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转形式转变

当发现观众不爱听老戏时,很多民间艺人陷入迷茫:所学的东西没了用武之地,往下的路如何走呢?剧场的经营者也同样在思考这个问题:观众不爱看老戏,反应激烈,这样下去,民营的剧场就要失去观众,面临着国营剧团同样的命运。但国营剧团有政府养着,不愁吃饭问题。民营剧团是靠市场吃饭的,没有了观众就等于没有了饭碗,剧场就要关门,艺人就要解散。是坐以待毙,还是主动寻求生路呢?有人会说:那也不能靠说黄段子为生啊!是的,的确是这样,艺人也是这么想的。几乎没有哪个艺人愿意将多年苦练学成的唱功轻易丢掉,直接去演黄段子。唱是戏曲艺术的核心,改变一般也是先从唱开始。就象京剧演员自称是'唱京剧的'一样,二人转演员一般自称是'唱二人转的',没听说谁愿意自称是'说二人转的'。

回忆最初的二人转市场之路时,长春和平大戏院总经理徐凯泉说,为了经营,曾派翟波等艺人去夜总会演出,发现那里的人们喜欢流行歌曲,于是他就让演员学唱流行歌曲。流行歌曲的数量也是根据实际情况试探着增加的,不会突然全都是流行歌曲,把演出变成演唱会。有的剧场白天演正戏,因为观众多为老年人;晚上加演流行歌曲,因为晚上年轻观众较多。开始时流行歌曲一般只是以小帽(正戏前加演的载歌载舞的民间小调)或小曲(返场时表演的没有舞蹈的叙事类曲目)。的形式出现,但后来正戏被压缩得越来越短,其它节目份量越来越大。

坦率地说,由于演出全本戏既费时、费人又费事,在剧场演出折子戏是很多剧种的常见做法,央视春晚的戏曲节目也都是折子戏。折子戏是从整本大戏中取出的表演上和剧情上最能吸引观众的精彩片断,如《包公断后·凤还巢》《西厢·观画》《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二人转折子戏由于矛盾冲突激烈,人物鲜活生动,情节相对完整,从而久演不衰、流传最广。但遗憾的是,每段戏最后却只能减到可怜的几分钟,成为'微型'折子戏。一位剧场老板道出其中奥秘:'不是没有艺人能唱传统二人转,而是唱了也(几乎)没有人能听懂,即使给观众唱一个二人转小帽,我们也让艺人把时间压缩在3分钟内,不然大部分年轻观众会不高兴的。'更让艺人无奈的是,即使正戏已短得不能再短,很多年轻观众也并不买账,一到唱老戏的节目时就有很多人上厕所、或出去打电话、回短信,盼着唱段早点结束,好继续欣赏其它节目。

流行歌曲一般被安排在各个'微型'折子戏之间,有时还有少量的用粤语、闽南语


小沈阳二人转中流行歌曲的演唱

演唱的方言歌曲和用英语、朝鲜语、日语演唱的外语歌曲。由于唱歌对二人转演员来讲一般为业余爱好,同专业歌手相比难以占据太多优势。观众如想听歌有多种选择,既可去酒吧或音乐会,也可以在家通过电视、广播及多媒体播放器来听,为什么要来二人转剧场呢?在激烈的竞争中,艺人迅速发现,要想提升人气,更好地生存下去就必须寻找和开发自身的强项,没有独特之处就难以吸引观众。有人擅长唱高音,于是专门选《青藏高原》《大海》这类调子高、难度大的歌;有的人模仿能力强,就尝试模仿某些演唱风格独特的歌星的声音、仪态、唱腔,或者模仿一些摇滚歌手和少数民族歌手的唱法。龚琳娜的《忐忑》流行以后,艺人争相模仿,主要是因为这首歌有特点,很多年轻观众喜欢。艺人所唱歌曲并不限于流行歌曲,有的艺人受过音乐表演专业训练,会挑战一些难度较大的歌曲,并根据观众口味灵活调整,有时会唱些老歌,如《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我是一个兵》等等。有的人曾初步学习过粤语和闽南语,唱一下《铁血丹心》《爱拼才会赢》足以应付场面,反正台下观众大多不懂这些方言,不会太在意细节。还有少量的人可以用英语、朝鲜语、日语等外语进行演唱,这在二人转演员中算是一技之长,不易被人模仿。此外,各地的民歌,京剧、豫剧、黄梅戏、评剧等戏曲选段,西河大鼓、京东大鼓等曲艺形式都可以拿来秀一秀。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观众欣赏口味变得很快,单靠正常唱歌已不能满足需求。有人借鉴了相声的'柳活歪唱'把歌曲改了词,换成一些通俗幽默的内容,令人捧腹大笑。其实,'柳活歪唱'的做法在传统二人转里也经常使用。2012年9月在长春举办的阎淑萍个人专场演唱会上,阎淑萍和尹为民表演的二人转《西厢·观画》中,红娘在历数墙上挂画后,称还有一幅画上画的是'雷锋同志背着个老大娘'!此时演员跳出戏外,阎淑萍则笑问:'那还是《西厢·观画》吗?'这种处理正是二人转的魅力,重视同观众的交流,拉近了同观众的距离。在'新型二人转'里,这一做法更是家常便饭。

