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器
胡笳Hú jiā
边棱气鸣乐器。民间又称、冒顿潮尔。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阿勒泰地区。
传说
相传,东晋时有个爱国将领刘琨,善吹胡。公元307年,刘琨出任并州刺史,进驻晋阳城。有一次,数万匈奴兵将晋阳严严围住。刘琨见势不妙,如与敌军硬拼,必然兵败城破,于是一面严密防守,一面修书请求援军。过了七天援军还未到,城内粮草不济、兵士恐慌万状。刘琨登上城楼,腑眺城外敌营,冥思苦想对策。忽然他想起“四面楚歌”的故事,于是下令会吹卷叶胡笳的军士全部到帐下报到,很快组成了一个胡笳乐队,朝着敌营那边吹起了《胡笳五弄》。他们吹得既哀伤、又凄婉,匈奴兵听了军心骚动。半夜时分,再次吹起这支乐曲,匈奴兵怀念家乡,皆泣泪而回。发展史
秦汉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原始的胡笳,它是将芦苇叶卷成双簧片形状或圆椎管形状,首端压扁为簧片,簧、管混成一体的吹奏乐器(图左一)。《太平御览》(卷五八一)载:“笳者,胡人卷芦叶吹之以作乐也,故谓曰胡笳。”《乐府诗集》中亦有:“卷芦为吹笳。”东晋傅玄《笳赋·序》中则有:“葭叶为声”之句。“笳”字在汉代为“葭”字。《说文》载:“葭,苇之未秀者”,“苇,大葭也。”晋代郭璞说:葭、芦、苇三字指的是同一种植物。原始的胡笳,曾用于战争之中。西汉之时已广泛流行于塞北和西域一带。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上又出现了多种形制的胡笳。首先由芦叶的管身改为芦苇杆的管身,外形与维吾尔族双簧单管气鸣乐器巴拉曼(又称皮皮)相似,将芦管上端压扁后呈双簧形,管身与簧片仍为一体,所不同的是管身上没有开按音孔。嗣后,出现了簧片与管身份开的胡笳,仍然都使用芦苇管制作,簧片用坏了可随时更换,而无须更换管身。
汉代有两种胡笳。一种是管身和簧分开、芦苇制(也有木制管身)、管上开有三孔的胡笳(图142左四),流行于广阔的蒙古民族地区。另一种是张骞通西域后传入的木制管身、三孔、芦为簧的胡笳,流行于广大的中原汉族地区,这种胡笳南北朝以后,逐渐被七孔筚篥所替代。
到了唐代,盛行以羊骨或羊角为管、管身无孔的哀笳,管身比胡笳较短(图142右三)。这种哀笳用于卤簿鼓吹乐,流行于塞北及河西走廊一带,一直流传到宋代以后。关于哀笳,唐代许多文人留下了不朽的诗句。王维曾在凉州作过节度使,他在《双黄鹄歌送别》中写道:“悲笳嘹泪垂舞衣,宾欲散兮复相依。”杜牧在《边上闻笳三首》中有:“何处吹笳薄暮天,寒垣高鸟没狼烟。”
清代,宫廷提倡“四方乐”,曾从新疆阿勒泰地区抽调蒙古乌梁海部到科尔沁草原,组成蒙古喀喇沁王府乐队,这就是清朝宫廷的“蒙古笳吹部”。使用的胡笳,《皇朝礼器图式》载其形制为:“木管三孔,两端加角,末翘而上,口哆(张口)。”(图右二),《清史稿》中也有:胡笳木管,三孔,长二尺四寸的记载。这种胡笳,管身下部开有三个等距圆形按音孔,并模仿哀笳形制两端置角,形如细而长的喇叭,管口上端施角,改双簧为边棱吹奏,管口下端接有向上弯曲的角制喇叭口,用以扩大音量。它一直在内蒙古各地王府乐队中使用。最后取消了两端的羊角,成为今日的胡笳。
构造
