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令简介

流行于藏地日喀则和北部牧区的气鸣乐器,形似埙。

中文名称:扎令

应用学科:音乐学、音乐表演等

乐器分类:气鸣乐器

使用民族:藏族

1、乐器简介

扎令,是藏族边棱气鸣乐器,又称德林、扎布令、列丝。与汉族地区的埙同属一类乐器。未经焙烧的扎令汉族称泥埙或泥哨,经过焙烧的扎令汉族称陶埙或陶哨。流行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和藏北高原牧区。

2、乐器形制

通体用粘土加水和泥捏制而成,是一种比较原始的乐器。外形似小鸟或鹅卵形,小巧,中空,上端设吹口和发音孔各一个,腰部有按音孔二至六个不等。捏好后经晾干(亦可吹奏)、焙烧即成。由于全靠手工捏制,故规格大小和音孔多少皆不相同,音高和音列也不一致。原来多由牧人用泥自制,后来陶工将其焙烧出售。西藏日喀则地区拉孜县西钦区等地陶工制作的扎令,工艺精细。稍大者形似小鸟,有头有尾,长13.1厘米、宽5.2厘米、高5.6厘米,发音孔长1.1厘米、宽0.9厘米;较小者形如鹅卵,长7.5厘米、宽4.2厘米,发音孔长1.2厘米、宽0.7厘米。吹口至发音孔有气管相通,腰部左右两侧各有一个按音孔。

3、乐器特色

吹奏时,双手托持扎令,口对吹口边棱送气,手指开闭按音孔即可发出至少三个不同的乐音,稍大者可发出g1、ba1、a1三个音,较小者可发出g1、ba1、a1、bb1四个音。音色柔和明亮,但音量较小,发音略带“呜呜”声,最初为牧人放牧时吹奏,用来奏出一种信号音响,以帮助放牧。现在多用于儿童吹奏自娱。

为您推荐

铓筒简介

铓筒,是彝、傣、满、汉等族唇振气鸣乐器。傣语称“哈亚”。汉语称“桶子”、“大铜角”。管体铜制,上小、下大、底空,由上、下两节组成。上节为吹管,管体细而长,顶端固定号嘴;下节为共鸣筒,呈钟形或喇叭形。流行于云南省楚雄..

布巴简介

布巴,藏族唇振气鸣乐器。藏语又称“工东”,汉族称“大头号”、“布布号”。其外形与铓筒近似,流行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当卡寺和四川省丹巴县巴底乡黑经寺等藏传佛教寺院中,用于藏传佛教寺院诵经音乐、加若音乐和羌姆表..

朝尔简介

蒙古族的朝尔乐器,指内蒙古东南部科尔沁地区的弓弦乐器“朝尔”,有的文献称“潮尔”“抄儿”等,汉语意为共鸣、回响、和声。 中文名称:朝尔 适用领域:说唱伴奏 应用学科:音乐学、音乐表演等 乐器分类:弓拉弦鸣乐器 流..

玄琴简介

板凳简介

板凳,苗族互击体鸣乐器,既是苗族村寨家家必备的生活用品,又成了苗族节日舞蹈的舞具。演奏时,左右手各执一凳,互相碰击而发音,音色清脆响亮。无固定音高。多用于节日、喜庆等场合的民间舞蹈板凳舞、板凳铜鼓舞伴奏。流行于贵..

阔朔克简介

阔朔克,互击体鸣乐器,是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民间乐器。汉族称“木构”或“乐构”,从餐具木杓子演化而成,全身用杏木挖削制作。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疆一带。 中文名:阔朔克 别称:木构、乐构 乐器分类:互击体鸣乐器..

抗日军政大学校歌简介

1937年1月,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改称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为激励学员努力学习,肩负起抗日救国的责任,1937年11月,毛泽东让中共中央宣传部负责人凯丰为抗大谱写一首新的校歌,以取代原来的《红大校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