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清②

  1、黄河清
  1933年任主办的“文学”月刊责任编辑;1934年兼任主办的“译文”月刊主编;1935年兼任“译文丛书”主编;1937年受鲁迅纪念会委托主编“鲁迅先生纪念集”;1939年任文委,主编《新四军一日》;1941年任华中鲁艺教导主任;1948年任华东大学文学院院长;1950年任华东文化部副部长兼党组书记;1955年任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兼文化局长,全国鲁迅、茅盾研究会负责人之一。他的特点,不在创作,而在30年代帮助茅盾编辑“文学”月刊,帮助鲁迅编辑“译文”月刊和“译文丛书”和英日文翻译;抗战后离沪,1938年参加新四军到1949年上海解放,整个战争中主要主持华东根据地文艺运动,贯彻毛主席的文艺路线,解放后以解放军身份看望潜伏在上海的老战友老朋友巴金、冯雪峰、胡风等,接管上海文艺,主管华东文化部。华东局结束后,调任浙江省委,主管浙江文艺,主持改编“十五贯”,得到党政领导、等和文艺界的一致好评;他是曾在鲁迅身边工作过还能活到建国五十周年,又一直从事革命文艺工作的仅存的一位。
  2、黄河清
  笔 名: 黄河、河清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37
  民 族:
  人。中共党员。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国语言文学专业。1963年从学校应征入伍,历任北京京字126部队翻译,广西日报社编辑、副主编,广西旅游局旅游宣传干部,北海日报社总编辑,北海市文联主席,北海日报社调研员,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一级。广西作家协会理事,广西文联第六届副主席。1968年开始发表作品。1992年加入。著有诗集《唱给太阳和大地的歌》等。组诗《红水河畔三月三》获1980年-1981年《广西文学》优秀作品奖,诗集《醉人的风情》获第二届壮族文学奖、《秋歌集》获第三届壮族文学优秀奖。
  3.黄河清
  1927年3月生,福建省长乐市人,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聍林产业产化工高级工程师。一九五四年毕业于福建农学院(现农业大学)。毕来年一直从事林产化工第一线工作,曾兼任省林学会理事、省林业系统高级职称评委会委员等职。五七年到原森工部上海林化室参与设计泉州胶厂。回省后负责设备安装、试车、生产全过程。此间调查化验多植物发现优质栲胶原料“黑荆树”为福建发展栲胶质量(以上论文发表于林产化工一九六六、一九六三年)。七三年参加了“树脂酸热异构对桦香结晶影响”和“防止松香结晶的理论、工艺研究”两课题,前者获省科学大会奖,后者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八十年代主持了重点项目随便担“活化炉FD、I、II、III型”生产物理法、化学法活性炭,实现了活性炭生产烘干、炭化、活化三工序在隧道炉内一道完成。对节能和消除污染楮有较大突破,为国内首创,获部科技进步奖两项,省科技进步奖一项,九十年肛间主持和合作鉴定的科技成果有:“FS-III型颗粒活性炭新工艺”、“氯化锌法生产粉状活性炭新工艺”、载华丽炭研制与在医学上应用等项,先后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八四年获福州市劳称号和奖章。
  4、黄河清
  黄河清,字浚如、号巽山,清进士,祖居海南儋县干冲镇,后迁居王五镇徐浦村。1753年(乾隆十八年)中举,1761年(乾隆廿六年)中恩科进士。胞弟海清、从弟河照皆举人,俗称“三黄”,皆通经史,砥励品学,高尚不仕,如出一辙。其沉敏笃学,廉静寡营,由衷热爱田园生活,有田园诗赋:“夕阳斜照射山巍,鸟宿喧喧乱绿隈。归去不须燃火烛,高携明月送公回。”相传河清中进士后在京候旨时,因家贫无钱延师学礼,但自认为才智过人,届时摹仿先者礼式即可。岂料,点榜之日,乾隆皇帝首先发旨召见黄河清。于是他不知所措,匆匆上殿,抬头看皇帝一眼,当即被人告发“黄河清斜眼视君”。此罪当斩,但他急中生智,高呼:“皇上万岁!臣奉母命视君,以告慰于慈母!”乾隆见其慈孝,免刑放回故里伺母。此后黄河清在家乡设馆教学,每年受徒百余人。对贫而好学者还常以粮赈济。每每自感“无官一身轻”,豁达而足,于是在厅堂高挂楹联曰:“笼鸡有米汤锅近,野鹤无粮天地宽。”尔后,乾隆皇帝经忠臣提醒,忆起远在海角天涯的黄河清,派臣莅儋招其赴京任职,其却以“慈母归天,孝期未满”为借口,辞不进京。那位使臣见其归隐之意已决,便索取这首“野鹤”对联回京复命。于是“野鹤进士”之称就流传于世。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