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斯拉庞德②
1914年后,庞德帮助詹姆斯·乔伊斯发表《青年艺术家的肖像》和《尤利西斯》。1914年 9月庞德会见艾略特,认为艾略特的诗达到了现代诗的标准,在他的推荐之下,艾略特的《普鲁弗洛克的情歌》得以发表。1921年庞德又帮助修改艾略特的《荒原》一诗。
1920年庞德离开伦敦去巴黎,与海明威相遇。1924年去意大利。1928年在拉巴洛定居,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由于政治思想混乱,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罗马电台每周为墨索里尼的法西斯政权宣传,攻击罗斯福领导的美国的作战政策。1943年被控为叛国罪。1944年被美军俘虏,监禁在比萨俘虏营中。1945年被押往华盛顿受审判,后因定为神经失常而被送进医院。1958年由于弗罗斯特等诗人及同情者的呼吁,取消对他的叛国罪的控告。庞德回意大利后定居在威尼斯,1973年11月1 日去世。
庞德于1909年在伦敦出版《狂喜》及《人物》两本诗集。他在伦敦的演讲也辑成集子《罗曼斯精神》,于1910年出版。1915年他出版了英译中国古诗,书名为《中国》。 1916至1917年又翻译了日本戏剧。 1917年发表了诗歌《向塞克斯图斯·普罗佩提乌斯致敬》,以影射1917年的英国。1920年发表了重要作品《休·赛尔温·毛伯利》,庞德自称这是一首向伦敦告别的诗,毛伯利即诗人自己。这首诗对1919年英国文学和文化进行了讽刺。1921年庞德在巴黎写过歌剧。他还写过关于雕塑的书。
庞德主要的诗作是一部长诗,以“诗章”的形式分批发表,自1917年开始,直至1959年。1969年他又发表未完成的片断。全诗共包括109首“诗章”及8首未完成的草稿。据庞德说他从1904年就开始计划写一首现代史诗,包括世界文学、艺术、建筑、神话、经济学、历史名人传等方面的内容,以反映人类的成就,并描绘一个由一些思想正确、有行动能力的人物所领导的美好的文化。这部长诗晦涩难读,而且涉及16世纪的意大利建筑、普罗旺斯的诗歌、孔子哲学、中古的经济史等。
长诗第 1至7章是关于诗的构思及主题;8至11章是写一位威尼斯军人及艺术庇护人西吉斯门多·马拉特斯塔;12至13章是将现代的经济与孔子道德哲学所向往的社会秩序相对比;14至16章是以现代伦敦为背景,描写地狱的一条通道,它通向中古时期的威尼斯,这是诗人心目中的天堂的象征。庞德还在长诗里写了他爱慕的几位美国总统:31至33章是关于杰弗逊,34章是关于约翰·昆西·亚当斯,37章写马丁·范布伦,62至71章写约翰·亚当斯。庞德对墨索里尼的经济政策、文化艺术政策十分欣赏,认为他是当时最好的领袖,因此他的第41章长诗专写墨索里尼。52至61章是写中国孔子的哲学、伦理及其所追求的和平、昌盛的社会秩序。庞德在长诗中还攻击了高利贷剥削,认为金融界及政府对财富、货币的错误控制是战争的根源。
长诗中突出的一部分是当庞德被监禁在比萨俘虏营中所写的《比萨诗章》。这部作品在1948年获得博林根诗奖,当时庞德还是一个战犯,在医院中等候审讯,这个决定引起很大的争论。《比萨诗章》描写一次穿过“灵魂的黑夜”走向爱之女神的过程。
庞德的诗学对现代英美诗歌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20世纪初,他通过对意象派诗的支持,对传统的诗学进行了冲击。他的《一位意象派者所提出的几条禁例》,提出诗要具体,避免抽象;形式上要允许连行,不要切成一行行;要精练,不用废字,不用修饰,不要用诗来叙述、描写等等。他说一个意象要在转瞬间呈现给人们一个感情和理智的综合体,也就是说意象的形成意味着感情和理智突然结合成一个综合体。当庞德脱离了意象派而热衷于旋涡主义运动时,他又发展了这个关于意象的观点。他说意象并非一个思想,而是一个发光的结节,一个旋涡,很多思想不断地从其中升起,或沉入其中,或穿过它。对于意象的这种特殊功能的解释,对现代诗的结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庞德的诗歌理论推动了英美的现代派诗歌;他对于中国古诗、儒家哲学及日本戏剧的翻译介绍在英美文学界掀起喜爱东方文学、哲学的高潮;他对后起作家的帮助和推荐使得他们成为英美文学的大师、如弗罗斯特、劳伦斯、詹姆斯·乔伊斯及艾略特。此外他对叶芝后期风格的形成有明显的影响。
