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本段]
1.树种
【种中文名】白桦
【种拉丁名】Betula platyphylla Suk.
【种别名】桦树、桦木、桦皮树
【科中文名】桦木科
【科拉丁名】Betulaceae
【属中文名】桦木属
【属拉丁名】Betula
【分布】
产于中国东北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及华北高山地区;垂直分布东北在海拔1000m以下,华北为1300-2700m。俄罗斯(原苏联)西伯利亚东部、朝鲜半岛及日本北部亦有分布。
【形态特征】
白桦别名桦树、桦木、桦皮树等落叶乔木,高达25m,胸径50cm;树冠卵圆形,树皮白色,纸状分层剥离,皮孔黄色。小枝细,红褐色,无毛,外被白色蜡层。叶三角状卵形或菱状卵形,
先端渐尖,基部广楔形,缘有不规则重锯齿,侧脉5-8对,背面疏生油腺点,无毛或脉腋有毛。果序单生,下垂,圆柱形。坚果小而扁,两侧具宽翅。花期5-6月;8-10月果熟。花单性,雌雄同株,菜荑花序。果序圆柱形,果苞长 3'7mm,中裂片三角形,侧裂片平展或下垂,小坚果椭圆形,膜质翅与果等宽或较果稍宽
【生长习性】
喜光,不耐荫。耐严寒。对土壤适应性强,喜酸性土,沼泽地、干燥阳坡及湿润阴坡都能生长。深根性、耐瘠薄,常与红松、落叶松、山杨、蒙古柢混生或成纯林。开然更新良好,生长较快,萌芽强,寿命较短
【观赏特性和园林用途】
白桦枝叶扶疏,姿态优美,尤其是树干修直,洁白雅致,十分引人注目。孤植、丛植于庭园、公园之草坪、池畔、湖滨或列植于道旁均颇美观。若在山地或丘陵坡地成片栽植,可组成美丽的风景林。
其他用途:因其木材致密,可制木器。
白桦树是俄罗斯的国树,是这个国家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相关花语:
白桦的花语和象征代表意义:生与死的考验[1]
[编辑本段]
2.作家白桦
【白桦】 (1930-- )
【笔名】汲沐、雷火
【性别】 男
【民族】汉族
白桦,剧作家、诗人。原名陈佑华,河南潢川县人。1942年春,与孪兄叶楠(陈佐华)一同考入潢川中学(今潢川高中)初中部,课外大量阅读文学作品,从中学时期,就开始学写诗歌、散文、小说。1947年参加中原野战军,任宣传员。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宣传干事、教育干事、师俱乐部主任职务。1952年曾在贺龙身边工作,此后在昆明军区和总政治部创作室任创作员。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开除党籍、军籍,在上海八一电影机械厂当钳工。1961年调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任编辑、编剧,1964年调武汉军区话剧团任编剧。1979年平反,恢复党籍,在武汉军区文化部工作。1985年转业到上海作家协会,任副主席。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195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长篇小说《妈妈呀,妈妈!》、《爱,凝固在心里》、《远方有个女儿国》、《溪水,泪水》(译有英文版)、《哀莫大于心未死》、《流水无归程》、《每一颗星都照亮过黑夜》,诗集《金沙江的怀念》、《热芭人的歌》、《白桦的诗》、《我在爱和被爱时的歌》、《白桦十四行抒情诗》,长诗《鹰群》、《孔雀》,话剧剧本集《白桦剧作选》(内含《红杜鹃,紫杜娟》、《曙光》、《今夜星光灿烂》)、《远古的钟声与今日的回响》(内含《吴王金戈越王剑》、《槐花曲》、《走不出的深山》)、《一个秃头帝国的兴亡》(译有英文版本),《孪生兄弟电影剧本选》,散文集《我想问那月亮》、《悲情之旅》,短篇小说集《边疆的声音》、《猎人的姑娘》,中短篇小说集《白桦小说选》(译有法文版)、《白桦的中篇小说》、《沙漠里的狼》,随笔集《混合痛苦和愉悦的岁月》,电影文学剧本《山间铃响马帮来》、《曙光》、《今夜星光灿烂》、《苦恋》、《孔雀公主》(均已拍摄发行,并译有外文版本),演讲集《白桦流血的心》等。
