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②

  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Francis Scott Key Fitzgerald,1896年9月24日-1940年11月21日),台湾译作史考特·费兹杰罗,港澳译作斯科特·菲茨杰拉德。二十世纪美国最杰出作家之一。
  生平
  菲茨杰拉德1896年生于美国中西部明尼苏达州圣保罗一个家运式微的经商世家。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应征入伍,被送到南方亚拉巴马州的蒙哥马利市近郊的军营里受训。在这期间,他认识了一位名叫泽尔妲·赛瑞的富家小姐,他们很快坠入爱河。但当她知道他无力让她过上舒适奢华的生活时,她拒绝了他的求爱。这件事给了菲茨吉拉德很大的打击。1919年他退伍后去了纽约,决心要挣大钱,赢回泽尔妲。开始他白天在一家广告公司工作,晚上伏案写小说。后来他干脆辞去了工作,回到父母身边,闭门写作。1920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人间天堂》,一举成名。小说出版后他与泽尔妲·赛瑞结婚(Zelda Sayre)。泽尔妲对他的生活与创作影响很大,他的小说里许多女主人公都有她的面影。以后又出版了两部短篇小说集《姑娘们与哲学家们》(1921)和《爵土时代的故事》(1922)。1922年他的小说《美女和被诅咒的人》被拍成电影。1925年,他的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或译《大亨小传》)出版,此书堪称美国社会缩影的经典代表,奠定了他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1930年4月,他的老婆泽尔妲精神崩溃,从此他的生活便充满了痛苦。为了支付医疗费用和女儿的学费,他只得不断替流行杂志跟晚报写散文、短篇小说,赚稿费过活,稿费高至四千美元一篇。他自我解嘲,说这是用粗制滥造的东西来换取时间,以便精心创作。1934年菲茨杰拉尔德出版了另一部重要的长篇小说《夜色温柔》,但评论界对它反应冷淡。1936年菲茨杰拉尔德在病中写了自传《崩溃》。进入30年代,他在好莱坞担任编剧,1938年改编的《生死同心》是他唯一一部在片头上挂名的电影。其它创作或改编的主要作品有《女人》、《乱世佳人》、《居里夫人》、《我最后一次看到巴黎》、《绮梦初艳》等。1936年他开始写最后一部小说《最后一个大亨》(The Last Tycoon),但未能完成。1940年12月他因心脏病过世于好莱坞的格拉姆(Sheilah Graham)公寓,年仅44岁。遗稿由他的朋友、批评家埃德蒙·威尔逊整理出版(1941)。菲茨杰拉德最后埋葬在马里兰州洛克维尔市一座古老的圣玛利天主教堂的墓园。
  想当初,一个不甘寂寞的金发少年,梦想凭自己的锦绣才华,营造一座金碧辉煌的地上天堂,享尽人间赏心乐事。曾几何时,贫病交迫,梦碎酒醒。他身不由己来到这个角落安息,和他的红粉佳人分享一抔黄土和永恒的寂寞。墓碑前地面一块碑石上镌刻的正是《了不起的盖茨比》最后一句。无独有偶,一个当代“美国梦”的巨人、电脑大王比尔·盖茨,也将这一句镌刻在其华盛顿州豪宅图书室内的顶板上,作为“逆水行舟”的座右铭。菲茨杰拉德一生为两样东西所困:一是才华,一是金钱,他都曾一度拥有,最后又全部失去。他一生留下了四部长篇小说和一百六十多篇短篇小说,身后文名如日中天,跃登二十世纪美国小说家数一数二的地位。1998年美国蓝登书屋评选出“20世纪最佳英语小说100部”,《了不起的盖茨比》位居第二,遥遥领先于其他的美国小说,傲然跻身当代经典行列。
  附1 作品
  长篇小说
  《人间天堂》(This Side of Paradise) (1920年)
  《美丽与毁灭》(The Beautiful and Damned) (1922年)
  《了不起的盖茨比》(The Great Gatsby) (1925年)
  《夜色温柔》(Tender Is the Night) (1934年)
  《最后一个大亨》(The Last Tycoon) (1941年) (未完成)
  短篇小说集
  Flappers and Philosophers (1920年)
  Tales of the Jazz Age (1922年)
  All the Sad Young Men (1926)
  Taps at Reveille (1935年)
  剧作
  《蔬菜》(The Vegetable) (1923年)
  散文集
  《崩溃》(The Crack-Up)
  附2 媒体推荐
  ...his finest novel, sensitive and symbolic treatment of themes of contemporary life related with irony and pathos to the legendry of the American dream.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American Literature》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他(菲茨杰拉德)最好的小说,该书敏锐地抓住了当代社会生活的主题,并以象征手法展现了“美国梦”传奇之下的嘲讽及悲怅。
  ——《牛津美国文学词典》
  ...the first step that American fiction has taken since Henry James, because Fitzgerald depicted the extolled grandest and most boisterous, reckless and merry-making scene.
  ——T.S.Elliot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自亨利·詹姆斯以来美国小说迈出的第一步,因为菲茨杰拉德在其中描写了宏大、熙攘、轻率和寻欢,凡此种种,曾风靡一时。
  ——T.S.艾略特
  F.Scott Fitzgerald (1896—1940)
  American short-story writer and novelist famous for his depictions of the Jazz Age (the 1920s), his most brilliant novel being The Great Gatsby (1925). His private life ... in both America and France, became almost as celebrated as his novels.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1896—1940)