庞德是美国20世纪初“新诗运动”开风气之先的人物,中国在他心目中是一个具有灿烂文明的古国,因此他认为,中国之于新诗运动,就如希腊之于文艺复兴,他在英美发动意象派诗歌运动,意在借用中国古典诗歌美学支持他的意象派诗歌理论。他翻译了工程浩大的《大学》、《中庸》和《论语》以及孔子亲定的《诗经》,创造地翻译了遐迩闻名的中国古典歌集《华夏集》(《神州集》),他倾尽全部心血的鸿集巨制《诗章》是一部深沉宏博的诗篇,建筑在他对儒学的独特理解之上。《诗章》共117章,中国主题在《诗章》中无处不在,从52章到61章共10章,史称“中国诗章”,把中国历史从尧舜一直排到雍正,描写了繁荣昌盛的古代中国,宣扬了孔子的伦理哲学,旨在反对基督教,用他理想化了的儒家政治治理腐败的资本主义制度。庞德对中国文化和中国诗学锲而不舍地努力理解并全力推介,美国作家很少不通过庞德的译述了解中国的文化和文学(特别是古典诗歌)。庞德的中国情结凝聚着浓郁的中国儒家文化的神韵。他于古老的东方文化中重塑了美国作家的中国形象。
早在年轻时期,庞德便对中国古诗有极大兴趣。1915年,他出版了中国古诗的英语译本,题名为《中国》,收集并翻译了17首诗篇,大部分是李白的作品,此外还有古诗《青青河畔草》等。在他的《华夏》译诗集的扉页上,有一段简短的注解,说明他的译作是以厄内斯特·弗诺罗塞(Ernest Fenollosa)的笔记以及莫利(Mori)和埃列伽(Ariga)两位教授的解释为根据的。弗诺罗塞是美国的一位研究东方文学与艺术的先驱,曾在日本从事教学工作约12年,回到美国以后,任波士顿博物馆馆长。
显然,庞德通过中介翻译中国古诗,其译作与原文的出入之处在所难免。比如李白的《长干行》成了英语中的《水路商人的妻子———一封信》;他给我国古诗《青青河畔草》所加的英文标题是《美丽的梳妆台》。他的译作充分反映了他的丰富想象力,也强烈地表明了他的执著精神和良苦用心。
庞德从翻译中国古诗开始,进而研究中国的古代文明和儒学思想。他的孜孜不倦的努力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体现在他的《诗章》中,进入了他的诗行。一笔一画地写成的工整的方块字被镶嵌在他的诗篇中,同时又以罗马拼音字符的形式出现在诗句中,如“尧”、“舜”、“禹”、“正名”等。请看下面他写的诗行:
YAO like the sun and rain
Saw what star is at solstice
Saw what star marks mid summer
(大意是):
尧像雨和太阳,
知道什么星星的位置在二至点上,
知道什么星星表示着仲夏时节
庞德敏锐地注意到儒学对于中国历史中各个朝代兴衰的作用,他把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翻译成英语。他的译文字字句句体现着他对儒学的研究与理解,向全世界传播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
他翻译的其他诗歌如:
Taking Leave of a Friend
Blue mountains to the north of the walls,
White river winding about them;
Here we must make separation
And go out through a thousand miles of dead grass.
Mind like a floating wide cloud,
Sunset like the parting of old acquaintances
Who bow over their clasped hands at a distance.
Our horses neigh to each others
as we are departing.
-Li T'ai-po, trans. Ezra Pound
李白《送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