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家
王金陵女士,是最早翻译《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译者,该书于1980年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江苏省政府副秘书长、省国家安全厅厅长
王金陵,1957年生,河南开封人,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学士学位,1974年参加工作,高级工程师。历任江苏省通州市委副书记(挂职)、省国家安全厅厅长助理兼行政处处长;省国家安全厅副厅长,江苏省国家安全厅党组书记、副厅长。2007年3月任江苏省国家安全厅党组书记、厅长。2007年7月任江苏省政府副秘书长、省国家安全厅党组书记、厅长。大豆育种专家
王金陵,大豆育种学家。江苏徐州人。1941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农艺系。曾任国民党政府农林部中央农业实验站技佐、吉林公主岭农业试验场技术员。建国后,历任东北农学院副教授、教授、副院长,黑龙江省副省长,黑龙江第四届政协副主席、第六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盟黑龙江省委主任委员,中国作物学会副理事长,黑龙江省科协名誉主席。是第三至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他曾担任黑龙江省副省长、省人大副主任、全国第三至第七届人大代表、第六、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是农收渔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农业部大豆顾问组副组长;是黑龙江省科协主席及名誉主席、省作物学会名誉理事长;他长期从事大豆育种的研究,主持育成东农4号、东农34号等大豆新品种,著有《大豆的遗传与选种》等。曾任中国大豆研究会理事长、《中国农业百科全书》编委兼《豆类作物篇》主编、《作物学报》编委、《大豆科学》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大豆条目的执笔人……
王金陵,1917年3月出生于江苏徐州一位牧师的家庭。1941年春,王金陵毕业于金陵大学农艺系。在读大学时,选择了在祖国南北方生长的大豆改良为主攻方向的专业。他将搜集的三四百个四川大豆品种进行分类研究,写出了毕业论文“大豆的分类》。由于他品学兼优,毕业后留校任教。
1943年,年仅26岁的王金陵在旧中国农林部陕西武功推广繁殖站工作。这年,他写出了《中国大豆栽培区域划分之初步研讨》和《中国大豆育种问题》两篇论文,在《农报》发表后,引起学术界瞩目。他的第一篇论文荣获了中华农学会的奖励。而后又到中央农业实验所从事大豆育种研究。此间,他先后担任技术督导员、拨佐和技士职务。
抗日战争胜利后,王金陵被派往东北,接收吉林省公主岭伪满农事试验总场。这个试验总场是日本人在东北建立的七大农业实验基地的总场,存有不少关于大豆育种材料。他亲到农事试验总场,把寻找大豆育种资源材料始终放在心上,但所有试验材料都在战争中丧失了。一次,他在整理总场屋顶的天花板时,发现了日本人留下的大豆标本种子。每种一小玻璃管,而且已是三四年前的陈旧种子。他如获至宝,经整理、编号后,立即种植。虽然每种只出苗2~10株,但从而保存了一大批伪满时代搜集的大豆种质资源,为东北大豆的品种资源打下了基础。
东北农学院于1948建校。这年秋,王金陵来到哈尔滨,被聘为这个学校的首批教师之一。1949年,年仅32岁的王金陵被东北农学院任命为副教授兼农学系主任。他除了处理事务工作和给学生讲授作物遗传育种课程外,还积极主持开展小麦抗锈病育种、玉米杂交育种及大豆育种工作。他根据龙江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明确提出:我们要选育出植株高大、主茎发达、有一定分枝、耐肥性强、抗倒伏、适合机械化作业及合理密植的无限及亚有限结荚习性的大豆新品种!他和助手一起动手搞起育群试验田,带领助手搞杂交组合,对杂交后代精心培育、观察选择……在区域实验和生产示范中,他亲自布点,在哈市与松花江地区建立了28个实验点,在合江地区建立了12个实验点。他和助手跑遍了这些地区的公社、生产队、国营农场,和农民吃住在一起,进行技术指导,了解实验情况。经过多年的艰辛劳苦,他们选育了抗倒伏的东农一号大豆新品种,并以“满仓金”为母本,以“紫花4号”为父本,在杂交后代中选育出抗倒伏、结荚密、丰产性能高、籽粒品质优良、底荚高及适合机械化栽培与合理密植的大豆新品种一一东农4号。
这个新品种受到了全省农民和国营农场的欢迎,迅速推广,并由国家指定为出口产品。据统计,1959年至1965年,推广“东农4号”达3000余万亩,增产大豆折合人民币2亿多元。王金陵教授培育的“东农4号”,是我省大豆杂交育种的里程碑,为我国大豆育种开辟了一条增产新途径。由于他在大豆育种方面的突出贡献,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十年动乱期间,王金陵教授被戴上“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关进了“牛棚”。1969年王金陵教授在佳木斯附近的香兰农场劳动改造。有一次,他劳动回来,在路上看到一株豆枝,拣起来仔细观察。监视他的人看到这情景,斥责他“贼心不死”,还专门开会批斗他。但他坚信:人类是离不开科学的,为祖国选育大豆良种是没有罪的!