  美国小说家,以其对爵士时代(20世纪20年代)的描绘而著称。代表作为1925年问世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他在美国和法国的私生活几乎与他的小说一样为人乐道。
  ——《大英百科全书》
  20世纪流传最广、最为人钦佩的美国小说。
  ——克罗蒂亚·皮埃罗庞:《纽约人》
  现在我们拥有了一部美国杰作:粗糙的水晶被磨成真正的钻石。
  ——詹姆斯·迪克
  篇章安排精巧至极,没人能想出比这更好的构思了。
  ——H.L.门肯
  当菲茨杰拉德处于他创作颠峰之际,他把对社会百态的了解化为了文字(他既是社会的批判者,也是社会的牺牲品),至少成就了一部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
  ——E.L.多克特罗:《民族》
  一本奇特的书。神秘而光辉闪耀的故事。他写得很美——他风格如此,因为他落笔自然,对形式的把握臻于极至。
  ——艾德文·克拉克:《纽约时报书评》
  附3 阿拉巴马之歌
  2007年底,一部以美国大作家斯科特·菲茨杰拉德之妻泽尔达为原型的小说《阿拉巴马之歌》(Alabama Song),赢得了法国最著名的年度文学奖———龚古尔奖, 书名《阿拉巴马之歌》来自20世纪60年代The Doors的一首同名摇滚名歌。“我不可能淡然处之。”记者出身的作者勒鲁瓦说,“泽尔达活着和死去的方式都不是淡然处之。”
  于是,他把泽尔达的故事写得轰轰烈烈。“我爱那些有极强欲望的人,欲望的力量,对自由的渴望,让他们鹤立于凡尘。”他说。
  泽尔达·塞瑞(Zelda Sayre)1900年7月生于美国南方州阿拉巴马的蒙哥马利,父亲是州高院的法官,爷爷是参议员,对于小泽尔达一味纵容。6岁那年,泽尔达爬上了自家的屋顶,打电话给消防局,说发生了火灾。地点就是她的家。看着下面乱成一团的消防车、邻居和警察。泽尔达觉得这个游戏太有意思了。
  直到18岁,泽尔达依然对恶作剧兴致盎然。18岁的泽尔达,金发、白衣,这个野性少女,倾倒了附近军营里的飞行员们。她指示他们,在她家的屋顶上空,一次次地做特技空中飞行。轰鸣声搅得邻居们忍无可忍,愤怒地向军营首长们告状。
  少尉菲茨杰拉德就在这一年认识了泽尔达。在乡村俱乐部的舞会上,他丢开自己的首长,走到被军官和大学生簇拥的泽尔达面前———他们以能和她交谈或者跳一曲舞为荣———羞涩地做了自我介绍。“就像把鼻子压在镜子上凝视自己的眼睛一样”,在一曲华尔兹之后,泽尔达寻找到了自己的同类,他们坠入了情网。
  少尉菲茨杰拉德勇敢地向泽尔达求婚。泽尔达回答得很干脆,娶我?简单,你要出人头地、腰缠万贯,没钱没名免谈。
  菲茨杰拉德,出身破落中产家庭。要想得到高贵、神秘、野性的泽尔达,他只有一条路:写出一部畅销的小说,就此改变人生。他退了伍,将全部赌注都压在了自己的小说上,之前他拒绝修改已经完成的长篇《天堂这边》,在收到无数的退稿信的同时,也收到了泽尔达的分手通牒。
  半年后,修改过的《人间天堂》大获成功,美国青年竞相摹拟书中主角的行径,菲茨杰拉德终于成了“一个口袋里丁零当啷装着钱的人”。
  这次泽尔达接受了他,1920年4月,他们结婚了。菲茨杰拉德24岁,泽尔达20岁。
  在繁华的20世纪20年代,菲茨杰拉德和泽尔达是最引人注目的一对情侣,每年花费3万美元,折合到现在,得以几百万计。他们的足迹遍布了欧洲,放浪形骸,挥金如土。他们经常在众目睽暌之下跳进广场的喷泉中,或者趴在出租车的顶篷上,他们在酒店大吵大闹被警察驱逐,他们在半夜的城市街道上极速飙车。当这一切不足以满足寻求刺激的心灵,泽尔达耽于吸毒,菲茨杰拉德则沉醉于酗酒。
  泽尔达产子斯科蒂后,夫妇俩同去巴黎追求文学贵族的生活,他们需要菲茨杰拉德不停地写作,来支撑庞大的支出。另一方面,泽尔达的情敌正是菲茨杰拉德的文学梦想。菲茨杰拉德醉心写作的时候,泽尔达就固执地将他拉到一个酒会上,将他灌得人事不醒,然后露出得意的笑容。菲茨杰拉德与海明威交友至深,但泽尔达不喜海明威,竟暗认这位硬汉作家是文弱丈夫的小蜜——他俩肉麻地互称“菲兹”与“海姆”。而某次晚会,由于菲茨杰拉德与伊莎多拉·邓肯谈兴太浓,冷落娇妻,导致泽尔达以自伤泄愤。海明威曾用兀鹰不准分食来形容泽尔达这种疯狂的爱。海明威坚信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后不再有伟大的作品的根源是:泽尔达的疯狂毁掉了他。
  1920年代末期,虽然菲茨杰拉德夫妇后来搬到法国的里威耶拉 (Riviera) 度假胜地,泽尔达的怪脾气日渐升级。她有时候会突然想要练习芭蕾,就日夜都不休息的跳著。直到1930年,她发生大崩溃,不久被诊断为精神分裂。尽管如此,她仍然于1932年出版了自传体小说《为我留下那首华尔兹》(Save Me the Waltz)。
  1934年,泽尔达患了严重的精神病,菲茨杰拉德只好把她送到北卡罗莱纳州爱须为尔 (Asheville) 的医院里接受治疗。 金童玉女的时代结束了,但婚姻仍在延续。他们用信件交流,菲茨杰拉德亲切地称泽尔达为“我的病人”。
  6年后,菲茨杰拉德死于酗酒引起的心脏病,景象颇为凄惨,迷惘一代的领军人物终被夺去44岁的荒唐生命。丈夫先死之后,泽尔达认识到了那种“将我们联在一起的疯狂(folie)”——是疯狂,而非爱情,让泽尔达与斯科特成了一对疯鸳鸯,亦将他们双双毁灭。
  菲茨杰拉德在散文集《崩溃》(The Crack-Up)里写有一句名言:“毋庸置疑,所有生命都是一个毁灭的过程。”
  又过了8年,在一场大火中,泽尔达在精神病院的顶楼被烧死,昔日美丽的容颜只剩下漆黑的一团。
  他们合葬在一起,也许只有这时,他们天天见面,才不再争吵。在他们的墓碑上,刻着《了不起的盖茨比》里的最后一句话:“我们继续奋力向前,逆水行舟,被不断地向后推,直至回到往昔岁月。”
  附4 泽尔达致菲茨杰拉德的情书
  《没有你我无法听》
  当我顺着小路看去,我看到你向我走来
  透过一层朦胧的薄雾
  我看到你可爱的、带褶皱的裤子正向我靠近
  没有你,亲爱的、最最亲爱的,
  我无法看、无法听、无法感觉、无法思考——甚至无法生活。
  没有你,我就像是在向风暴祈求怜悯
  像是容颜被销毁或者老去一样恐惧。
  我无法表达我是多么地爱你
  想到你对这些都一无所知,我就要死去
  快来吧,快到我这里来吧,我不能没有你。
  如果你和别的人走了、让我挨饿、伤心
  我知道我仍然想要你
  附5 名言
  In a real dark night of the soul it is always three o'clock in the morning, day after day.
  So we beat on, boats against the current, borne back ceaselessly into the past.