【作品鉴赏】
小说以中国文化大革命及文化大革命之前30多年的政治变革为背景,成功地塑造了任之初这个农民形象。作者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对反右、大跃进及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运动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并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了中国农民在历次政治变革中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在80年代初,任之初这一形象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是别开生面的,他的心理及行为方式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可以说,作者是把他作为'类'的代表来刻画的。任之初之所以成为一个好观望、不前不后、遇事不亏的人,是因为他时时事事遵从先父对他的三句告诫:见官莫在前,做客莫在后,出头的椽子先烂。这三句话成为他一生处世的准则。其实,这种平庸自私的处世哲学恰恰集中表现了中国这个古老民族所固有的某些劣根性,而并非为任氏家族所独有,只不过是小说中作者把这种哲学'化'为一个人物而加以夸张而已。任之初仅凭这种哲学便得到他的乡亲的信任。每遇事变,人们就聚在他家,把他视为主心骨,就连饱学的老童生靳老先生也为他半明半暗、似是而非的观点所叹服。当解放军要进驻刘家畈这个偏僻山沟时,众乡亲围在他身边把目光像辐条对车轴那样对着他时,他回答道:只要你是良民,你就得到解放军给你的那一份好处;如果解放军站不住,国民党回来了,咱还是平民。排头站不得,排尾也站不得,站排尾万一来个向后转,那不又成了排头了。头尾不站站中间,即使纵队一下子变成了横队,大家都在前,你也得稍稍往后缩一点。这番高论,既是他对祖上遗训的理解,又是他对现实生活的领悟。耐人寻味的是,这种人生哲学竟使他受用匪浅。1957年时兴'鸣放'时,他硬是把回到山里刮热风的女儿反锁在屋里,使女儿免遭罹祸。这倒不是因为他头脑清醒,能洞察到事态的发展,而是他相信祖训和经验。他对女儿说:咱们是小小的大耳朵百姓,就不能'反官',盘古开天辟地到如今,没听说官能听得进不顺耳的话。哪一朝哪一代有认真的监察御史大人有好下场?任之初周围的人对他的哲学一唱百和,而且现实的进程又应了他的话,作者如此这般处理,寓意十分深刻,不仅对农民的愚昧保守给予否定,而且还揭示出这愚昧和保守产生、生存的社会原因。作品的深刻性还不仅于此。任之初一生只冒过一次尖,那就是他在山里第一个挂出'忠字旗',招来刘家畈及邻村的人们描样儿效仿。而这忠字旗又恰恰是任之初的父亲留下的那包遗产中两件宝物中的一件。这旗是当年'皇宫'的主人在光绪皇帝登基那年为表达臣民对皇上的忠心特别精心制作的。作者就是这样把对人物性格的描述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产生了强烈的讽喻效果。这部中篇的突出特点就是它既描述了主人公的性格发展过程,同时也冷静地反思了中国几十年的历史变革。二者相辅相成,浑融一体。