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沃碗碗腔简介

曲沃碗碗腔流行于我省曲沃县一带的戏曲剧种,因其乐器中有小铜碗,配以乐器形成独特的音乐风格而得名。

1、简介

活泼,曲调动听,班社小,要价低,很受欢迎。民国初年,曲沃碗碗腔进入兴盛期,出现很多班社,主要有“陈小班”“大富班”“保子班”等,形成了不同的艺术流派。每年的元宵节和七月古庙会在县城竞相开台。上演剧目的内容以神话戏和武打戏为主,也有一部分是专供红白喜事和还愿的演出剧目。演出的范围扩大到了解州、绛州等周边地域。

1949年以后,曲沃县正式成立了专业剧团,并广泛吸收蒲州梆子、晋南眉户的腔调、曲牌,成为具有当地特色的剧种。在20世纪50年代初有了女演员,打破了过去只有一个男演员“保本”(集生、旦、净、末、丑于一身)的单调演唱,丰富了演唱色彩,使唱腔更加悦耳动听。1960年3月成立了曲沃碗碗腔艺术学校,招收表演、音乐、舞美三个班79名学生,3个月后演出折子戏《花园赠金》。同年8月,成立“曲沃碗碗腔”剧团。从此,皮影由真人代替。登台后的碗碗腔虽然吸收了其他剧种的一些艺术形式,但将皮影戏的动作保留在舞台上,如旦角抒发情怀时,一手指前,一手指后,身体小幅度前仰后颠;生角走台步时,两臂微屈,宽袖前后摆动,侧身缓缓而行。在武打方面更是保留了皮影遗风。

2、剧目

曲沃碗碗腔剧目以“三小戏”为主,表现才子佳人悲欢离合的爱情戏占有较大比重。如《五花马》、《困铜台》、《清白居》、《昭君和番》等,另外也有表现历史故事和社会生活的《大西汉》、《花柳林》、《六月雪》、《双报恩》、《红灯记》、《白玉钿》和令人捧腹的小喜剧《三忘卖布》、《老少换》等,加上现代戏共有100多个剧目。碗碗腔不仅受到曲沃人民喜爱,并且深受晋南各县市群众的喜欢。

曲沃碗碗腔剧目以“三小戏”为主,表现才子佳人悲欢离合的爱情戏占有较大比重。如《五花马》、《困铜台》、《清白居》、《昭君和番》等,另外也有表现历史故事和社会生活的《大西汉》、《花柳林》、《六月雪》、《双报恩》、《红灯记》、《白玉钿》和令人捧腹的小喜剧《三忘卖布》、《老少迷》等,加上现代戏共有100多个剧目。碗碗腔不仅受到曲沃人民喜爱,并且逐步向晋中、晋东南部分县市流布。曲沃碗碗腔在皮影小戏时期,一人兼数件乐器,文、武场不分。主要伴奏乐器有铜碗、节子(简板)、马锣、唢呐及月琴、二股弦等。真人登台后,相继增加了板鼓、二胡、笛子、三弦、琵琶等,后又加了黑管、小号、扬琴及电子琴。基本板式有【慢板】、【流水】、【八】、【简板】等。碗碗腔中的板鼓,在演唱过程中,只按一下板头,结一下板尾,其余由铜碗和节子掌握节奏。其唱腔属板式变化体,分上下句行腔,七字句、十字句居多。徵调式,无固定调高,以艺人嗓音条件定调。艺人演唱旦角时,采用真假嗓结合演唱法,亦成碗碗腔特色之一。旋律跳跃性虽大,却跌宕和谐,无生硬之感。

3、申遗

2006年,曲沃碗碗腔成功申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您推荐

孝义碗碗腔剧目

孝义碗碗腔有皮影剧目《响马记》等100多出、戏曲剧目《白洋河》等10多个。《柳树坪》、《三上桃峰》、《风流父子》、《风流姐妹》、《风流婆媳》、《酸枣坡》等,为凝聚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团结、激励民族斗志起到了重..

孝义碗碗腔艺术特色

碗碗腔唱腔结构属于板腔体,唱句一般为七字句、十字句,偶尔也有五字句、八字句和十二字句的出现,唱起来腔随字走,四声严明。碗碗腔素有'以声传情,以唱制胜'的传统,其原因除了婉转动听和别具一格的唱腔旋律外,还有两个重要因素..

孝义碗碗腔声腔

孝义碗碗腔有两种声腔:皮腔和碗碗腔。两种声腔均来自孝义皮影戏,即纸窗皮影唱皮腔及纱窗皮影唱碗碗腔。皮腔的渊源有两种说法:一说形成于北宋时期,一说形成于战国时期。皮腔因主要以唢呐为伴奏乐器,故亦称'吹腔'。有专家认..

孝义碗碗腔历史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