有些虽然早已在坊间流传的段子,但被艺人一表演更加生动,产生很好的效果。当下的社会热点、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论内容、台下观众的具体情况、近期的节日、纪念日,这些都成为艺人选择曲目时考虑的因素。例如:'九·一八'纪念日的前夕,艺人可能会说:'9月18号快到了,为了纪念我们的国耻日,我给朋友们献上一首《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台下的观众一般都有热烈反应,甚至跟着一起唱,演员在成功地营造气氛后,下面的演出就会更加顺利。还有一种表演方式是巧妙地利用了'反衬',先抑后扬。演员明明唱功很好,但却使用'怯口'和'出相'技巧,故意表现得缺乏自信,举止怪异,说话颠三倒四,引得观众发笑,在观众对其形象感到失望或心生蔑视情绪时,演员又突然一展歌喉,唱一首好听的歌曲,如凤凰传奇的《最炫民族风》《荷塘月色》,令观众大为惊叹,收到很好的现场效果。这种情况下,演员是不会舍得'歪唱'的,不会再改词逗人发笑了,因为目的是要完全通过唱功征服在场观众。

这一做法艺人们经常使用,前提是嗓音要好、唱功优秀,确信能让观众为之叹服。戏曲和歌曲表面上看很相近,但由一个领域跨越到另一领域其实并不容易,电视节目中经常可以看到戏曲艺术家反串唱通俗歌曲,歌唱家反串唱戏曲的情况,但通常只是图个新鲜,要想做到在唱戏和唱歌之间自由转换是很难的。有些艺人还没摆脱戏曲的'范儿',带着浓厚的'二人转'味。艺人转型后,要想受观众欢迎,成为'台柱子',单靠唱歌显然不够,况且不是每个演员都会擅长唱歌的。

为您推荐

不断创新大学校园艺术文化活动形式

  大学校园艺术文化活动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创造丰富多样的文化艺术活动形式,就是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接受美育的条件。为繁荣校园艺术文化,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如各类丰富多彩文艺演出的开展,大学校园文艺演出主要是在..

摄影艺术的形式

  表现美,实现美,必须借助于完美的形式,使美得以展现,得以附丽。有好的内容还需要靠好的形式来感动人,内容只有与形式融为一体,才能真正成为、成功的有美感地艺术品。   摄影界无论是专业还是业余的优秀地摄影人以及他..

符号化美术形式语言的形成原因

  (一)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是它所处的时代的孵化品,毋庸置疑、符号化美术形式语言也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当今社会是网络的时代,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与广泛普及,信息传播的方式发生巨大的改变,我们..

符号化艺术形式语言的特征

传统民族艺术在服装设计教育中的植入形式

  我们要做到将传统艺术很好地植人服装设计教育中,首先我们要将传统民族艺术与现代服饰有机结合,它们应成为互为包容、相互协调的统一体。他们之间既相互包容,又相互对立。我们应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引导学生深人了解传统..

形式指引与文学

  海德格尔的形式指引理论是在抵制工具理性,追求诗意存在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他指出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思考问题日益概念化,对象化,定义化,单向化,从而遮蔽了世界的真正存在和真理。海氏认为前科学的,前逻辑的,前理..

以“天人合一”的祈福纳祥观的陈设艺术形式

  我国古代建筑装饰历史悠久,早在奴隶社会就已经开始使用。装饰以雕刻和彩绘为主。建筑装饰在封建社会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到了清代,民居中受限制较少,装饰发展较快。在中原民居中,装饰手法形式多样、精美绝伦,逐渐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