为实现上述创作意图,小说中采用了象征手法。从总体上看,整部小说就是一个寓言,这仅从标题所提示的含义中就可以明显看出。另外,偏僻封闭的刘家畈、历史悠久的'皇宫'及其主人的更替和内在联系,都是一种象征,读者从中可以体味到很深刻的意义。特别是小说的结尾处,那个留着长发的大学生以及他和他的父辈的争论,暗示着农村正面临着一场变革,而且这场变革的阻力恰恰在迫切需要变革的农民自身。小说的第二个主要特点是它充满幽默感。这幽默感主要产生于一些令人忍俊不禁的情节设置和细节描写。如'四清'清掉了刘家畈的生产队长后,社员们选任之初接任队长。任之初为了不出这个风头,便装病、让老伴干嚎,甚至翻出装老衣服,抬出寿材,逼着四清工作队把四类队长连降两级,降为二类干部以便复职。又如吃大食堂时,任之初撵走饿得枯叶一般的女儿后又送粮到她家的细节,都有一种喜剧效果。如果前一个情节让读者一看便笑,那么后者读后先是心痛而后又不得不笑,笑他的自私和狡黠。这些幽默效果中隐含着作者对主人公的善意嘲讽和深刻的思考。
[编辑本段]
3.游戏人物----白桦(幻想三国志)
已有好几百年寿命的白桦树精,在一百年前认识红夜,后来红夜发生意外而死亡,他牺牲自己双眼使红夜得以复活续命,但从此红夜也变成非人非鬼的诡异特质。因为红夜的要求,一直以人形生存于世上。一次受到曹仁的帮助,为了报答曹仁的知遇之恩而接下保护姬霜的任务。一般人只会觉得他是一个十分开朗随和,有丰富思想的人。实际上他从不表明自己内心想法、让人觉得捉摸不定。
[编辑本段]
4.工程师白桦
女,1935年9月生,河北南宫市人.,飞机设计工程师。五十年代毕业于中国航空工来部所属北京航校三专科(四年制课程)。原中国航空工业石家庄飞机制造公司飞机设计所工程师。曾任本部属株洲航校教师。长期搞飞机设计三十多年直至退休。曾多次获'先进工作者'和'三八红旗手'称号。工作中带徒弟培养人才。先后在三个航空工厂(特大型中央企业)的飞机设计部门搞设计工作。搞过多种飞机的结构设计,如:运五、运五农、运五B、初教六、运六、运八、微五农、微六农等,又搞过摩托车设计及其他民品的开发设计。搞过飞机结构设计的全过程及全内容,如:方案构思和论证,自行设计、试制,成批生产、改进设计、改装设计、改型设计、测绘设计。所搞的微型飞机用农业设备是国内外首创。参加编写飞机产品技术说明书、技术条件、各种设计技术文件等。参加了《国内外大、中型运输机汇编》一书的编写。退体后,潜心研究成人、老人、小孩都适用的'微型代步工具'等。主要发明成果(内容全部是创新),如:微型手驱动前轮折叠自行车、微型踏步式折叠自行车、微型踏步式自行车、微型高速自行车、微型手驱动前轮三轮车、连环健身器等。有些项目已获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曾在一些博览会上获金奖和银奖。入选多种权威书典中。所设计的《微型踏步式自行车》速度可超过成人大自行车。
[编辑本段]
5.画家白桦
2003年9月入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学习。2005年9月入版画系杨起自由艺术工作室。1999年,书法作品《黄河魂》获首届黄河杯书法展'兰亭铜奖';2002年,书法作品获全国小精品书画展银奖;2006年,版画作品《废弃的锅炉房》入选陕西省建党八十五周年美术作品展;并获得二等奖;
2006年,装置作品《家园》参加西安美术学院西部美术馆'春天到了'装置作品展;
2006年,版画作品《爆裂前最后的宁静》、《步裂》、《沉默的抗议》在《西北美术》发表;
2006年,版画作品《D-Ⅳ》获得全国高等艺术院校版画教学与创作年会'学院奖'
2006年,版画作品《D-Ⅵ》入选全国首届综合版展览;
2007年,版画作品《废弃的锅炉房》入选上海青年美术大展;
2007年,版画作品获得第五界'学院之光'优秀奖提名;
