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弥尔顿②

人物大事记

  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1608~1674)、政论家。1608年12月9日出生于一个富裕的清教徒家庭。父亲爱好文学,受其影响,弥尔顿从小喜爱读书,尤其喜爱文学。1625年16岁时入,并开始写诗,1632年取得学位。因目睹当时日趋反动,他放弃了当教会牧师的念头,闭门攻读文学6年,一心想写出能传世的伟大诗篇。
  1638年弥尔顿为增长见闻到当时文化中心旅行,拜会了当地的文人志士,其中有被会囚禁的伽利略。弥尔顿深为在逆境中坚持真理的精神所感动。翌年听说英国革命即将爆发,便中止旅行,仓促回国,投身革命运动。
  1641年,弥尔顿站在革命的一边,开始参加宗教论战,反对封建王朝的支柱国教。他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发表了5本有关宗教自由的小册子,1644年又为争取言论自由而写了《论出版自由》。
  1649年,革命阵营中的独立派将国王推上断头台,成立共和国。弥尔顿为提高革命人民的信心和巩固革命政权,发表《论国王与官吏的职权》等文,并参加了革命政府工作,担任拉丁文秘书职务。1652年因劳累过度,双目失明。
  1660年,王朝复辟,弥尔顿被捕入狱,不久又被释放。从此他专心写诗,为实现伟大的文学抱负而艰苦努力,在亲友的协助下,共写出3首长诗:《》(1667),《》(1671)和《》(1671)。1674年11月8日卒于伦敦。

