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婴②

  (1923— )

生平简介

  原名盛峻峰。文学家。1923年出生,(今)人。南通农学院肄业。1938年开始学习俄语,同时参加新文字研究会。1941年起,先后为《时代》杂志、《苏联文艺》杂志及《时代日报》译稿。1945至1951年任时代出版社编译。1952年后为人民文学出版社、新文艺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少年儿童出版社及上海文艺出版社翻译俄国和苏联文艺作品。1960年参加《》编辑工作,任《辞海》编委兼外国文学学科主编。从1978年至1998年,系统翻译了列夫·托尔斯泰全部小说作品,包括三个长篇、六十多个中短篇和自传体小说。曾任和兼职教授,中国作家协会外国文学委员会委员,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兼外国文学组组长,国际笔会上海中心理事兼翻译委员会主任,上海翻译家协会会长,中国译协副会长等职。

人物轶事

   苏联家庭妇女是俄语启蒙老师
  1937年7月7日,抗战全面爆发,同年12月,14岁的草婴随家人避难上海。当时,国内首次出版了《鲁迅全集》共20卷,定价20元,草婴省下父母给的零花钱去买了一套,简直如获至宝,他后来读俄文、搞翻译很大程度上是受了鲁迅的影响。
  他还买了许多进步书刊,比如《萍踪寄语》、《苏联见闻录》等。他认为要让穷苦大众的日子过得好一点,就要先了解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情况,因此他决定先学习俄语,自己可以阅读苏联的报刊,以便进一步了解苏联。
  15岁的草婴在报纸上看到一个苏联家庭妇女教俄语的广告,就根据报上的地址找到那户人家。按了门铃之后,走出来一位中年苏联妇女,看到草婴是一个小孩子,便用生硬的中国话问:“小孩,你来干吗?”草婴说我要学俄文。她说1块钱学1个钟头。草婴的父亲每个月给他5个银圆零花,因此他就说:“我1个星期学1个钟头。”苏联妇女说,一个星期学一次太少了。草婴不好意思说自己没钱,只能坚持说:“就一次,一次。”
  当时没有一本俄汉词典,也没有任何教材,苏联女老师只是让草婴到淮海路书店去买哈尔滨出版的俄语教科书《俄文津梁》。这位女老师其实只是位家庭妇女,也不知道该怎样上课,每次去她家上课,她就根据那本教科书教草婴读:“这是什么?这是杯子。”她念一句,他跟着念一句,连字母都没有教过。回家之后草婴就把老师教他念的句子反复地读,读到滚瓜烂熟。
  草婴从同学那里得知内山书店有卖名为《露和大词典》的日俄词典,但是从他家到内山书店要经过外白渡桥,那儿有日本宪兵站岗,过往行人必须脱帽鞠躬。他找了同学陪他一起去,同学特别关照他说就别戴帽子了,见了日本兵把头低一低算作是鞠躬。回来的时候,草婴把词典夹在衣服里,日本兵见他们是2个孩子,也不怎么在意就放他们过去了。日文和中文有一些相似之处,《露和大词典》能解决1/3的问题。
  草婴白天在中学念书,晚上就回到家里学俄语,星期六下午和星期天基本上都在学俄语。在他学习俄语的四五年时间里,他没看过一次电影,没有出去玩过一次,而是把分分秒秒可以利用的时间都集中用在他的俄语学习上面了。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草婴结识了一名地下党员姜椿芳,就是后来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创办人。姜椿芳得知有一个中学生很用功地在学俄语,就特意通过另外一个地下党员的介绍认识了草婴,姜椿芳问草婴:“你学俄语有困难吗?”草婴赶紧诉苦,说:“很难,没有字典也没有语法书,老师又不会教书,中文也不懂,只会讲几句很简单的中国话,很困难。”就说:“这样吧,我们过两三个星期见一次面,你把你的问题告诉我,我尽可能来替你解决。”
  在姜椿芳的帮助下,草婴的俄语水平进步很快。
   翻译多部著作 反响热烈