2007年,版画作品《D-Ⅴ》在第28期《中国版画》发表。
[编辑本段]
6.主持人白桦
姓名:白桦
性别:男
生日:1月29日
生肖:虎
地区:中国大陆
出生地:江西
星座:水瓶座
血型:O型
身高:178cm
职业:主持人
个人简介 《绿色空间》主持人
毕业学校:山西大学计算机系。
业余爱好:排球、游泳、旅游。
最喜欢的颜色:黑、白、灰、红、蓝。
主持特点:自然而然。
最渴望的生活状态:和相爱的人携手走天涯
[编辑本段]
7.现代诗《白桦》
白桦
作者:叶赛宁【俄】
在我的窗前,
有一棵白桦,
仿佛涂上银霜,
披了一身雪花。
毛茸茸的枝头,
雪绣的花边潇洒,
串串花穗齐绽,
洁白的流苏如画。
在朦胧的寂静中,
玉立着这棵白桦,
在灿灿的金辉里,
闪着晶亮的雪花。
白桦四周徜徉着,
姗姗来迟的朝霞,
它向白雪皑皑的树枝,
又抹上层银色的光华。
本诗作者叶赛宁
叶赛宁
谢尔盖'亚历山大罗维奇'叶赛宁(Сергей Есенин,1895''1925),俄国田园派诗人。生于梁赞省一个农民家庭,由富农外祖父养育。1912年毕业于师范学校,之后前往莫斯科,在印刷厂当一名校对员,同时参加苏里科夫文学音乐小组,兼修沙尼亚夫斯基平民大学课程。1914年发表抒情诗《白桦》,1915年结识勃洛克、高尔基和马雅可夫斯基等人,并出版第一部诗集《亡灵节》。1916年春入伍,退伍后与赖伊赫结婚。1919年参与发表意象派《宣言》,后来又写了《生活与艺术》。批判意象派,表明了他向现实生活的回归。1921年与邓肯结婚,第二年出游欧美各国,1923年返回苏联,并发表文章批判美国的生活方式。1925年9月与列夫'托尔斯泰的孙女托尔斯塔娅结婚,11月住院治疗精神病。12月26日用血写了绝命诗:'再见吧,我的朋友,再见,/亲爱的,你永远铭记我心间。/命中注定的分离,/预示着来世的重逢。//再见吧,我的朋友,不必话别无须握手,/别难过,莫悲戚''/这世间,死去并不新鲜/活下去,当然更不希罕。'28日拂晓前自缢于列宁格勒一家旅馆,时年三十岁,正是孔子所说的而立之年。 一年之后的冬天,他的坟头一声枪响,对他无限钟情而又被他一再错过的别妮斯拉夫斯卡娅为他殉情而死,据说叶赛宁绝命诗中'我的朋友'指的就是她。
十月革命使他的创作发生了根本转变,他歌颂革命,赞扬工人阶级,但从根本上他并不理解革命和苏维埃制度。因而流露出放荡不羁、玩世不恭的'叶赛宁气质',这方面的代表作是组诗《莫斯科酒馆之音》(1921''1923)。'叶赛宁气质'很容易让人想起浪漫主义时代包孕两面性的'浮士德精神',特别是'拜伦式英雄',它们大致可以看作同一个诗人在不同时代的表现。'叶赛宁气质'其实是'乡村最后一个诗人'在时代变迁中发现自己站在时代发展的对立面的独特表现。帕斯捷尔纳克(1890''1960)认为:'叶赛宁对待自己的生命如同对待一个童话,他像王子伊万骑着灰狼漂洋过海,一把抓住了伊莎多拉?邓肯,如同抓住了火鸟的尾巴。他的诗也是用童话的手法写成的,忽而像玩牌似的摆开文字阵,忽而用心中的血把它记录下来。他诗中最珍贵的东西是家乡的风光,那是俄罗斯中部地带,梁赞省,处处是森林,他像儿时那样,用使人眩晕的清新把它描绘了出来。' 叶夫图申科(1933'' )则把他称为'一个最纯粹的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诗歌是一种土生土长的现象。叶赛宁的音韵放射着俄罗斯土地结构中所特有的那种矿物的神奇光彩。叶赛宁的诗歌是俄罗斯大自然,俄罗斯语言(包括童话、歌谣、乡村民歌、谚语和俗语、远古时代部分流传下来的咒语、哀歌、仪式歌曲)所独有的产儿。' 他们对叶赛宁的把握无疑是极其精到的。'忽而像玩牌似的摆开文字阵,忽而用心中的血把它记录下来'正是'叶赛宁气质'在其诗歌创作的两种不同表现。而他之所以被称为'一个最纯粹的俄罗斯诗人'正是由于叶夫图申科从深层次上把握住了导致'叶赛宁气质'的成因:出于对俄罗斯乡村的执着眷恋而不能认同现代文明的强大推进及其对乡村的破坏。