名人杰作

  约翰·弥尔顿(1608-1674)生于伦敦一个富裕的清教徒家庭,在剑桥大学求学时和毕业后一个时期,钻研古代和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深受人文主义思想熏陶。1638年他旅行意大利,访问过被天主教会关在狱里的伽利略,并和意大利的文人学者交往。1639年,英国革命形势紧张,他回国参加反对国王和国教的斗争,在1641-1645年间发表过许多政论小册子,1649年共和国成立后,新政府任命他为拉丁文秘书。他写了不少文章捍卫共和国,因积劳过度,双目失明,但仍坚持斗争。王朝复辟后,他受到迫害,著作被焚毁,生活贫困。这一时期,他完成了三部杰作:《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参孙》。
  弥尔顿早年的创作主要是短诗,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快乐的人》和《幽思的人》(1632)。这两首诗描写诗人的轻松愉快心情和沉思的乐趣,体现了人文主义者对生活享受的追求。他的十四行诗歌颂自由,斥责教会,或抒写个人的情怀,艺术上有较高的成就。
  弥尔顿在担任政府职务前后写过不少政论文,参加宗教和政治论战。他站在清教徒立场,主张取消国教的主教制度,并在政治问题上给王党以有力打击。他的《论出版自由》(1644)主张言论自由,反对当权的长老派的跋扈。《论国王与官吏的职权》(1649)从《圣经》和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学说中找出论据,说明人民有权废除和杀死暴君,以坚定人民的革命信心。《为英国人民声辩》(1651)驳斥反动派所谓英国人民犯了弑君之罪的谰言。
  《失乐园》(1667)长约一万行,分十二卷,故事取自《旧约》。夏娃和亚当因受撒旦引诱,偷吃善恶树上的禁果,违背了上帝旨令,被逐出乐园。撒旦原是大天使,但他骄矜自满,纠合一部分天使,和上帝作战(卷5、6),于是被打到地狱里遭受苦难(卷1、2)。他这时已无力反攻天堂,才想出间接报复的办法,企图毁灭上帝创造的人类。上帝知道撒旦的阴谋,但为考验人类对他的信仰,便不阻挠撒旦。撒旦冲过混沌,潜入人世,来到亚当居住的乐园(卷3、4)。上帝派遣拉法尔天使告诉亚当面临的危险,同时把上帝创造世界和人类的经过告诉他(卷7、8)。但是亚当和夏娃意志不坚,受了撒旦的引诱,吃了禁果(卷9)。上帝决定惩罚他们(卷10),命迈克尔天使把他们逐出乐园,在放逐前,迈克尔把人类将要遭遇的灾难告诉了他们(卷11、12)。
  诗人写这首诗的目的在于说明人类不幸的根源。他认为人类由于理性不强,意志薄弱,经不起外界的影响和引诱,因而感情冲动,走错道路,丧失了乐园。夏娃的堕落是由于盲目求知,妄想成神。亚当的堕落是由于溺爱妻子,感情用事。撒旦的堕落是由于野心勃勃,骄傲自满。诗人通过他们的遭遇,暗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也由于道德堕落、骄奢淫逸而惨遭失败。
  弥尔顿继承了十六世纪的人文主义思想,接受了十七世纪新科学的成就,同时对它们采取批判的态度。他肯定人生,但否定无限制的享乐。他肯定人的进取心、自豪感,但否定由此演变出来的野心和骄傲。他肯定科学,但认为科学并不是一切,有科学而没有正义和理想,人类不会得到和平与幸福。弥尔顿的这种思想也就是革命的清教思想的反映。
  弥尔顿在思想上要批判骄矜的撒旦,感情上却同情他所处的地位,因为撒旦受上帝惩罚,很像资产阶级受封建贵族的压迫。在描绘地狱一场时,弥尔顿虽然口口声声说撒旦骄傲、野心勃勃,但在对话里,在形象上,撒旦又完全是一个受迫害的革命者。这个形象十分雄伟,在凶险的地狱背景衬托下,他的战斗决心表现得更鲜明。撒旦说:
  战场上虽然失利,怕什么?
  这不可征服的意志,报复的决心,
  切齿的仇恨,和一种永不屈膝,
  永不投降的意志——却都未丧失。
  同时通过和撒旦一起被贬入地狱的天使们的形象,诗人描绘了当年愤怒的革命战士:
  对最高的掌权者,
  他们发出了怒吼,并用手中的枪,
  在他们盾牌上,敲出猛烈的声响,
  愤愤然向头上的天穹挑战。
  这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可磨灭的记录,是卓越的艺术成就。而诗中的上帝却显得冷酷无情,缺乏生气。
  弥尔顿在这首诗里对于封建贵族的放荡生活也给予尖锐的批评。
  在《失乐园》里,弥尔顿显示了高超的艺术。诗人的革命热情和高远的想象使他雕塑出十分雄伟的人物形象,如撒旦、罪恶、死亡等,描绘了壮阔的背景,如地狱、混沌、人间等。他的诗歌风格是高昂的。诗中运用了璀璨瑰丽、富有抒情气氛的比喻,独特的拉丁语的句法,和雄浑洪亮的音调等。在结构上,《失乐园》承继着古希腊、罗马史诗的传统,成为英国文学中一部杰出的史诗。
  《复乐园》(1671)四卷,根据《新约·路加福音》描述耶稣被诱惑的故事。耶稣在约旦河畔由圣徒约翰施洗后,准备公开布道,这时圣灵引他到荒郊,先要给他一次考验。这考验就是撒旦对他的引诱。撒旦第一天以筵席,第二天以城市的繁华和古希腊、罗马的文学艺术引诱耶稣,都遭到拒绝。第三天撒旦使用暴力,把耶稣放在耶路撒冷的庙宇的顶上,他也毫不畏惧。后来天使们把他接下来,认为他胜利地经受了考验,于是他开始面道,替人类恢复乐园。
  《复乐园》和《失乐园》都说明了生活的引诱问题,但《失乐园》所强调的是理性控制情欲,是人文主义对生活的肯定和清教的道德观之间的相互协调;而《复乐园》则强调信仰消除情欲,体现宗教思想的胜利,这首诗反映了革命挫败后,诗人厌弃和抗拒复辟王朝的道德堕落和反动王朝对古代文化的歪,以锻炼自己的性格,继续和封建势力作斗争。诗里的耶稣念念不忘罗马奴役下的以色列,他认为以色列的解放一时还不能实现,但是它说:“一旦那一天来临,你不要想象我会坐失良机。”这说明了诗人对英国革命的始终不渝的态度。
  《力士参孙》(1671)是一出悲剧,取材于《旧约·士师记》。参孙是以色列民族英雄,被妻子大利拉出卖给非利士敌人,眼珠被挖掉,每日给敌人推磨。一个节日,非利士人庆祝对参孙的胜利;参孙痛苦万分,这时他父亲劝他和解,大利拉的忏悔更给他以刺激,敌人赫拉发对他威胁和侮辱,这些都激发了他的战斗精神。在敌人威逼他表演武艺之后,他撼倒了演武大厦的支柱,整个大厦坝塌,他和敌人同归于尽。
  这出悲剧表现了坚强的革命精神。它反映了王朝辟后资产阶级革命者内心的痛苦和身受的迫害。歌队这样责难神:
  你甚至叫他们
  色在邪门异教的刀剑之下,
  把他们尸体丢给野狗、猛禽;
  或使他们作俘虏,
  或朝代改了,在暗无天日的法庭里
  受负义群氓的审判处刑。
  从这里可以看出复辟王朝如何残酷地对待革命者,如何杀的杀,放逐的放逐,就连克伦威尔的尸体也被枭首示众。他们痛苦异常,愤怒无比,一定要继续革命:
  有一天神会把不可战胜的力量
  放在人民救星的手里,
  来镇压世间的暴力、人民的迫害者
  和野兽一般狂暴的恶人。
  诗人也指出深自忏悔,克制骄矜,控制情欲,恢复信心,是资产阶级革命的道路。
  《力士参孙》采用了崇高严肃的题材,具有汹涌澎湃的感情,质朴有力的语言,活泼有节的音律。这一悲剧是弥尔顿艺术的新发展。它运用希腊悲剧形式,实际上是一部宏伟的剧诗。
  弥尔顿也是英国又一位现实主义教育的重要人物。他生活于17世纪,是当时资产阶级革命的出色辩护人和在文学界具有重要地位的杰出诗人。其教育观点主要体现在1644年《论教育》这篇著名的论文之中。
  弥尔顿在《论教育》一文中严厉批评了当时英国学校的教育。指出学校“违反常规地强迫头脑中空无所有的孩子去写作文、写诗、写演说词”,还用很长的时间学习日常少用的希腊语和拉丁语等,浪费了青少年的宝贵青春。到了大学,经院主义的逻辑学和形而上学又成为学生的主课,无法获得有用的知识,学生极易成为愚昧无知、唯利是图或野心勃勃的小人。因此,这样的教育已经到了非改革不可的程度,这是关系到民族存亡的大事。

