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梆简介

宛梆是一个河南省稀有的汉族地方戏曲剧种,它生长并流布在河南西南部的南阳及周边广大地区。早期人们称它为唧唧梆、老梆子、南阳梆子等,因南阳古称为"宛",故1956年南阳行署正式将其命名为"宛梆"。

中文名称:宛梆

流行地区:河南

起源时间:明末

别称:唧唧梆、老梆子、南阳梆子

1、历史沿革

它是明末清初由陕西同州梆子传入南阳市,结合南阳民歌小调,乡音俚语,逐渐演变而成的一个戏曲剧种,它基本上保持着河南梆子的早期精华和原始音乐形态,其唱腔优美,风格独特,迄今已有300余年历史。宛梆的兴盛时期是清道光年间至民国三十年前后,各县民间的春祈秋报,婚丧嫁娶,多唱宛梆,其流行程度极为普及。到处流传着"扛起锄头上南岗,嘴里哼着梆子腔"、"桃黍(高粱)地里喊乱弹"的民谣。进入30年代后期,由于豫剧的流入和兴起,加之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的动乱,多数宛梆班社停办,艺人相继离散,使这个曾经风靡一时的古老剧种逐渐衰萎。至解放前夕,宛属各县的宛梆班社已经所剩无几,内乡县境内仅存以聂国政为班主的"公义"班,也濒临停演,部分艺人离散改业。

2、唱腔特点

花腔在宛梆唱腔艺术中独具特色,几乎各类板式中都有花腔,生、旦、净、丑各个行当皆可用之。花腔接于本腔之后,是一种比二本腔还要高八度的假嗓无字行腔,它的使用为板式和感情的需要所决定,和本腔一样,喜、怒、哀、乐各种感情均可表达。"慢板"中的、,中的能使听者悦目赏心,而各种哭腔则又使人牵魂挂肠。宛梆男女演员同腔同调,花脸的唱腔苍劲雄健,别具一格。

3、经典剧目

《雷振海征北》、《马三保征东》等男"四征"和《穆桂英征东》、《樊梨花征西》等女"四征",以及《秦英征西》、《姚刚征南》、《燕王扫北》等武生戏;四铡有《铡西宫》、《铡越王》等。

4、事件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宛梆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您推荐

曲沃碗碗腔简介

曲沃碗碗腔流行于我省曲沃县一带的戏曲剧种,因其乐器中有小铜碗,配以乐器形成独特的音乐风格而得名。 1、简介活泼,曲调动听,班社小,要价低,很受欢迎。民国初年,曲沃碗碗腔进入兴盛期,出现很多班社,主要有“陈小班”“大富班..

沁源秧歌简介

沁源秧歌,是在抗日战争中由民间歌舞发展而成的一个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小剧种。当地人称之为“沁源小调”。 1、历史沁源秧歌未形成剧种以前,作为一种自唱自乐的民间歌舞形式,大约有200多年的历史。它最初活跃于沁源县的..

线腔简介

线腔戏,又称线谱戏,最早出现于汉、唐,并且有较大发展,繁盛于宋,距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是我国戏曲百花园中一朵鲜艳夺目的小花。据考证,线腔的发源地为晋南芮城,曾流行于晋、秦、豫接壤的三角地带。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受蒲剧、..

朔县秧歌简介

黄龙戏简介

黄龙戏,吉林省汉族地方戏曲剧种,是农安县创作的地方戏曲新剧种,因农安曾是辽代有名的黄龙府而得名,黄龙戏产生之初,只有小生、小丑、小旦三行。后在实践中,充实了刀马旦、老生和老旦。音乐主要分生、旦、丑行当唱腔、表演及..

陕西老腔简介

老腔起源于陕西省华阴市三河口地区,是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它萌发于西汉时期,当时的船工拉纤时一边喊着号子,一边用木块敲击船帮,后又与当地民间说唱融合,完成了与皮影表演的对接,逐渐演化为现在的老腔。 1、简介陕..

陕西碗碗腔简介

碗碗腔,亦称时腔,曾用名华剧。是流行于陕西东部华阴、华县、大荔(包括原朝邑)、蒲城、渭南、临潼、澄县、白水、富平、及陕北、陕南、晋南一带的皮影戏。 1、发展历史根据现有史料查证,远在清乾隆(1736-1795年)年间,碗碗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