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河戏戏种现状

澧州荆河戏历史悠久,至今仍保留有大量珍贵的原始曲牌、堂曲、打击乐谱等,在语言学、民俗学、民族音乐史等方面均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由于多种原因,湖南的5个荆河戏专业剧团,有4个已先后解散或解体,只剩一个澧县荆河剧团还在艰难地支撑着。在此情势下,抢救与保护荆河戏已是刻不容缓。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6月9日,荆河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衍生乐种——南路吹打乐

石门县南路吹打乐在荆河戏发展中,与湖南石门县土家族民间艺人结合当地的民间音乐,特别是唢呐吹奏音乐逐步形成的独立乐种。它也经历了从戏曲'‘曲牌体’声腔器乐化'到'‘皮、黄腔’板腔体声腔器乐化'的过渡。它早期的形态是作为戏曲的一种附属音乐形式而存在。而真正的成熟期,则是近几十年的事情。这中间,石门县瓜子峪民间艺人黄绩三经过整理创新和推广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他充分吸收前人的经验,使其从形式到内容,步入了规范化。

其曲目的主要来源是荆河戏音乐,它主要包括以下两点:一是在荆河戏音乐中有许多南路唱腔,如'薛刚哭城'等剧目中就有丢掉'京胡'伴奏而改用'唢呐'伴奏的形式,这种形式可以说是南路吹打乐的孕育期;二是民间艺人把这种唢呐伴奏的形式独立开来,配以打击乐,用于'婚、丧、喜、庆'活动,使其在实践中逐渐摆脱戏曲伴奏的依附性,我们把它称之为成型期。经过黄绩三及其弟子的研究与推广,逐渐成为一个系统而成熟的独立乐种。

南路吹打乐的传播地域以石门县为中心向周边地区辐射,最早流布地区东到岳州,南到桃源,西南到贵州的万山场,西到酉阳,西北到利川以东、建兴、鹤峰,东北至宜昌荆门以北。由于多方原因,目前流布地域已逐渐缩小,除石门南部地区各乡镇比较活跃以外,仅有邻近的临澧、澧县、津市、安乡还有少量的南路吹打乐队,其他地方均不见其踪迹。

1963年常德地区进行了荆河戏音乐的挖掘工作,在这一时期,根据黄绩三老人赠予的珍藏40年的手抄工尺布,并由各荆河戏剧团进行系统的南路吹打乐的搜集整理和录音工作,编定在常德地区《荆河戏音乐资料集成第十集·打击乐集》中。2005-2006年石门县人民政府委托石门县荆河戏剧团对《南路吹打乐》的流布区域、历史渊源、基本内容、传承体系、濒危状况等进行了充分的调查,对南路吹打乐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及其特征进行了系统论证,确立了南路吹打乐的有关保护措施与发展计划,由资深演奏家经过半个月的集中训练,录制成了《石门荆河戏南路吹打乐》专辑,并申报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加大保护力度。

为您推荐

荆河戏剧目介绍

荆河戏的传统剧目较为丰富,保存下来的有五百多出,其中包括整本戏四百五十多出,散折戏六十多出。这些剧目基本出于元明杂剧传奇、章回小说、民间故事,代表性剧目包括《百子图》、《楚宫抚琴》、《大回荆州》、《双驸马》、..

荆河戏戏种功法

基本功有30多大项数百种技法,纷繁复杂,看起来令人眼花缭乱。还有一些是其它剧种所没有的特技,如单洗马、双洗耳恭听马、杀叉、八卦步等,都是荆河戏所独有的特技。 荆河戏的武场以打双钹为其特色。过去多在野地演出(谓之..

荆河戏角色介绍

荆河戏的角色行当分生、小生、旦、老旦、花脸、丑六行,生分老生、杂生、正生、红生四种,旦分正旦、闺门旦、花旦、武旦、摇旦五种,花脸则分大花脸、毛头花脸和霸霸花脸三种。荆河戏的表演讲究内、外八块的功夫。'内八块'..

荆河戏历史发展

荆河戏艺术特色

荆河戏音乐南北交融,别具韵味。荆河戏北路唱腔保留有由秦腔向弹腔衍变过渡后期的呔腔,属荆河戏独有的特殊唱腔。另有一种北路唱腔,用南路定弦演唱,名为'南反北',又称'子母调',用以表现人物的思虑、悲伤、恐怖等各种情绪,而子..

荆河戏内容简介

澧州荆河戏是在湘西北及湖北荆州、沙市等地流行的一个汉族戏曲声腔剧种,因流传于长江荆河段而得名,历史上曾有上河路子、大班子、大台戏等名称,抗战期间又曾被叫作楚剧、汉剧、湘剧,1954年正式定名为荆河戏。荆河戏为湖北..

荆河戏

澧州荆河戏是在湘西北及湖北荆州、沙市等地流行的一个汉族戏曲声腔剧种,因流传于长江荆河段而得名,历史上曾有上河路子、大班子、大台戏等名称,抗战期间又曾被叫作楚剧、汉剧、湘剧,1954年正式定名为荆河戏。2006年6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