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士乐Armstrong

对于富于创造力的天才LouisArmstrong来说,传统无疑就像一道紧箍咒。在1924年后期他接受了纽约最具声望的黑人乐队领袖FletcherHenderson(1897—1952)的邀请,辞别了JosephOliver。FletcherHenderson的乐团在纽约位于百者汇的Roseland舞场演出,这是第一个在爵士乐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大乐团。 第一支大乐团从当时的标准舞乐团发展而来,组成是由三把小号、一把长号、三支萨克斯、其它簧片乐器均为两件,钢琴、班卓琴、低音乐器(低音提琴或低音铜号)、鼓。这些乐团都是依谱演奏(编曲谱或'曲表'),但是也给予作为重头人物的独奏乐手以创造发挥的自由,可以不依曲谱演奏。 虽然FletcherHenderson的乐团在当时一枝独秀,但在LouisArmstrong加入时,乐团还是在节奏上显得不大平滑、灵活性不够。录音中他那流畅优雅的独奏听起来就像一颗钻石放在了锡座上。 LouisArmstrong的风格特点在当时就己发展成熟。他第一个在小号上奏出了极动听、极吸引人的音乐。他在曲调上的创造性发挥令人耳目一新但又合乎逻辑。在节奏上表现出的平衡性(爵士乐手称为'点儿'—time)使其他乐手的演奏与他相比无不显得僵硬笨拙。 他对于其他乐手的影响是巨大的,但是FletcherHenderson并没有给他以许多的独奏表现机会,这可能是他认为他为之演奏的白入舞客尚没有准备接受LouisArmstrong的创新风格。在乐团中呆的这一年中,LouisArmstrong从风格上改造了这只乐队,后来最终全美国的大乐团的风格都因其而得到改造。 FletcherHenderson乐队的主要编曲者DonRedman(1900-1964)听到了LouisArmstrong的吹奏并记下了谱。另一位萨克斯手ColemanHawkins在与LouisArmstrong合作后也发展了自己的萨克斯吹奏风格,从而成为未来十年中的萨克斯演奏指路人。 在纽约的时候,LouisArmstrong也曾与SidneyBechet,BessieSmith(1894-1937)合作录过唱片,后者是最伟大的布鲁斯歌手。1925年,LouisArmstrong回到芝加哥,开始以自己的名义和一个小乐队'热力五人组'(HotFive)录制唱片,乐队成员包括他的妻子——弹钢琴的LilHardinArmstrong(1899—1971),长号手KidOry1,单簧管手JohnnyDodds,吉他手JohnnySt.Cyr.。他们的第一张唱片着力突出了比LouisArmstrong个人,首先是在美国,然后是全世界,成为在乐手中引起轰动的专辑。可以说如果没有电唱机,爵士乐的传播乃至其全面的发展都是不可能的。

国王路易斯

'热力五人组'(TheHotFive)严格地说是个录音乐队。因为对于每首作品,路易斯?阿姆斯特朗在不同的场合下都演奏过,其中包括在剧院的乐池中。他的技艺日臻精进,终于在1927年,他从吹短号转而吹更嘹亮的小号。他偶尔也会一展他那独一无二的豆沙歌喉,但只是求其新奇而己。1929年他的歌喉的流潜质一露峥嵘,当时他回到纽约参加了一出音乐剧的演出,其中演唱了着名的歌曲'Ain'tMisbehaving'('不是瞎胡闹'),而且演奏了钢琴手'胖子'ThomasWaller(1904—1943)所写的着名曲子。他因此成爵士乐中的器乐家、歌手、表演家。 路易斯?阿姆斯特朗艺术上的顶峰是在随后的一年与另一位钢琴手EarlHines(1903—1983)合作时达到的。'老爸'EarlHines是第一个与路易斯?阿姆斯特朗水平相当的合作者,两人在灵感上互相激励。由于两人的合作而产生了几首真正的爵士乐代表作,包括《WestEndBlues》及二重奏《Weatherbird》。

爵士时代

路易斯在二十年代的乐坛上一时风头无二。实际上,他一手促成了当时及以后的爵士音乐语汇的形成。但是爵士时代的大部分爵士乐都是由那些年轻人用班卓琴及萨克斯奏出的活泼舞曲,他们对于布鲁斯或路易斯?阿姆斯特朗的音乐理解甚少。尽管如故,这个快乐舞曲时代所产生的音乐中,还是有令人吃惊的一部分含有真正的爵士元素。

