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兰风笛
苏格兰风笛是古老的民间乐器,又名风袋管,最早起源于西亚的苏美尔地区,大约是在公元1世纪才流传到古罗马。传说苏格兰风笛是一种特别难演奏的乐器,五百个吹苏格兰风笛的人当中才会出一名好的风笛手。十五世纪初期,风笛就已经传遍了欧洲各国。
十七世纪初期到十八世纪,受英国军队的影响,风笛逐渐的成为了苏格兰人很重要的一种演奏乐器。之后到十九世纪,风笛竞赛已经在苏格兰成为一种当时的'时尚',从而造就出许多着名的风笛手。苏格兰的文化分为低地与高地两个地区文化。而苏格兰风笛就是苏格兰高地最为出名的乐器;而苏格兰低地地区的风笛艺术也曾经风靡一时。但到后来,只有苏格兰高地风笛流传到今天;低地的风笛音乐逐渐消亡,而苏格兰高地风笛成为了现代苏格兰音乐文化的标志,是他们的荣耀。除了世界非凡的影响力外,它也成为唯一进入大英帝国军乐队的苏格兰乐器。
现代风笛的构造形成于18世纪,由风袋、音管、吹气管、和单音管4部分组成。风袋是一个用动物皮制作的气囊,与气囊相连的有五个笛管。一个是口笛,用于向气囊内吹气;一个是旋律管,上有音孔,用于演奏旋律;还有三个持续音管,用于演奏时发持续音,其中一个是定音为A的低音持续音管,另两个是定音为a的高音持续音管。风笛的音管拥有开放式开口,所以每当吹奏风笛的时候都是很难停下来的,大多数风笛的演奏过程是连贯的。演奏时风笛气囊置于演奏者的肋下,通过口笛向气囊内吹气,演奏者用肘部挤压气囊,旋律管和持续音管同时发声,声音清脆嘹亮。正因为这样的音色特点,所以很多电影音乐的作曲家都非常喜爱这件乐器,在着名的电影《勇敢的心》与《泰坦尼克》中都有大段苏格兰风笛音乐作为插曲与背景音乐。
苏呐依
苏呐依是民间古老的木管乐器。早在公元十三世纪以前,已经在民间流传。苏呐依流行在西、南亚的伊朗、阿拉伯、土耳其、印度与中亚许多国家,其形制大同小异,名称也不完全一样,多数与波斯原语zounu大体相同。
约在十七世纪初,苏呐依传到汉族地区,称唢呐。十八世纪中,清代宫廷列入燕飨回部乐,称苏尔奈。唢呐、苏尔奈包括苏呐依都是汉译音名。
维吾尔族民间苏呐依,多数以枣木或桐木制作,苇片哨头,尾部呈小喇叭形,管内圆周直径约一厘米左右,从上向下到管长的四分之三处逐渐扩大。
各地苏呐依的形制大体相同,只有管体长短、音域高低之别。有的苏呐依镶骨质花纹和彩色钻石,异常美观。
苏乃依一般有八个指孔,正面七个,背面一个,背面一个孔位置在上部第一孔的下方。哨头是活动的,可以更换哨头吹奏。
苏呐依声音洪亮,在中古时代,它与喀呐依、额纳热合为军乐,以后逐渐成为民间重要的乐器,它经常与额纳热结伴,吹奏在盛大的节日活动中,婚礼喜庆之时,或者是杂技表演的广场上。技艺熟练的民间乐师,善于吹奏各种旋律装饰音,给音乐更增添浓厚的民族色彩、生动的情趣和鲜明的形象。
技艺熟练的演奏家,能够运用舌根起伏,口腔变形与苏呐依哨头苇片的闭合,改变声音的音高与音色,这也是苏呐依具有能够模拟各种声音的原因,恰如其份地运用这种吹奏技法,往往可以获得美好而生动的音乐效果。苏呐依演奏家阿不都·古里吹奏的《伊犁赛乃姆》中,有两节带着模拟性的旋律,把欢乐歌舞、兴奋欢叫的热烈场面,形象地吹奏得维妙维肖。
苏呐依是小双簧苇片唢头,吹秦发声音准比较灵活,这是苏呐依的特点。它不足的一面也正是这种灵活,而且每只苏呐依这种灵活的程度不同,这里有乐器本身的形制构造,有制作工艺不够规范等问题。另一点是音域窄,不能吹奏音域宽广的乐曲,这些都是在乐器改良中值得研究的问题。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