为您推荐

赵立中②

  1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41   民 族: 汉族   人。民进成员。1948年冬经历了空前残酷的著名的新保安战役,留下一条小命,从此失去母爱。1949年夏,病弱不堪,流落街头,来北京寄居外祖父家中,得续外祖母张氏超母..

蒋离子②

  蒋离子,1985年生人,19岁混迹文坛。起点文学网、91文学网、红袖添香网首席专栏作家,在网络、杂志发表小说近百万字,以其残酷的笔调和超乎年龄的理性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有小虹影之称。出版有长篇小说《俯仰之间》、..

埃里希·凯斯特纳②

  埃里希·凯斯特纳是小说家、剧作家、电影脚本和广播剧作家、儿童文学作家。19 29年,他的第一本儿童书在的威廉出版社出版,这部名为《埃米尔擒贼记》(Emil und die Detektive)、由瓦尔特'特里尔插图的儿童小说立刻轰..

张鷟②

平野文②

  生日 1955年4月23日   出生地 东京都   性别 女   职业 声优,小说家   毕业于都立富士高校~玉川大学文学部芸术学科演剧专业   3岁开始就踏上舞台,1978年出演深夜放送QR,1982年,担任电视动画《福星小子》..

约拿旦·斯威夫特②

  乔纳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1667~1745)出生于爱尔兰都柏林的一个贫苦家庭,靠叔父抚养长大。1686、1692和1701年分别获得都柏林三一学院学士学位、牛津大学硕士学位和三一学院神学博士学位。此间曾任邓波尔爵士..

乔治·西默农②

  乔治·西默农(1903——1977)   georges simenon   比利时著名小说家。生于列日。1918年失学。1919年进《列日日报》当记者。16岁发   表处女作《在拱桥上》,引人注目,从此边致力于文学创作。作品300多部,大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