  1941年,盛俊峰给自己取了一个笔名“草婴”,正式开始了翻译工作。1941年希特勒开始带兵入侵苏联,8月20日。姜椿芳与塔斯社上海分社商量创办中文的《时代周刊》,并邀请草婴参加翻译有关苏德战争的通讯、特稿等等,这本杂志影响很大,国内的人都是通过它了解反法西斯战争的新形势的。因为翻译通讯的缘故,草婴对整个反法西斯战争都一清二楚,有朋友开玩笑说他是“二战老兵”。
  不久,苏联塔斯社在上海创办了中文杂志《苏联文艺》,草婴成为了其中的一员。第一篇译作是普拉多诺夫的短篇小说《老人》,若从那时开始算起,草婴从事文学翻译工作已经有60多年了。
  全国解放后,华东作家协会成立,草婴成为最早的一批会员。1950年2月,中国和苏联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两个社会主义的大国成为了最亲密的伙伴,苏联文学艺术以其巨大的辐射力,在整整一代中国人世界观形成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1955年,草婴翻译了苏联女作家尼古拉耶娃的小说《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先是在当时发行量达到300万册的《中国青年》杂志上连续两期转载,接着又印单行本,第1版就发行了124万册,打破了翻译小说印数的纪录。因为“关心人民疾苦,反对宫僚主义”的内容,小说的主人公娜斯佳成为了青年学习的榜样。
  这本书也成为团中央指定的必读书籍,国内很多杂志都对它进行推荐,而且在各地都举办学习娜斯佳的报告会,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阵高潮。
  1953年3月5日,苏联的文学因为斯大林的去世而发生了改变,作家们开始大胆地表现生活矛盾和冲突,以及黑暗面,这股新的文学潮流被称作“解冻文学”。1955年的最后一天,《真理报》上破天荒刊登了肖洛霍夫的一篇小说,草婴被这篇小说吸引。小说虽然如它的题目所说,写的是《一个人的遭遇》,但其实折射出的是千千万万苏联人当时的共同遭遇。小说写的是一个普通苏联人在卫国战争中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以新的角度处理了“人和战争”的矛盾冲突,表达了战争除了带来眼泪,不会带来任何东西的思想。小说的结尾这样写道:“我怀着沉重的忧郁,目送着他们,万尼亚用一双短小的腿连跳带蹦地跑了几步,忽然向我回过头来,挥动一只嫩红的小手。刹那间,仿佛有一只柔软而尖利的爪子抓住了我的心,我慌忙转过脸去。不,在战争几年中白了头发、上了年纪的男人,不仅仅在梦中流泪;他们在清醒的时候也会流泪。这时重要的是及时转过脸去。这时最重要的是不要伤害孩子的心。”
  草婴读后非常感动,他决定尽快把它翻译成中文。译文发表在《世界文学》杂志上。距离小说在苏联发表仅两三个月,可以说几乎是同时出版的,这在当时的翻译界是非常少见的情况。
  译作发表后,反响很热烈,中国人民通过这篇小说进一步了解了肖洛霍夫,知道他确实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人道主义的爱国作家。
  肖洛霍夫,这位生于顿河河畔的农民的儿子,年仅20岁就开始创作史诗小说《静静的顿河》,轰动一时,并因此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上世纪50年代,草婴翻译肖洛霍夫的作品,通过阅读肖洛霍夫的作品,培养人的博爱精神,反对形形色色的邪恶势力和思想,是草婴重点介绍肖洛霍夫作品的目的。
   特殊时代两次差点丧命
  中苏关系破裂之时,苏联文学被封杀。在“文革”那个特殊的时代,还差点丢了性命。
  “文革”中江青把肖洛霍夫定性为“苏联修正主义文艺鼻祖”,《静静的顿河》、《一个人的遭遇》都成了“修正主义的大毒草”,草婴也因此受到牵连遭到迫害,并成为“文革”最早批斗的对象。那时,他不能翻译任何作品。被关押一年后,草婴成了监管劳教对象。
