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起源
子胥故里——黄歇口镇是地处监利西北部的一个全国水稻生产第一大镇,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属于“云梦古泽”,洪水泛滥,是一片汪洋的鱼虾泽国,根本无法垦成良田,可勤劳而智慧的先贤前辈却在自己的房前屋后较高的地方开垦荒地,以求营生繁衍后代。后来慢慢地筑成了堤垸,开通了河道,便逐渐形成了大片良田,乃至到如今的南十三垸、北十三垸。在漫长的私有制个人田间劳作中,先民们根据开垦荒地的形状大小特征和历史流传下来的老地名,首创性逐块给荒田命名,以便和户主区分,如:“鞭杆坵”、“茶盘坵”、“揸角大坵”、“九亩坵”、“方家岭子”……等等,然后在这些地里培育水稻,种植庄稼。
在长期的传工打伙,特别是走出省门插秧的田间劳动中,为了消除疲劳,振奋精神,协调动作,催鼓干劲,“啰啰咚”插秧号子歌诞生了。为什么叫这个名字而不叫其它呢?是因为它是用接力式的传声唱法具有复调音乐和无伴奏自然和声的特点,而且每句唱词内都含有“啰”、“咚”二字,带有山歌平原混合风味的自然原始野趣腔调,故名“啰啰咚”。
2、音乐特点
监利自古属江汉楚地,尚楚风,作楚声。"啰啰咚"主要是以演唱民间戏曲唱本为内容。属接力式的传声唱法,曲式结构具有复调音乐的特色和"无伴奏自然和声"的特点,俗称"打和声"。"啰啰咚"的发音是监南地区的方言,处于西南官话和湘鄂方言的过渡地段,开口呼的音节占所有音节的一半。在民歌音调中监南和洪湖东,这是鄂中、鄂东南、湖南冻庭几种语言音调的汇合之处,形成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独特风格。
3、歌词结构
歌词的结构类型可分为:简单的一句子结构、较复杂的多段体结构。监利以第二种居多,这种结构形式,新颖别致,此起彼落,博采口语,妙趣横生。构成了"啰啰咚"歌词的艺术特色。"啰啰咚"在音乐上自由的节奏,悠长的旋律,使它具有平原地区山歌风的特点:行一般以四、五度跳进为其特征;句法上构成先扬后抑的旋律线;上在高音区运用富于色彩性的"偏音"。4、传承意义
"啰啰咚"在监利文化历史环境中,在长期农耕生活和稻作劳动中,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一种文化形式,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啰啰咚"曲调高亢悠扬,旋律抒展自由,有"无伴奏自然和声"的特点。"啰啰咚"是平原地区唯一的具有山歌特点的原生态民歌,运用大量的衬词衬腔,在调式调性及曲式结构上具有复调音乐特色,有很高的艺术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