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音乐历史溯源

潮州音乐

潮州音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与潮汕地区的先民史和文化发展史有着密切的关系。春秋时期的潮汕被称为南蛮和百粤,是古越族(闽越族)的住居地。但那时已有青铜文化,说明中原文化已渗透到这里。潮汕古墓出土屡有发现青铜文化和商周文化遗物。潮阳市和惠来县华湖镇出过铜甬钟,是庙堂礼乐器具,属西周文化。惠来县神泉港海滨打捞出西周时期的铜鼓,说明潮汕先民早已用过商周文化器物。由于史上历经'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难',造成北方中原汉人大规模迁徙南移。如晋朝元年,随晋元帝南移的山西、陕西居民分居江浙,后来,为了逃避战争烽火又移入福建;唐玄宗时,为了防范边疆倭寇,还有居民南移福建,后来几经唐末、宋末、元末、明末等几次兵灾,都有过大举辗转南移的史实,先后分住江西、福建的漳浦等地再相继入潮。由此,随民而来的中原音乐文化流播入潮,则不言而喻。清乾隆时有个叫孟良揆的外地人来潮后,写了一首《潮州竹枝词》:'从入新年便踏春,青郊十里扑香尘。怪他风俗由来异,裙屐翩翩似晋人'。从词中可反映出中原汉人后裔居住潮汕一带的史实。直至秦始皇统一中国发兵百粤,设置揭阳守区,秦将领史禄及其家眷后来留寓揭阳,也将中原文化传入百粤之地。潮汕先民长期与中原汉人同化过程逐渐融合到汉族这个大家庭中,也加速中原音乐文化与潮汕土着音乐文化的相互渗透、融合。这是历史文化的积淀,也是潮州音乐的远源。

唐宋是潮州音乐的形成期,明清两代是潮州音乐的演变、发展期。唐代音乐艺术空前繁荣,其时潮州与江南各州郡一样已逐步进入文化发展的上升期,潮属境内丝竹吹管之音,钟鼓和鸣之声,遐迩可闻。早于晋代潮阳县西建有西岩寺,到了唐朝佛教空前盛行,举国上下寺院林立。潮州于唐开元二十六年(238)建开元寺,唐德宗贞元四年(788)潮阳建灵山寺(建成于791年),其后潮汕各地先后又建了不少寺院。由于中原佛教音乐随之传播入潮,潮州及潮阳这两大寺院更成为其时法乐佛曲最大的集散地,唐高宗时奉旨平定泉、潮蛮僚骚乱的陈政父子(何南人)是精通音乐的乐官,陈政原是隋朝协律郎,其子陈元光精通音律,任过漳州镇抚(管辖潮、泉),素以乐、武汉化潮泉二州着称。陈元光曾咏::'秦箫吹引凤,邹律奏生春,缥缈纤歌遏,婆娑妙舞神。'描写宴乐歌舞。中唐韩愈贬潮时,已有民祭神的音乐活动,韩愈在《韩昌黎文集》中记叙唐代潮州民间祭神活动有:'吹击管鼓,侑香洁也';'侑以音声,以谢神贶';'躬斋洗,奏音声'等名句,史籍还记载:潮'仕皆倡琴瑟,重乐以治民'。

宋代潮州出现一种祭孔的大成乐。据饶宗颐先生在海外搜集到的《永乐大典》、《三阳志》中记述嘉定十四年重修供奉孔子的宣圣庙大成殿,恢复旧制云:自宋以来,潮城孔庙每年于仲春及仲秋举行祭孔典礼,演奏大成乐。所用乐器有编钟、编馨十六枚、琴自一弦至黄十张、笙、瑟、凤箫等,初由士子执器登歌、到淳熙年间由民间乐工演奏……。可见演奏阵容之庞大与正规。这是当时儒学文化所提倡的礼乐,是宋代大晟府教坊音乐,原名叫'大晟乐'。也是当时宗庙祭典用之雅乐。此为中原古乐在潮汕传播的明证。

南宋末年。宋帝南逃,宋室左藏朝散大夫吴丙随文天祥率勤元之师抵潮。吴丙是宫廷乐官,其时带乐工、歌伎、礼乐。后来吴丙在潮阳安居落户。明代江西提学李龄(潮阳棉城人)告老回乡于潮阳修建学宫,传播宫廷音乐;及后任过广西副使的陈淳临因奉旨平交趾有功获御赐,荣归故里潮阳棉城时,圣上赐与一班乐师、歌伎随其还乡。这是宋明时期中原音乐辗转传播入潮的例证,故潮阳素以'笙、箫、管、笛为主器的笛套音乐'闻名。《潮阳县志·风俗志》有记载日:'帝乡万里虽非唐魏比,然被化深矣,方其盛时弦歌达于四境……'可见其时潮阳音乐风行盛况。而潮地南海之滨北有五岭之嶂,使上古的中原之音得以比较完整地保存于此。