木制三孔胡笳,流传于蒙古族民间,深受普通牧民的喜爱。1985年,有关学者在新疆阿勒泰地区罕达嗄图蒙古族自治乡发现了这种胡笳,将其定名为“阿勒泰胡笳”。管身木制,管长58.5厘米、管径1.8厘米,下部开有三个圆形按音孔,上端管口不设簧片。演奏时,管身竖置,双手持管,两手食指、中指分别按放三个音孔。上端管口贴近下唇,吹气发音。可发出十二度的五声音阶。多运用喉音吹奏,常用喉音与管音结合同时发出声音,或用喉音引出管音。发音柔和、浑厚,音色圆润、深沉。演奏技巧独特,擅长吹奏蒙古族长调乐曲。可用于独奏、器乐合奏或乐队伴奏,是富有浓郁民族色彩的吹奏乐器。
胡笳十八拍
歌曲简介:汉末大乱,连年烽火,蔡文姬(蔡琰,字文姬,蔡邕之女)在逃难中被匈双所掳,流落塞外,后来与左贤王结成夫妻,生了两个儿女。在塞外她度过了十二个春秋,但她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曹丕平定了中原,与匈奴修好,派使邪路用重金赎回文姬,于是她写下了著名长诗《胡笳十八拍》,余述了自己一生不幸的遭遇。琴曲中有《大胡笳》、《小胡笳》、《胡笳十八拍》琴歌等版本。曲调虽然各有不同,但都反映了蔡文邪路思念故乡而又不忍骨肉分离的极端矛盾的痛苦心情。音乐委婉悲伤,撕裂肝肠。
《胡笳十八拍》相传是蔡琰所作,但未得到可靠考证。
作家
性 别: 男出生年月: 1942
民 族: 汉族
人。中共党员。1960年毕业于经济系。历任成都音乐舞剧院创作员,《青年作家》月刊诗歌编辑组长,《走向世界》副总编辑,四川省文联创作研究室主任,副编审。中国作家协会四川分会第三届理事及第四、五届主席团委员。1958年开始发表作品。1983年加入。
著有诗集《油海浪花》、《油海飘香》、《淌泪的琴弦》、《绿水红帆》、《昨天的悲歌》(合作)、《彩色的情绪》、《梦里梦外3000行》,诗歌《伞》、《望江楼》,主编《诗人的爱情诗》、《中国石油诗选》、《藏族服饰奇观》、《世纪辉煌——第四届中国艺术节》等。
诗歌《长征队的水壶》获1981年四川省优秀作品奖,叙事诗《竹之魂》获全国第一届摄影小说电视大奖赛第二名,组诗《黑色的海》、《彩色的情绪》分别获四川省第二、三届优秀作品奖及成都市金芙蓉第一、二届优秀文学奖。
演员胡笳
人物简介云南电视台原电视部主任、导演。1932年出生,1949年6月参军,担任舞蹈演员。转业后曾被选派到北京电影学院学习摄影业务一年,1960年又派往上海电视台实习一年。云南电视台一开始筹建,便被调入云南台。先后当过电视新闻摄影记者,转播过文艺、体育节目,组织过电视台节目播出。生前,在四年时间里,导演过《深情》、《浪花》、《苏洁》、《一千八》、《一路欢笑》、《水哟,纯洁的水》等获奖电视剧。其中《深情》获1980年全国优秀电视剧“飞天奖”三等奖,《不哟,纯洁的水》获第四届全国优秀电视剧“飞天奖”短剧二等奖,《一千八》、《苏洁》也受到电视届和观众的好评。(详细资料)
作为演员,曾经拍摄过的电影:
王宝钏 (1959) .... 代战公主
七剑下天山 (1959) .... 冒浣莲
白发魔女传-三集 (1959) .... 铁珊瑚
通心树 (1959) .... 许韵华
白发魔女传-下集 (1959) .... 铁珊湖
战地笳声海棠红 (1958) .... 芙蓉公主
射雕英雄传 (1958) .... 谢小莹
射雕英雄传 (1958) .... 谢小莹
横刀夺爱 (1958) .... 施月影
化身兄弟 (1957) .... 邓淑娴
血染相思谷 (1957) .... 苏莲娜
天涯歌女 (1950) .... 小梅
千古女儿千古恨 (1950) .... 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