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训先生1911年出生在云南省通海县纳家营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纳训是他的号,名光政,字槛恒,经名穆罕默德·努尔。童年在纳家营清真寺接受经书并授的教育,九岁时随同堂兄纳光文赴昆明永宁清真寺同样接受经书并授的教育,后入昆明明德中学学习,1935年由其母校保送到埃及艾资哈尔大学留学深造。
纳训先生自幼勤奋好学,其学习成绩优良,年年都是名列前茅。同时相当注重道德修养,从幼年开始,尊师重道,尊老爱幼就深深扎在他幼小的心灵。
纳训先生在埃及艾资哈尔大学深造期间除勤奋攻读必修课程以外,还根据个人的兴趣特长。选定文学为主攻目标,并立志翻译《一千零一夜》全书。目的有两个:一是满足广大读者的要求;二是给中国学习阿拉伯文的学生预备课外读物。同时也有选择地把一些中国的古今名著译成阿拉伯文。在埃及报刊上发表,如唐代柳宗元的古文《捕蛇者说》﹑鲁迅先生的小说《风筝》﹑朱自清的散文《背影》﹑罗峰的《绝命书》﹑曹禺的剧本《雷雨》等。还译述了人物传记《孙中山的生平》,引起了埃及广大读者的兴趣,博得了广大读者的好评。
纳训先生勤奋学习之余很关心国家大事。1939年他随中国留埃学生朝觐团赴麦加朝觐,积极参与抗日宣传活动,在麦加积极参加演讲,揭穿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本质,散发宣传材料,让中外朝觐者认清日本军国主义的本来面目,同仇敌忾,积极抗日。
1947年回国以后,主持昆明明德中学校务,任校长,教导主任之职,兼任伊斯兰教刊物《清真译报》主编,在这期间,天天坚持洗冷水澡,坚持上早操做柔软体操,十年未看过一次病,衣着朴素大方,为全体师生树立了榜样,给全体师生留下了好印象。1951年调云南民族学院,在教务处工作,任资料组组长之职。1955年调云南省文联从事翻译阿拉伯名著的工作。1960年调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译所工作。1980年因他有病,眼睛又近视,组织上照顾关心他,让他半天工作,半天休息。但他为了完成翻译工作,每天早上坚持到公园里去打拳、散步。常年自己骑自行车上班,锻炼身体。疾病逐步好转,取了眼镜,也可以看书读报。纳训先生毕生呕心沥血,致力于《一千零一夜》的翻译。四十年代初译《天方夜谭》六册,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五册,该馆通知纳训先生有几百元钱的稿费。当时伪国币贬值,几百元钱还不够买一张公共汽车票,一气之下钱不要了,第六册译稿也未交出.从此曾断了翻译的念头,专心于在明德中学的校务工作。五十年代(一九五四年)纳训先生应邀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全国翻译工作会议。认识了翻译工作的重要性,特别是《一千零一夜》记录着阿拉伯几个世纪的社会变迁,闪耀社阿拉伯伦理、文学的光芒。把阿拉伯的历史传播到东西各国,填补了阿拉伯历史和文学的空白。把这部著作介绍给我国,确实是件坚实的工作。调云南文联后,他又把丢了十多年的译述工作重新理起来。由于旧的译作质量差,无修正基础,于是根据出版社提供的意见,重新译成《一千零一夜》三卷集,1957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十年动乱期间停止了工作。“四人帮”倒台后,他又获得重操旧业的权利,为求全起见,将三卷选集中的故事按原本的次序另行编排.还其本来面目,共编为六卷。198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已全部出齐。1997年北京第一次印刷出版10000册,230多万字。在出版印刷之前,纳训先生一丝不苟,极其负责,还将译文重新做了第三次校正,由此可见,他是怎样的为人。《一千零一夜》六卷本的印刷出版,这是中国唯一的直接译自阿拉伯原文的全译本。它对沟通学术、交流文化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纳训先生为了把阿拉伯古典文学名著译好,他反复推敲,其译文既注意保存原作风貌,语言上又考虑到中文的表达习惯,书中大量穿插的诗句,译文韵尾浓郁,译笔流畅,顺理成章,生动亲切,娓娓动听,令人爱不释手,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此外单行本还有《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上海芭蕾舞剧编为芭蕾舞剧登台公演。为了满足广大少年儿童的需要,纳训先生应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之约。1956年还翻译了埃及童话作家——卡密尔·铿辽编写的《一千零一夜》故事选,初版印数亦在11万册以上。
1970年家乡地震。他千里迢迢,从北京赶回家乡,不怕千辛万苦,挨家挨户深入到受灾户看望老弱病残,还送上一些礼品,深受全村男女老幼的爱戴和尊敬。
纳训先生倾注了四十多年的心血,显现了他高贵的事业心,正如他在1983年写给《云南画报》首都来函中所说:“翻译工作肩负着沟通学术、交流文化的使命,给读者提供精神食粮,也是为人民服务。”他总是把对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全部倾注到扎扎实实的翻译工作中,尽管他的译作受到我国各族人民的热烈欢迎,但他一直谦虚谨慎,平易近人,从来不愿意向任何人提起自己的贡献。
纳训先生全心全意为广大读者着想,呕心沥血的工作精神,确实值得我们学习。1989年12月27日纳训先生病故,终年78岁。纳训先生的一生是勤奋好学的一生,艰苦朴素的一生,尊师重道的一生,尊老爱幼的一生,平易近人的一生,谦虚谨慎的一生,默默奉献的一生。现在,纳训先生虽已去世多年,每当提起纳训先生,人人都伸出大拇指说:“北京老爸”真不错,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