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时英②

  穆时英(1912~1940)
  现代小说家。笔名伐扬、匿名子。人。父亲是银行家,自幼随父到求学。读中学时爱好文学。毕业于中国文学系。读大学时潜心研究外国新文学流派。1929年开始小说创作。翌年在《新文艺》上发表第一篇小说《咱们的世界》及《黑旋风》,又有《南北极》经推荐到《》发表,引起文坛注视,自此成名。1932年在《现代》杂志创刊号上发表小说《公墓》,为创刊首篇作品,成为现代派健将,以其年少多产而风格独特,被人称为“鬼才”作家。同年出版第一本小说集《南北极》,反映上流社会和下层社会的两极对立。1933年出版的第二本小说集《公墓》,转而描写光怪陆离的都市生活,技巧上也显示出作者着意学习和运用日本新感觉派横光利一等人的现代派手法,还尝试过写作弗罗伊德式的心理小说,迥然有别于《南北极》。自此与、施蛰存等形成中国文坛上的。此后又出版了小说集《白金的女体塑像》、《圣处女的感情》、《夜总会里的五个人》、《上海的》,这正是这一现代派的代表性作品。这些小说也流露出明显的颓废感伤气息,但穆时英笔调却风靡一时。随着政治思想的激变,于1933年前后参加国民党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后参加编辑《文艺画报》。抗日战争爆发后赴香港。1939年回沪,主办汪精卫伪政权的《中华日报》副刊《文艺周刊》和《华风》,并主编《国民新闻》。后被国民党特工人员暗杀。
  参考资料:http://www.easysea.com/xiandai/msy/037.htm
  一九二六年谈到俄国象征诗人勃洛克时曾说:“我们有馆阁诗人,山林诗人,花月诗人……,没有都会诗人。”[1]杜衡也发出过类似的感慨:“中国是有都市而没有都市的文学,或者描写了都市而没有采取适合这种描写的手法。”[2]这时穆时英的创作努力就更显其独特的文学史价值。因为他不仅使都市生活成为了独立的审美对象,而且无论在表现手段还是精神上,都与此时都市的特点相适应。“在(都市文学)这方面,刘呐鸥算是开了一个端,但是他没有好好地继续下去,而且他的作品还有着‘非中国’即‘非现实’的缺点。能够避免这缺点而继续努力的,是时英。”[3]
  在现代文学史上,有许多作家描写过都市,比如有京派笔下的都市,左翼作家笔下的都市。其中一些人的文学成就远在穆时英之上,洞察也比穆时英深刻。但是,穆时英独特性在于,他是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都市人。这不仅仅是说他在穿衣打扮、生活方式是都市的,也不仅仅在于他在文学中描写了各式各样的都市生活,更重要的在于他是和上海这座中国最具现代气息的城市在精神上相沟通。他的二重人格是这座城市给他打上的深深的烙印。
  穆时英的作品,尤其是被目为“新感觉”一类的小说,在当时就引起了热烈的讨论。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沈从文和左翼理论界都曾经从各自立场上对穆时英的小说进行解读和批判。但是建国以后,由于作者在历史上有过“附逆”的行为,在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干扰下,大陆的学界一直以“颓废”“腐朽”等低调字眼标示作者,不屑对他的作品加以客观研究,使之在文学史上长期沉没。
  司马长风的《中国新文学史》率先给予穆时英较为客观的评价。步入新时期,对穆时英的研究慢慢就多了起来。严家炎将其归入“新感觉派”小说,在整体的比较下研究作家创作的个性,突出其“新感觉”的特质。现在对于穆时英的研究,既有对作家生平和作品的梳理,如吴立昌、饶嵎为《穆时英小说全编》所写的导言,又有探讨日本新感觉派,乃至西方现代精神对穆时英的影响,如蒋淑娴《穆时英小说简论》,用心理荒原分析他的小说;还有将他放到整个都市文学发展中,或者在与其他都市文学作家相比较中加以研究,如漆咏德《二十世纪中国都市小说的流变》,王爱松《都市的五光十色——三十年代都市题材小说之比较》,李霞《言犹在耳的城与人的对话——穆时英和张爱玲都市小说拆解一种》等。
  但是现在的研究状况也确如黄献文所说,“有许多薄弱环节甚至空白”,最重要的瓶颈在于资料的匮乏。穆时英本身就是一个谜团。许多资料甚至相互矛盾,这使得整个研究缺乏一个坚实的基础。另外,对他的研究多围绕新感觉派做文章,视野受到局限。一个作家显然不能只用一种标签标示,今后对穆时英的研究者会从更多的角度来来把握他及他的作品,挖掘也会更深入。毕竟,对穆时英的研究才刚刚起步。
  补充:关于穆时英的附逆行为,史上一直有争议。长期以来大陆由于他的政治问题避而不谈他的文学贡献。上世纪70年代,香港有人化名嵇忧康撰文指出穆时英其实是被中统方面派入上海打入敌伪内部的同志,但却被军统的人暗杀,致使穆时英长期蒙冤。

