官家庭,在巴士拉求学,后到巴格达,在阿巴斯朝(750~1258)马门(813~833在位)等哈里发宫廷内供职,后被哈里发穆塔瓦吉勒(847~861在位)免职。  ..

三木清②

  三木清   三木清(Mikikiyoshi,1897-1945)日本明治、大正、昭和时期哲学家。兵库县人。京都帝国大学毕业。1922年起留学德、法等国,接触马克思主义。1925年回国,后任法政大学教授。1928年与羽仁五郎等出版《在新兴学..

罗奇格西②

  麦可.罗区(Michael Roach)是一名受戒的佛教僧人。他在位于印度的赛拉梅(Sera Mey Tibetan Monastery)西藏寺院学习了二十二年之后,获得了格西(佛学大师)的学位。自一九八一年以来,他开始教授佛学;他同时也是研究梵文、..

伊本·路西德②

屈尔佩②

  屈尔佩(1862-08-03,库尔兰的坎道~1915-12-30,慕尼黑)   Külpe,Oswald   德国哲学家 ,家 。1862 年8月3日生于距东普鲁士很近的拉脱维亚的格尔兰。1915 年12 月30日卒于慕尼黑。1881年入莱比锡大学学习历史,与冯特接..

弗里德里希

  谢林(Friedrich Wilhelm Joseph von Schelling,1775年-1854年)德国哲学家.谢林出生于1775年,1790年进入图宾根大学神学院学习哲学和神学,他的父亲是这所大学的牧师以及东方文化教授。在这里他和黑格尔、荷尔德林成为同..

托兰德②

  托兰德(1670~1722)   Toland John   爱尔兰哲学家。自然神论者。早年系天主教徒,后于16岁改宗新教,曾任教于牛津大学。撰有《基督教并不神秘》,指出人的理性可以完全理解某些圣经教义,无须借助天启。批判奇迹、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