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民戏简介

屏南位于福建东北部,隶属宁德市。屏南四平戏,又称为“庶民戏”、“闽北四平戏”,现存于该县的龙潭村。由当地陈姓家族自明末开始世代传承,谱系可考。其渊源于明代“稍变七阳”的四平腔,戏曲界称其为“中国四平戏活化石”和“明代四平腔的遗响”。四平戏自明后时传入屏南以来,至今已传15代。

中文名称:庶民戏

又名:四平戏

类型:戏剧

源地:福建

诞生时间:明末

1、历史沿革

庶民戏,一般又称四平戏,古称“四平腔”,系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江西弋阳腔传入安徽歙县一带后形成的。明末,经江西分三路传入福建:一路传入闽东地区的屏南、宁德、古田、霞浦、福安等地;一路传入闽北的政和、建瓯等地;一路传入闽南漳属广大地区。由于方言关系,宁德一带称四平戏为“说平戏”、“素平戏”,屏南一带称四平戏为“庶民戏”、“赐民戏”。

清中叶是四平戏最兴盛时期,屏南县龙潭村仅有100多户人家,就有“老祥云”、“新祥云”、“赛祥云”等戏班。“老祥云”班成立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声誉很高,常年出乡演出,远至江西、浙江等省。政和县杨源村的四平戏班,这时期也走出本县,到周宁、寿宁等县演出。同时,在嘉庆初年,有一个四平木偶戏班从江西传到政和县的禾洋村,到光绪七年(1881年),该班四平戏由木偶戏发展为人戏四平班。从清道光到光绪年间(1821~1908年),政和的四平戏受到乱弹、皮黄声腔的影响,增加了《挡马》、《游龙戏凤》、《大补缸》、《小补缸》等京剧剧目和“唱下江乱弹”、“唱皮黄倒板”等曲调。而屏南龙潭村的四平戏因受其它声腔影响较小,故保留比较原始的面貌。

20世纪20年代,因芗剧崛起、潮剧盛行,闽南四平戏走向衰落。民国30年(1941年),南靖山城涂尾陈仔拥办的四平戏班,由于汉剧艺人加入而改唱汉剧。抗日战争爆发后,厦门一度沦陷,四平戏开始消亡。60年代初,平和县文化馆曾对四平戏作过一次调查,发掘出《三元记》、《陈春生》、《真珠衫》、《金桥箕》、《乌鸦记》等79个古抄本和334支曲牌,尚存漳州市戏剧研究所。

20世纪80年代后,平和县农村恢复“四平锣鼓”活动,作为逢年过节、社火庙会、婚丧喜庆时的器乐演奏。

2、角色特点

早期只有生、旦、净、末、丑、贴、外7个角色,清初发展到“九角”,艺人自称“梨园子弟”,全班人数最多时有26人,前台9人,后台5人,其它为挑箱与下手。

3、传统剧目

《赶白兔》、《刘锡》、《反五关》、《崔君瑞》、《中三元》、《白鹦哥》、《孟宗哭竹》、《虹桥渡》、《王十朋》、《李彦贵》、《施三德》等80多本,唱、白均用“土官话”,音乐唱腔曲牌体。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