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场,戏曲伴奏乐队所用打击乐器的统称。如京剧的单皮鼓、檀板、大锣、小锣、铙钹、水钗、堂鼓等。习惯上也把演奏打击乐的乐师称为“武场”。
名称:武场
拼音:wǔcháng
释义:戏曲场面的一部分。指各种打击乐器。如锣、鼓、钹、水镲等。习惯上也指演奏这类乐器的乐师。
分类:戏曲
1、简介
京剧伴奏中的打击乐队称为武场。打击乐器虽然只能奏出一个有固定高低的音,但音响强烈,节奏感鲜明,一般重武打的武戏,以打击乐伴奏为主,因此传统习惯称打击乐为武场。
2、主要任务
“武场”的主要任务是配合演员的身段动作、念白、演唱、舞蹈、开打,使其起止明确、节奏鲜明。此外,场次的转换、舞台情绪渲染等也都由“武场”承担。
3、主要乐器
武场乐器包括:
锣
武场乐器
打击乐器,扁圆形、铜制,有大、小锣之分,在演奏方式上亦有区别。前者音色高亢,多用于表现战争场面、紧急事件发生或武将上场;后者音色清亮,多用于生角、旦角或丑角人物的上下场。大小锣均为京剧的主要打击乐器。
钹
打击乐器,俗名“铙钹”或“水镲”。两片为一幅,铜制,互相撞击发生,多与小锣配合,是京剧乐队中的主要伴奏乐器。
鼓板
打击乐器,由一个“单皮鼓”和一副檀板组成,由乐队中的鼓师掌管。单皮鼓为扁圆形,单面蒙牛皮或猪皮,演奏时置于一鼓架上,用一副鼓楗子击打鼓心发声,音质清脆,主要击打音乐中的次重或弱拍,即“眼”。“板”,由一副两块檀板组成,用绳串在一起,相互击打发声,音质浑厚,主要击打音乐中的重拍,即“板”。
鼓
打击乐器。远古时以陶为框,后世以木为框,蒙以兽皮或蟒皮。也有以铜铸者。形制大小不一。有一面蒙皮者,如板鼓;也有两面蒙皮者,如堂鼓。
4、作用
武场是戏曲乐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穿全剧节奏的枢纽和支柱,戏曲的唱,念,表演,舞蹈,武打都具有很强的节奏性,而武场是一种音响强烈,节奏鲜明的乐器,有了锣鼓等武场的伴奏配合,就能增强戏曲演唱,表演的节奏感和动作的准确性,帮助表现人物情绪,点染戏曲色彩,烘托和渲染舞台气氛。
为您推荐
三小戏是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角的小戏。以短小、活泼、风趣见长。大都表现爱情故事或生活琐事。在花鼓戏、采茶戏、花灯戏等剧种中,三小戏剧目较多。
中文名:三小戏
居中人物:小旦、小丑、小生
表现形式:表现夫妻恩..
街头剧,就是适合于街头、田头、场头演出的短剧。由于它不受舞台、灯光、布景、音乐的限制,因此深受群众戏剧爱好者的喜爱,又因为它能够真实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所以拥有众多的观众。
中文名:街头剧
别称:广场剧
出现时间..
角抵戏又称百戏,起源于秦汉时期,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汉族民俗娱乐表演艺术。秦汉时期,盛行百戏。以角抵为基础的、有故事情节和配乐的武打娱乐活动称角抵戏。
中文名:角抵戏
别名:百戏
典型套路:表现人与兽斗
代表作品:《东..
郭秃,戏曲名词,记载于颜氏家训·书证之中,起源于北齐时期,是指古代对傀儡子的俗称。
名词:郭秃
拼音:guōtū
别称:郭郎,鲍老
起源:北齐
出处:颜氏家训·书证
含义:古代对傀儡子的俗称
特点:诙谐惹笑,滑稽风趣,讽刺幽默
演..
俗乐,又名郑卫之声,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对民间音乐、外来音乐和散乐(百戏)的泛称。
词语:俗乐
拼音:súyuè
别名:郑卫之声
起源:春秋战国
1、释意
俗乐俑
古代对民间音乐、外来音乐和散乐(百戏)的泛称。与“雅..
俳优,戏剧名词术语,是指古代演滑稽戏杂耍的艺人。
词语:俳优
拼音:páiyōu
类别:戏剧术语
解释:古代以乐舞谐戏为业的艺人
1、释意
俳优俑
古代以乐舞谐戏为业的艺人。《荀子·正论》:“今俳优、侏儒、狎徒,詈侮而不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