  1969年,草婴被派到农村割水稻。那时他瘦得皮包骨头,体重只有9O斤,割稻子劳动强度大,结果割了几天后就大出血,所谓大出血就是上面吐血下面便血,5天5夜滴水不进。草婴被送到医院抢救,幸亏抢救还算及时,切除了3/4个胃后,草婴才算保住了性命。
  1975年1月,刚从“五七干校”回到上海不久的草婴,接到了一个命令,赶往一个建筑工地搬运水泥,这年,他已经52岁了。这一次又差点让他失去了性命。
  当时草婴的体重不到100斤,却要扛100斤的水泥包。一天傍晚,天已经有点黑了,一辆卡车运来了水泥包,草婴到卡车边等候搬运,人还没有站稳,车上的人却松了手,水泥包压到他身上,草婴只听到自己身上发出咯噔一声,就倒在地上昏迷过去。草婴被送到工地附近的瑞金医院,诊断结果是十二节胸椎压缩性骨折1公分多,不好用绷带,也没有药。加之他当时的身份,没有资格住院。
  医生让他一动不动地在木板上躺半年,等待腰骨自然愈合。医生对他的家人说,假如病人随便动一下,就有断骨错位的危险,轻则下肢瘫痪,重则有生命危险。半年时间里,草婴只能保持一个姿势,仰天躺在木板上,吃喝拉撒都在上面,稍微动一动就感觉天翻地覆的痛。
  半年之后,他能慢慢地从木板上坐起来了,慢慢地,可以下地在房间里走几步,这又花了半年的光景。
  可是草婴并未因此埋怨过自己的翻译工作,他说:“我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所走过的道路,都是无怨无悔的。因为我觉得在每一个历史阶段里,我做了我力所能及的、最应该做的工作,所以我不曾有过自怨自悔的情绪。我精神上始终没有垮,精神上还是比较健康的。”
   20余年,一人之力译完《托尔斯泰小说全集》
  经过近1年时间的煎熬,草婴的断骨愈合,那时,正值“文革”结束,草婴恢复了创作自由。这一年,上海译文出版社有一天接待了几位客人,他们是上海市委宣传部的领导,希望请草婴做出版社的总编辑。
  草婴考虑,如果担任了这个工作,就没有更多的精力来从事翻译工作了。领导们最后答应了草婴的请求,让他继续从事翻译工作。
  在草婴拒绝了这份正式工作的同时,他也失去了很多待遇,比如退休金。但是草婴说,从18岁开始,他首先考虑的就是把有限的精力和时间充分用在对社会、对人民最有益的工作上面去,这是他一贯的宗旨。
  为什么会发生“文革”这样的悲剧?怎样才能避免悲剧重演,是当时草婴思考最多的问题。呼吁人性的回归,唤起人们的人道主义情怀,55岁的草婴把目光投向了苏联一位伟大的人物列夫·托尔斯泰,他决定翻译他的全部小说。
  草婴自述:“在阅读和翻译文艺作品中,我认识到托尔斯泰是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他的一生就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他的作品用感人至深的艺术手法培养人的博爱精神,反对形形色色的邪恶势力和思想。”草婴花费了20多年的时间翻译完成12卷《托尔斯泰小说全集》,因为每部作品都要看好多遍,文学翻译不同于其他的翻译,文学翻译是艺术再创造的过程,从事文学翻译也要创造形象思维,在头脑里形成一个个的人物形象。
  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里面,人物有550多个,这部作品要看三四遍,头脑里才能出现这些人物形象。文学翻译家就要把原作者所创造的形象,通过翻译介绍给读者,介绍得好,就是成功。2004年7月《托尔斯泰小说全集》在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1985年,草婴第一次去苏联,带了自己的一大摞译本送给苏联作协,他们很惊讶他怎么翻译了这么多作品,草婴说:“我也还没有年轻到可以慷慨地浪费青春年华的程度,也没有老到可以心安理得地等待死亡。”
  那次友好访问的最后一个节目是参观列宁陵墓,但草婴提出他还想去参观托尔斯泰的故居。在托尔斯泰的故居,草婴非常感动。托尔斯泰拥有一个占地5700亩的庄园,里面有树林与湖泊,就像一个风景区,他是一个真正的大贵族、大地主,出身如此优越的他,却那么关心穷苦农民的生活。草婴对自己一生最满意的作品便是《托尔斯泰小说全集》。