爵士之王

作为乐队领袖,最有名的当属PaulWhiteman(1890—1967)他被称为爵士之王。但颇有讽刺意味的是,他的第一个取得成功的乐团根本不演奏,他后来领导的乐团演奏爵士乐也少得可怜。不过这些乐队演奏的舞曲极其精彩。由于PaulWhiteman出手阔绰,吸引了一些最好的白人乐手为他的乐队作曲及演奏。从1926年起,PaulWhiteman有时给一些受爵士乐影响的乐手一些独奏机会,这些人有短号手RedNichols、小提琴手JoeVenuti、吉他手EddieLang(1904—1933)、'Dorsey兄弟'乐队的长号兼小号手Tommy(1905—1956)、单簧管及萨克斯手Jimmy(1904—1957),这些人后来都各自组成了自己的乐队。 1927年,Whiteman接纳了JeanGo1dtte的爵士乐队的主要乐手,其中有一位年轻的短号手(有时也弹钢琴),他是一位难得的天才作曲家,这就是BixBeiderbecke(1903—1931)。Bix十分抒情、个人化的音乐加上他的早夭使他成为第一个(也是最持久的)爵士乐传奇人物。他的浪漫化人生成为一本书和一部电影的灵感之源,但是两者与真实情况皆相去甚远。 Bix创造力最旺盛时期,他最好的私人朋友也是他在音乐上最好的朋友当属萨克斯手FrankTrumbauer(1901—1956),人们亲昵地将两者称为'Bix和Tram'。如果没有两人精彩的呼应及独奏演出,Whiteman乐队所灌录的唱片就可能是白开水一杯,十分乏味。

Bix苦乐参半的抒情风格影响了许多心怀抱负的爵士乐团,其中就有所谓的'奥斯汀中学帮',这是一群有天分的芝加哥青年人,其中只有寥寥几人真的上过奥斯汀中学。这些人中的一些到了摇摆舞时代后出现了几个热心的倡导者,其中有鼓手GeneKrupa(1909—1973)、DaveTough(1908—1948)、单簧管手FrankTeschemacher(1905—1932)、萨克斯手BudFreeman(1906—1991)、钢琴手JoeSullivan(1906—1971)、JessStacy(1904—);吉他手兼企业家EddieCondon(1905—1973)。与他们同时代的人,有时还是并肩战斗的战友有单簧管天才BennyGoodman(1905—1986)和稍为年长的MezzMezzrow(1899—1972),后者在1946年出版了自传《ReallytheBlues》(《真正的布鲁斯》),其中虽然有不甚确切的地方,但仍不失为最好的爵士乐专着之一。 Trumbauer,虽然声名不及Bix,但受他影响的音乐家人数比起受Bix影响的人数不算少,其中有爵士乐史上最伟大的萨克斯手BennyCarter(1907—)及lester(Prez)Young(1909—1959)。

中国历史

爵士乐在中国的历史可追溯到半个多世纪之前。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就是爵士乐在中国的栖息地,曾出现过相当规模的爵士乐演出和一些颇具水准的爵士乐音乐家。不过那时的爵士乐主要是为舞厅伴舞。几十年的沧桑变迁,爵士乐在中国几乎销声匿迹,出现了近四十年的断层。而这期间正是爵士乐重要的发展阶段。爵士乐早已摆脱了四平八稳的伴舞的音乐形式,融合了丰富的音乐风格、文化特质和演奏技巧,最具音乐自身的魅力、表现力和感染力,早已置身于高雅艺术的行列。

五十、六十年代,由于美国驻军和美侨的影响,台湾本土出现了一些零星的小型爵士乐团以及最早一批华人爵士乐迷。在七十年代的台湾和八十年代的大陆,爵士乐始为一些先锋音乐家所涉及,逐渐为大众所感知,并于台湾出现了18人以上编制的大型爵士乐团,而一些创作者和乐手亦开始涉猎爵士,如大陆的刘索拉、刘元、崔健,台湾的翟黑山、钟三九、罗大佑等。进入九十年代,已有本土音乐人专修爵士,并以爵士乐为主要创作方向。

21世纪以来,爵士乐已经作为本土现代音乐人的必修功课,逐渐深入到华人音乐的各个领域,专业爵士乐手也开始形成一定规模,甚至一些流行流行音乐人即是以爵士风格作品成名,如陶喆、王力宏莫文蔚等。谈到华人爵士乐的历史,不能不提到求索爵士乐学术已历50年的翟黑山教授,作为第一个赴美国berklee学院专攻爵士乐的华人,翟教授归国后在台湾专事爵士乐和现代音乐的教育工作,培养了大批台湾70、80、90年代的现代音乐人才,成立了台湾第一个专业爵士乐团。80岁高龄的翟黑山教授定居北京,依然为传播现代音乐日夜工作、传业授道,翟教授常言:'虽然势单力薄,仍会竭尽全力',并在对学生严格训练的同时,坚持激励学生的梦想和追求。

为您推荐

爵士乐历史

寻根溯源 19世纪期间,音乐是美国南部种植园黑人奴隶们表达自我生活和情感的重要手段。从19世纪末开始,爵士乐以英美传统音乐为基础,混合了布鲁斯、拉格泰姆及其它音乐类型,是一种'混血'的产物。美洲的黑人音乐保存了大量..

爵士乐

爵士乐(Jazz),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源于美国,诞生于南部港口城市新奥尔良,音乐根基来自布鲁斯(Blues)和拉格泰姆(Ragtime)。爵士乐讲究即兴,以具有摇摆特点的Shuffle节奏为基础,是非洲黑人文化和欧洲白人文化的结合。20世纪前十几..

《百老汇爵士乐》②

《百老汇爵士乐》-基本资料 《百老汇爵士乐》 名称:百老汇爵士乐    类别:油画 、 名画    年代:1942--1943年    作者:蒙德里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