明清时期,城市较为繁荣,潮汕城镇商贸手工业也有所发展,人口有更大增长,其时,适应于市民生活的戏曲、弹词说唱、丝竹乐、鼓吹乐更为兴盛,每逢节日常请来这些民间乐社、艺人肋兴演奏,此外各乡镇还普遍设有半职业性的'吹首馆','八音馆'的组织,多为民众做红白事,以吹鼓奏乐为业。这些乐馆组织,每逢节日庆典或游神赛会演出,各显其高超择艺,常搭台对阵竞演,因此清天潮汕享有成名的揭阳'拍鸡'(乐曲名,潮州话'拍鸡'即'斗鸡');海阳'咬鹅',潮阳'得胜令'(曲牌名)都是反映各地具有代表性的演奏曲目,都是为群众公认的精湛技艺。其时民间还有职业性的纸影班、皮影、傀儡戏演出,这些伴乐艺人还常以模仿唱腔吹奏'的禾曲'(即唢呐'卡戏'演奏),多以吹奏外江曲出名,揭阳大吉师,则有双吹过支绝技,引人瞩目,五花八门的音乐品类,为潮汕人民群众音乐生活增添丰富的内容。

明清以来,外来(外省)戏曲剧种相断入潮,商业性演出十分频繁,这为潮音戏又注入新血液。使潮州音乐有更深厚的艺术滋养,可以说,来自这方面的影响更大,得益不浅。如晚明正音戏(属南戏)自浙东、赣南至闽南接诏安、东山诸县至潮汕;西秦花鼓戏在清乾隆时经湖南、粤北、惠阳、海丰、闽西经客族嘉应州至潮汕;此外还有昆山腔,弋阳腔、桂林戏等剧种也先后入潮;正音戏、酉秦戏、外江戏已在潮汕、海丰、陆丰、兴梅地区落户,渐已演变,它对潮音戏的影响极深。尤其是正音戏有着南戏一套深厚打击乐传统技法和丰富完整的曲牌音乐,潮州大锣鼓《抛网捕鱼》原正是脱胎于正字戏《二度梅》的音乐锣鼓伴乐,经过改编整理而来。大锣鼓《追舟》、《十仙庆寿》、《掷钗》也脱胎于正字戏锣鼓伴乐。大锣鼓《秦琼倒铜旗》是从西秦戏传奇武打和白字戏锣鼓伴乐脱胎而来。外江乐是汉剧音乐(新中国成立以前称汉剧为外江戏),故也称汉调,它的音乐成份包含南北合套的板腔体皮簧调,具有高亢豪放气概,打击乐则以苏锣鼓伴乐主要特色。潮州大锣鼓《灯楼》也是吸收外江戏打击乐,外江乐(汉调)曲调的演奏以弦索乐为主。清光宣之际,曾风靡全潮,尤为文人贵族、士儒所嗜好,被雅称为儒乐、国乐。潮汕境内这种檀板清音随处可闻,潮乐艺均会演奏汉调,乐手名师辈出,较有影响的人物有:洪沛臣、王泽如、荣贞、丁鸿业、蔡少梅、刘隆炎、郑映梅、李嘉听、饶淑枢、魏松庵、方修伦、张汉斋、洪如炎、余永宏、洪炳合、何天佑、林玉波、徐涤生等。其时乐社林立,这种外江乐社有汕头最出名的'公益社'、'以成社'、澄海的'泳怀天'、'阳春幽处',揭阳的'榕江'、'普南轩'、'雅南轩',普宁的'钧天',庵埠的'咏霓裳'、'庵江',潮州的'友声'、'扬风'、'亦融'等。

魏晋隋唐之后,'柱促使弦哀',已经成为'秦筝'的一大显着特色。潮筝'急弦促柱'之法的沿用逐渐衍生'轻重三六'有演奏技法与秦腔楚调空弦散声和侧调空弦散声的'欢音'与'苦音'之调的变化,同出一辙。这又窥见潮乐从中原汉族音乐承传的例证。

为您推荐

在历史与现实中穿行

  《梁思成 林徽因》是一部优美动人的历史题材纪录片。主创们用了将近三年多的时间搜集和整理资料,拜会“梁、林”的亲属和好友,走访他们曾经学习和生活过的地方,努力去感受两位学者的生命体验和精神世界。片中两位主..

对电影《金陵十三钗》中音乐艺术的赏析

  (一)电影《金陵十三钗》中非原创音乐的表现力   作曲家会根据电影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对音乐进行适当的改编,并不是对音乐中的那种传统元素进行照抄照搬,正是这样的细微和用心才让电影画面和音乐之间相得益彰,音乐元..

拼布艺术历史的发展

  拼布艺术长久发展以来与市场营销等行为方式相结合,不仅促进了在日本的推展成功,也传播到了南亚和韩国等周边亚洲国家。现在,拼布也逐渐进入中国市场,首先在台湾,然后逐渐被中国内陆地区接受和发展。现在在中国广州大学..

音乐性与文学性在舞姿中的统一

音乐电影中芳汀形象的艺术性表达

  在音乐电影《悲惨世界》中,芳汀是一个具有十分重要位置的女性配角。而我们要想深入解析芳汀在电影中的形象表达,就必须要从男主人公冉阿让谈起。曾经有电影研究者提出,在电影《悲惨世界》中,主人公冉阿让人生中历经了..

电影音乐中的独特的魅力

  (一)电影音乐的特征   电影音乐是一种既有音乐艺术的特殊性,同时又区别于音乐艺术,形成自身特殊艺术特征的音乐形式。在电影音乐的创作中作曲家要根据电影中的思维、思想内容、艺术风格、影片的人物特征及时代背景..

随机应变,弥补音乐失误

  现实中,任何一首声乐作品,都没有经过事先练习和伴奏合作,所以在实际演出中,即兴伴奏不仅担负音乐情绪的进入,音乐背景的烘托,音乐高潮的推动,同时还应该随机应变,对演唱者出现的失误和意外及时作出恰如其分的弥补。这就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