如果说普希金是一个走在时代前列、为争取民族自由鼓与呼的诗人,那么叶赛宁无疑在有意无意之中充当了一个时代的'反面角色',他强烈渴望保留的是特定时代的地域文化,高尔基在分析他的死因时就认为他死于城乡文明的冲突,这个判断是相当深刻的。叶赛宁与白银时代的其他诗人不同的一点是,在十月革命之后他没有流亡国外,象吉皮乌斯等人那样发誓与十月革命势不两立。除了与邓肯出游的那两年,他一直固守在俄罗斯土地上。然而,现实的发展越来越让他感到痛心:'在蔚蓝色田野的小径上,/很快就会出现钢铁的客人。/朝霞浸染的燕麦,/只剩下一些干瘪的籽粒。//陌生的死气沉沉的打谷场,/给你唱的歌不会使你获得生命!/只有那些马匹和燕麦/将为年老的主人忧伤。'在《四旬祭》中,他直接用'铁马'(即火车)与活马竞赛的典型场景来体现这种冲突。和他生活在同时代并有交往的帕斯捷尔纳克对叶赛宁充满了理解的同情:'叶赛宁的风景诗的地位,在他的作品为现代大都市的迷宫取代了。一个当代人的孤独的灵魂在这个迷宫里迷失了方向,破坏了道德,他描绘的正是这种灵魂的激动的,非人的悲惨状态。'
当然,如果把叶赛宁之死仅仅归结于城乡冲突并不能说明全部问题,他的三次婚姻引人注目。第一次婚姻的破裂令诗人懊悔不已,如果说他以前的放荡是由于翻转了天地的风暴使他'不明白不祥的事变要把我引向哪里'造成的,那么,赖依赫和他分手后,他'继续往下堕落'就不能不说与婚姻破裂无关了。在他自杀的前一年,他还写了《给一个女人的信》向赖依赫倾诉衷肠。歌德说:永恒的女性,引领我们上升!那么,失去引领之后会怎么样呢?不能否认叶赛宁的堕落身死不是其中的一种结局。他与美国舞蹈家邓肯的那段闪电恋情不无浪漫又充满酸辛,他们以闪电般的速度走到一起,又以闪电般的速度各自走开。在众人羡慕而又不解的目光里抚摸爱情的创伤。他的第三次婚姻还不到半年,诗人就告别了尘世。
这里撇开作品来谈诗人之死似乎有些言不及义。而我以为叶赛宁之死正是困扰现代人的根本难题,不管他是一个天生的文明人,还是一个经过转换之后而形成的文明人,也不管他是与时俱进还是梦回唐朝,他已经不可能躲过叶赛宁遇到的这些问题。叶赛宁之死是种种因素作用于诗人心灵以至郁结为精神危机的必然结果。在他之前,也有诗人自杀的情况,但是诗人自杀现象却是从他这儿开始的。时间永是流驶,岁月依旧循环,而自从叶赛宁宣称'我是乡村最后一个诗人'之后,纯粹的抒情诗已经达到了它的颠峰,同时也走到了它的尽头。
叶赛宁(1895~1925)苏联俄罗斯诗人。出生于梁赞省一个农民家庭。1904~1912年读小学和教会师范学校,开始写诗。1912年赴莫斯科,当过店员、印刷厂校对员,兼修一所平民大学的课程,积极参与文学活动。1915年去彼得堡,拜见著名诗人勃洛克、克留耶夫等,1916年初第一本诗集《扫墓日》出版。同年应征入伍,一年后退役并结婚。时值二月革命、十月革命,诗人写了《变容节》、《乐土》、《约旦河的鸽子》、《天上的鼓手》等著名诗作,以抒情的方式,抒发个人对革命的感受。1919年参加意象派并成为中心人物,写出《四旬祭》、《一个流氓的自由》。1921年离开意象派。这一年诗人与到莫斯科访问的美国舞蹈家邓肯相识,热恋成婚,并与之出游西欧、美国。两人很快由热恋变为争吵,终于离异。1923年诗人回国。1924年出版了轰动文坛的诗集《莫斯科酒馆之音》,展示了诗人抑郁消沉的心灵。1924至1925年诗人的创作进入高峰期,写出组诗《波斯抒情》(1924)、长诗《安娜'斯涅金娜》(1925)、诗集《苏维埃俄罗斯》(1925)等。1925年9月三度结婚(与列夫'托尔斯泰的孙女)。然而,11月便因精神病住院治疗,完成自我审判式的长诗《忧郁的人》,12月26日写下绝笔诗,28日拂晓在列宁格勒的一家旅馆投缳自尽。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