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黑一雄②
1989年,石黑一雄获得了在英语文学里享有盛誉的“”。石黑一雄的文体以细腻优美著称,几乎每部小说都被提名或得奖,其作品已被翻译成二十八种语言。
石黑一雄年轻时即享誉世界文坛,与鲁西迪、被称为“英国文坛移民三雄”,以“国际主义作家”自称。曾被英国授勋为文学,并获授法国艺术文学骑士勋章。
虽然拥有日本和英国双重的文化背景,但石黑一雄却是极为少数的、不专以移民或是国族认同作为小说题材的亚裔作家之一。即使评论家们总是想方设法,试图从他的小说中找寻出日本文化的神髓,或是耙梳出后殖民理论的蛛丝马迹,但事实上,石黑一雄本人从来不刻意去操作亚裔的族群认同,而更以身为一个国际主义的作家来自诩。
对石黑一雄而言,小说乃是一个国际化的文学载体,而在一个日益全球化的现代世界中,要如何才能突破地域的疆界,写出一本对于生活在任何一个文化背景之下的人们,都能够产生意义的小说,才是他一向努力的目标。因此,石黑一雄与并称为“英国文坛移民三雄”的鲁西迪、奈波尔相比,便显得大不相同了。
不管是鲁西迪,还是奈波尔,总喜欢在小说中借用大量的印度文学、宗教、历史等元素,或置入殖民的政治批判,但石黑一雄的作品却不然,从他获得布克奖、描写英国贵族官邸管家的《长日将尽》、以移居英国的日本寡妇为主角的《群山淡景》,到描写二十世纪初期上海的《我辈孤雏》,到以复制人为题材的《》,他的每一本小说几乎都在开创一个新的格局,横跨了欧洲的贵族文化、现代中国、日本,乃至于1990年代晚期的英国生物科技实验,而屡屡给读者带来耳目一新的惊喜。
不过,石黑一雄小说的题材看似繁复多样,出入在欧亚文明之间,但到底在这个多元文化碰撞、交流的现代世界之中,什么东西才足以穿透疆界,激起人们的普遍共鸣呢?石黑一雄其实用相当含蓄、幽微的笔法,在小说中埋藏了一条共同的主旋律,那便是:帝国、阶级、回忆,以及童真的永远失去。
回忆,是石黑一雄最偏爱采用的叙事方式,《别让我走》也不例外。在小说的一开头,便透过复制人卡西的回忆,缓缓揭开了她住在海尔森学校的童年岁月,那是一个已然失落、不可再得见的世界,唯有留存在卡西的回忆之中。由于回忆,《别让我走》便能不滞留在写实的表面,而散发出一股如梦似幻、虚实难辨的迷离美感来。而透过这一趟追溯记忆的旅程,卡西不但是在重新确认自我,认识他人,经历启蒙,同时也在缝合起生命中不经意散落的片刻。而当回忆之时,已然启蒙的叙事者,用一双清明之眼,再度回顾当年的懵懂、愚昧和无知,才终于领悟到青春已然失落,纯真已然玷污,而伤痛已然铭刻在身体的深处,无可消除,而自己却只能无能为力的站在一旁,目睹灵魂和身体的败坏,无可言喻的悲哀,遂从此油然而生。
正如书名《别让我走》所暗示的——一个在“别让我走”这首歌曲中独舞的小女孩,紧紧闭上双眼,仿佛双手永抱着过去那个友善的世界,一个她内心明白已经不再存在的世界,而她还是紧抓不放,恳求那个世界不要放开她的手,但事实上,纯真的童年却在不断的萎缩、消失,而乐园已逝。
于是在《别让我走》中,石黑一雄看似开辟了一个截然不同的新题材:生物科技,但其实也是他过去所一向反复书写、反省的主题——帝国和阶级的延伸。石黑一雄曾在《长日将尽》中,借管家史蒂文之口说:“对你我这样的人而言,残酷的现实是我们别无选择,只能将我们的命运交给那些身处世界之轴心、雇用我们的伟大绅士。”而这不也正是《别让我走》中卡西、汤米和鲁思这些复制人的命运吗?而在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的生活,不也正是被一小群人所无情的主宰,以及实验之中吗?透过复制人的故事,石黑一雄是却在对于现代文明,以及主宰文明发展的一小批傲慢当权者,提出了最为深沉的批判。
在石黑一雄的小说世界中,人一生下来,便注定要被孤伶伶的抛掷到这个世界上,被庞大的社会机器所控制,情感被压抑了,于是就连性、爱与梦想,这些人类最为美好的本能,也都被剥夺的一干二净。甚至就连文学、艺术的创作,都有可能被权力所污染,而不是出自于灵魂深处最真实的呐喊。在这个缺陷重重、必定要迈向毁坏的世界,无疑是令人悲观的,然而,石黑一雄却肯定了爱的力量,将会使人类的罪恶和软弱,都获得救赎忏悔,而悲哀也因此升华。在《别让我走》的末了,卡西与汤米终于重拾爱的勇气,即使它的到来,为时已晚,但它不是一时的肉体激情,它是灵魂上永恒的平和与宁静,也是任何人都不能带走的回忆。
石黑一雄已出版的作品主要有:
.1982年,《群山淡景》(A Pale View of Hills),获得“英国皇家学会”(Royal Society of Literature)温尼弗雷德.霍尔比奖(Winifred Holtby Prize)。
.1986年,《浮世画家》(An Artist of the Floating World),获英国及图书协会颁发的“惠特布莱德”年度最佳小说奖(Whitbread Book of the Year Award)和英国布克奖(Booker Prize)的提名。
.1989年,《长日将尽》(The Remains of the Day),荣获英国布克奖,并荣登《出版家周刊》的畅销排行榜。
.1995年,《无法安慰》(The Unconsoled),赢得了“契尔特纳姆”文学艺术奖(Cheltenham Prize)。
.2000年,《我辈孤雏》(When We Were Orphans),再次获得布克奖提名。
.2005年,《别让我走》(Never Let Me Go),又一次获得布克奖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