获得奖项

  前苏联文学最高奖“高尔基文学奖”、鲁迅文学翻译彩虹奖、俄中友协颁发的“友谊奖章”等。

主要作品

  ■翻译作品
  〔苏〕巴甫连柯《幸福》,〔苏〕戈尔巴朵夫《顿巴斯》,〔苏〕《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苏〕尼林《试用期》,〔苏〕肖洛霍夫《》第1部、第2部、《一个人的遭遇》、《》,〔苏〕卡泰耶夫《团的儿子》,〔苏〕班台莱耶夫《翘尾巴的火鸡》、《加里宁论文学和艺术》,〔俄〕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俄〕列夫·托尔斯泰《高加索故事》、《》(上、下)《》、《一个地主的早晨》,〔苏〕《新垦地》第1部、第2部,《中短篇小说选》,托尔斯泰《》。
  ■著述作品
  
《我与俄罗斯文学》

语录一二

  “平淡的人做平淡的事。为什么我用‘草婴’这个名字?就是因为白居易的那首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我觉得自己很平凡很渺小,好像一棵小草,即使火烧也好,被人踩也好,但有了一定的条件我还是会重新长出来,我不会随便地屈服,就像小草的精神。而‘婴’是小的意思,小草的婴儿,比小草还要小的意思。”——草婴
  “我就想千方百计要忍住,要我过这个关,如果我过不了这个关,我后半辈子就等于是无事可做了,或者完全就残废了。”——草婴对“文革”岁月的体会
  “良知是心,是脑,是眼,是脊梁骨,是胆。“心”是良心,做人做事都要凭良心,要是没有良心,什么卑鄙无耻的事都可以做。“脑”是头脑,不论什么事,什么问题,都要用自己的头脑思考、分析、判断,也就是遇事都要独立思考,不能人云亦云。“眼”是经常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观察人民的生活,不能只听媒体的介绍,也就是要随时分清是非,尤其是大是大非。“脊梁骨”是人活在世上总要挺直脊梁,不能见到权贵,受到压迫,就弯腰曲背,遇到大风就随风摇摆。“胆”是勇气,人如果没有胆量,往往什么话也不敢说,什么事也不敢做。”——草婴的一段名言

为您推荐

林超伦②

  福建莆田人,英国外交部首席中文翻译。   上世纪70年代高中毕业后上山下乡,高考恢复后考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80年代初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并在职攻读研究生,1986年获得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后,1990年获英国的兰..

陈源②

  1、陈源(1896—1970)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字通伯,笔名.江苏无锡人,1921年留学英国读中学,先后在、攻读政治经济学,1922年获博士学位。1922年回国后,任外文系教授。1924年在的支持下、与、等共创《》杂志,主编该刊《闲话..

郑超麟②

  郑超麟,于1901年出生在福建省县,自幼接受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学毕业后,于1919年离乡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6月,当中国旅欧的年轻马克思主义者在开会,成立'少年共产党',郑超麟是十八名代表之一,其中有、与等人。1923年他..

曹靖华②

董乐山②

  董乐山(1924——1999)   1924年11月14日出生于,1999年1月16日于北京病逝。   1946年毕业于上海英国文学专业。全国解放后曾长期从事新闻翻译和英语教学工作。1950年后历任新华社参编部翻译、审稿、业务秘书,新华..

李赋宁②

  李赋宁(1917.3.24.- 2004.5.10.)生于,祖籍。西方大师,著名家,翻译家。英语系博士生导师。   1917年3月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李仪祉曾留学,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水利专家,曾主持治理、扬子江,主办导淮和陕西泾惠、洛..

梅绍武②

  梅绍武(1928-2005)著名翻译家,之子。生于1928年1月22日,人。1952年毕业。第六、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梅兰芳纪念馆名誉馆长,中国梅兰芳文化艺术研究会会长。历任北京图书馆国际交换组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