扮妆种类
传统二人转的旦角装束分为两种正装,月装,正装即是戏曲装旦角需要在额前贴片子,还需要挂顶花和偏凤,后面要带线尾子等、有些还需要在戏服上加水袖的,如'穆桂英'装即是仙姑头。不需要戴顶花、而是带假发套、后面可以用真模仿真发的假发套、例如胡玉娘。
二人转下装的化妆分为三种小生装,丑装,武生装这三种装。
艺术特点
1.二人转是在东北大秧歌的基础上,吸取了河北的莲花落,并增加了舞蹈、身段、走场等演变而成。
2.二人转自草创至今,大约有近300年的历史,艺人师承关系可上溯到清朝嘉庆末年。
3.二人转在历史曾形成东、西、南、北四个流派。
4.东路以吉林市为重点,舞彩棒,有武打成分。
5.西路以辽宁黑山县为重点,受河北莲花落影响较多,讲究板头。
6.南路以辽宁营口市为重点,受大秧歌影响较大,歌舞并重。
7.北路以黑龙江北大荒为重点,受当地民歌影响。
8.曾有'南靠浪,北靠唱,西讲板头,东要棒'的谚语。
唱腔特点
唱腔受东北大鼓、单弦、河北梆子影响很大。唱词诙谐幽默,富有生活气息。二人转的唱腔,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之称,共三百多个。唢呐、板胡是二人转的主奏乐器。击节乐器,除用竹板(两块大板和五块节子板)外,还用玉子板,也叫手玉子(四块竹板,一手打二块)。二人转的表演,有'四功一绝'。四功是指'唱、说、做(或扮)、舞',手绢、扇子、大板、玉子板等'绝技'。唱词以七言、十言句为主,兼有民歌长短句。说口包括说白和数板,多用韵白,单出头语言风趣幽默,滑稽可笑,做功讲究表演手段和动作,舞功以东北大秧歌为主,同时吸取民间舞蹈和武打动作。
唱腔分类
二人转的音乐唱腔极为丰富,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之称。其结构为曲牌联缀体,积累的曲牌约有三百多支,比较常见的有五十六支,其中包括胡胡腔、喇叭牌子、红柳子、抱板、三节板、文嗨嗨、武嗨嗨、大鼓调、大救驾、小翻车、哭糜子、大悲调、五字锦、压巴生、靠山调等。二人转的唱腔音乐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主要曲调;辅助曲调;专腔专调;小曲小帽杂曲杂调。
《呼呼腔》是二人转故事正文的开头腔,曲牌高亢。曲体结构为上,下两个乐句,每乐句都带一个较长的甩腔。上乐句往往散板起唱,然后用刁板进入正常节奏,尾音落在商音上。下乐句落在宫音上。《呼呼腔》的音调,是大波浪式的旋律线条、棱角分明,恰好表现东北秧歌那种大夸、大浪、大扭、大俏、棱角分明的舞蹈技巧,同时,描述故事梗概,介绍时间、地点、人物、环境。
《呼呼腔》板式变化多样,分有'头板'即'慢板'。二板,三板、快板,由于吸收了民歌中的花腔曲调,因而产生了'南边道、大尾巴、对花、敞弦、干板擂'等等不同样式的《呼呼腔》曲调。词格基本为七字句。
《武咳咳》是二人转演唱故事内容的核心唱腔。艺人称它为'宝调'。曲体结构基本为上、下两个乐句。
上乐句的落音为'徵'音,下乐句落在'商'。它的音乐旋律完全来自东北方言中的字调和语气是一种'唱着说'的叙事性曲牌。不管怎样变化,始终不离're、la、sou'三个音。句尾甩腔,能自然流畅的向其它曲牌唱腔过度。
《武咳咳》板式变化多样、分有慢板、中板、快板、推板及垛句、大段《武咳咳》常有一个'起腔'或叫'领腔',结尾有一个'落腔'。词格基本为七字句、十字句。
《文咳咳》,过去有人称这个曲牌也叫《上北楼》、《小阴天》,曲调优美、流畅。曲体结构基本为上、下两个乐句,每个乐句分为两个分句,分句的独立性很强,使旋律形成'商、宫、羽、徵'的落音趋势,但它仍为上下两个乐句,两小分局为一分词。
《文咳咳》板式变化,分为中板、慢板、快板,及中间的垛句等等。词格基本为七字句、十字句。
《抱板》的曲体结构基本为上、下两个乐句、反复演唱,上乐句一般落在、'羽音上',下乐句落在'商音上'。大段抱板,开头都有一个刁板腔。它分有'慢打慢唱'、'慢板夹快板'、'慢打紧唱,长调门'、'红板数唱'等变化形式。演唱中常加三字垛。基本词格为七字句、十字句。
《三节板》演唱时用大板、甩子伴奏、一打三甩、因而称三节板。这个曲牌是一种抒情、叙事的慢板、旋律起伏较大、大波浪式的曲线。基本分为上、下两个乐句,上乐句落'角',下乐句落'宫'或'羽',大段三节板,结束有甩腔。词格基本为十字句。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