1971年,王金陵教授出了“牛棚”获得了解放。他立即投身到大豆育种工作中,和同志们在老羊圈里考种,经过反复试验,终于培育出“东农34号”,由于这个品种产量高,品质好,蛋白含量达43%,很快在我省第三积温带地区推广。据统计,仅1985至1987年,我省种植的“东农34号”大豆出口1-6万吨,创外汇350万美元。
黑龙江省和内蒙北部高寒地带,幅员辽阔、土质肥沃,无霜期仅85~90天,一般早熟大豆仍不能很好成熟。1972年,他和同志们在香兰第六生产队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以瑞典极早熟品种为母本,以“东农47一I D”为父本进行杂交试验。他的试验站10年间搬了4次家,育种条件的频繁变化,给他的育种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然而,早已六旬的他不辞辛苦,同助手先后两次赴内蒙古的呼盟和我省嫩北地区实地调查,进行试种,终于获得了成功。1983年,他培育的这个品种被省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鉴定推广,定名为“东农36号”它比我国的“北呼豆”早熟10天以上,较国外早熟品种提前5—19天。它的问世,打破了我国高纬度大豆禁区。为此,他培育的“东农36号”荣获198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王金陵是全国闻名的大豆遗传育种家,他孜孜不倦地从事大豆育种的科研和教学工作数十年,成就斐然,在发展祖国大豆遗传再种事业上做出了巨大贡献,为祖国增了光。
王金陵教授在选育大豆新品种时,还进行应用基础理论的研究。在大更进化与分类、大豆生态类型与育种、大豆农艺性状遗传规律、大豆杂交育种和后代选择方法、高纬度地区超早熟大豆品种等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就。他在国内外发表了有影响的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不少论文在国际大豆学术界受到了重视。他的论文《大豆杂交材料早期世代组合鉴定的研究))对杂交育种提出了以混含处理为基础的“摘荚法矽,提高了大要育种效率和质量。这篇论文荣获黑龙江省1979年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他出版了《大豆遗传与选种》、《大豆》和《大豆生态类型》三部专著。其中,《大豆》获国家优秀科按图书二等奖。他先后5次出席国际关于大豆的学术讨论会。
1974年,王金陵教授作为“中国农业科学考察团'成员赴美考察。他在美国尹利诺斯州大学农学院访问时,美国大豆专家哈姆威思教授拿出一张电脑打字的单子上面,打印了9篇文章的题目,都是他以前在我国农业学术刊物上发表过的。
王金陵教授在学术上的重要观点,是在大豆进化论观点和大豆生态类型认识的基础上,最早提出的大豆分类的论据与方法,及根据当地生态条件,从大豆生态类型来确定育种目标。
45年来,由于王金陵教授在我国大豆科研理论和育种方面的突出贡献,荣获了全国科学大会奖、“六五'国家科技攻关奖、农牧渔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省科技成果一等奖。他还
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省科技战线先进工作者标兵。
王金陵教授自1948年至今,在东北农学院为国家培养出大批人材,可说是桃李满天下。,他已耄耋之年,还在为国家培养尖端人才一一博士研究生。他的学生有很
多人已成为教授及著名的玉米、小麦、大豆等方面的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