人物简评

  英国文学中的古典主义因素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已经存在,从弥尔顿的作品中也可以看到古代文学的影响。但古典主义作为一个流派则是随复辟王朝从法国回来之后才形成的。英国古典主义流派依附反动封建王朝,从一开始就具有保守倾向。他的创始者是约翰·德莱顿(1631-1700)。他是复辟王朝的桂冠诗人,信仰天主教,他站在保守立场写了一些政治讽刺诗、宗教论争诗和剧本。他的文学评论如《论剧诗》(1668)和许多作品的序言,强调理性和规律,指出悲剧中三一律的重要性,主张形式完美。他推崇古希腊、罗马作家,但也肯定乔叟、斯宾塞、莎士比亚的成就。他观察敏锐,对作家的评论时有灼见,超出前人和同时代的评论家。他的大量古典主义创作,系统的古典主义理论,他的讽刺诗的技巧,他的翻译,他的准确平易的散文,都对18世纪英国古典主义文学有很大影响。

为您推荐

上官婉儿②

【唐代上官婉儿】  (664~710年) 上官婉儿,代、女诗人、昭容。陕州陕县(今属)人。孙女。仪被杀,随母郑氏配入内庭。因才气过人,被武则天赏识,没有被诛杀。年十四,即为掌。唐中宗时,上官婉儿成为中宗后妃之一,被封为,故又称。上官婉儿曾..

何绍基②

  何绍基(1799~1873) 代诗人、、。字子贞,号东洲,别号东洲居士,晚号蝯叟。道州(今)人。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父曾任户部尚书,是知名的藏书家。十五年(1835)举人,次年中,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校理、提调等职,曾充、、乡试主考官。..

殷夫②

殷夫简介  殷夫(1909—1931),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诗人,党员,“”之一。原籍上虞,诞生于浙江象山。本姓徐,谱名孝杰,小名,学名徐祖华,读书时先后用过徐白、徐文雄(字之白)等学名,笔名有徐殷夫、白莽、文雄白、任夫..

姚鼐②

徐祯卿②

  吴中诗冠徐祯卿   徐祯卿(1479-1511年),字昌谷,又字昌国,常熟梅李镇人,后迁居吴县(今),明代文学家,因“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之绝句而为人称誉。   徐祯卿天性聪颖,少长文理,人称“家不蓄一书,而无所不通”。16岁..

吴文英②

一、南宋词人  简介   吴文英(约1200-约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他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宋史》无传。一生未第,游幕终身,于苏州、杭州、越州、三地居留最久。并以苏州为中心,北上到过淮安、..

阮元②

  阮元(1764~1849)   字伯元,号芸台,又号雷塘庵主,晚号怡性老人,扬州人,生于高宗二十九年甲申(一七六四年),卒于宣宗道光二十九年己酉(一八四九年),得年八十六岁。少年即笃志,廿五岁(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成,入任,1790年授翰林院编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