作品

  小说篇目
  《咱们的世界》
  《黑旋风》(1929)
  《公墓》,《小说月报》创刊首篇作品,标志穆时英成为现代派代表作家。
  《南北极》
  《公墓》
  《白金的女体塑像》
  《圣处女的感情》
  《夜总会里的五个人》(1932)
  《上海的狐步舞(一个断片)》
  《莲花落》
  《手指》(1930)
  《CRAVEN 'A'》(1932)
  《某夫人》
  《骆驼'尼采主义者与女人》
  《烟》
  《黑牡丹》(1933)
  《贫士日记》
  《红色的女猎神》
  《五月》
  《旧宅》
  《父亲》
  《百日》
  《本埠新闻栏编辑室里一扎废稿上的故事》
  《街景》
  《空闲少佐》
  《PIERROT》
  《墨绿衫的小姐》
  《G NO.Ⅷ》
  《第二恋》
  《交流》
  《偷面包的面包师》(1932)
  《被当作消遣品的男子》
  《断了条胳膊的人》
  《生活在海上的人们》(1931)
  《油布》(1931)
  《田舍风景》
  《玲子》
  《夜》
  作品集
  《南北极》(小说集)(1930)
  《公墓》(小说集)(1932)
  《白金女体的塑像》(小说集)(1934

为您推荐

钟阿城②

  笔名,出生于1949年清明节。十二三岁时大量阅读中外著名作家作品。中学未读完,“文化大革命”开始,去山西农村插队,此时开始习画。为到草原写生,转往内蒙,而后去云南建设兵团农场落户。在云南时,与著名画家范曾结识,两人超..

陈蔚文②

  陈蔚文   陈蔚文,女, 1974 年生,浙江兰溪人。供职媒体。在《小说月报》、《天涯》、《小说家》、《读者》、《散文》等刊发小说、散文、随笔百余万字。在多家报刊开设音乐、书碟、情感等专栏。出版有散文随笔集《..

孙谦②

1.作家、小说家  中国电影剧作家,小说家,原名孙怀谦,。1920年4月4日出生于山西文水一个清贫之家,因家境贫困,小学未读完便被家人送去学商。1937年,他加入青年抗日决死队。1938年,他被调到黄河剧社任演员、导演。在剧社里,..

西尾维新②

李宝嘉②

人物简介  李宝嘉(1867~1906)小说家。又名宝凯,字伯元,别号南亭亭长,笔名游戏主人、讴歌变俗人等。祖籍(今属江苏市),年间,迁居。李宝嘉3岁丧父,随母亲与堂伯父李翼清一家合住。李翼清在山东历任知县、同知、知府等职。..

阿越②

  阿 越:男,1972年生。著名网络历史小说《新宋》的作者,从事火车头上的电器检修工作。目前是历史系研究生。   个人爱好:喜欢看运动,不太爱做运动。   创作原因:一道历史题目没有做出来,很气愤。所以写起来。   文..

简·奥斯汀②

【生平】  简·奥斯汀(1775年12月16日~1817年7月18日)女。生于乡村小镇斯蒂文顿,父亲是当地教区。奥斯汀没有上过正规学校,但受到较好的家庭教育,主要教材就是父亲的文学藏书。奥斯汀一家爱读流行小说,多半是庸俗的消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