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昌花鼓戏脚角行当

乐昌花鼓戏在清代时,由采茶、灯舞等民间歌舞发展成为地方小剧种,脚色只有一丑一旦或一丑两旦(人称'二小戏'、'三小戏')。到了清末民初,逐渐形成生、旦、丑、净四个行当。后来,随着剧目题材的扩大,表演内容的丰富,又不断吸收其他大戏剧种的行当表演艺术,各行当之中出现比较细致的分工。

生行:①文小生,又叫文生或小生,多扮演知诗识礼、循规蹈矩的文人书生,如梁山伯等人物。②小衣生,扮演年轻正直、打抱不平的平民百姓。不穿小生褶子衣,如《秋莲砍柴》的李四。③老生,挂须扮老年角色。④童生,扮演未成年的孩童角色。

旦行:①正旦,又称青衣,扮演正直诚实的已婚妇女或烈女节妇一类人物,如《云南寻夫》的甘氏。②花旦,扮演性格开朗、举止大方的女性角色,如《双双配》的三妹。③闺门旦,扮演端庄文雅的大家闺秀,如《晒绣鞋》的柳英姐。④婆旦,又称老旦,扮演年老的妇人,如《打鸟》的毛母。⑤彩旦,扮演泼辣粗放或行为不检的妇人,如《卖杂货》的江小妹。⑥小旦,又称童旦,扮演天真活泼的少女。

丑行:是传统花鼓戏中最主要的行当,所谓'无丑不成戏',一般由艺术造诣较高的演员担任。丑分可分为:①公子丑,也称花丑,扮演轻浮浪荡,仗势欺人的公子哥儿,如《挑女婿》的王田。②短衫丑,又叫水衣丑、杂丑,扮演言语诙谐、举止滑稽的人物,如《卖杂货》的方玉成。③官袍丑,又称官带丑、文丑,扮演滑稽可笑的县令等一类官员,如《打面缸》中的县官。④方巾丑,又叫长衫丑,扮演外表斯文,内心猥亵的人物。还有浪荡丑、老丑、童子丑之分。

净行:又称花脸,扮演各种文臣武将,重彩勾脸。

为您推荐

乐昌花鼓戏表演程式

乐昌花鼓戏的传统主要表演程式有旦角的踩台、丑角的跳加官、矮步、扇花、耍彩巾等。 踩台乐昌花鼓戏由旦角一人表演,旦左手执彩巾,右手持彩扇舞花,跷步走圆场三圈,之后表演整理云鬓、扣鞋、理袖、掸尘、开门、观天、洒水..

乐昌花鼓戏音乐

乐昌花鼓戏音乐源自乐昌县一带流行的圈地作场的跳花鼓、唱调子音乐。乐昌花鼓戏唱腔采取曲调联缀形式,辅以某些板式的变化。曲调曾以南北路分。南路以〔走场腔〕、〔对子小调〕为主腔,俗称'唱花鼓';北路则以〔川子腔〕和..

乐昌花鼓戏主要剧目

乐昌花鼓早期的剧目,多与当地的民间歌舞对子小调有血缘关系。随着湖南花鼓戏、粤北采茶戏和其他外来剧种进入乐昌,艺人和剧种的来往,丰富了乐昌采茶戏的剧目,有些剧目甚至与粤北采茶戏、花鼓戏同名同故事情节,如《卖杂货》..

乐昌花鼓戏脚角行当

乐昌花鼓戏

乐昌花鼓戏,俗名“唱花鼓”或曰“调子戏”,起源于乐昌民间圈地作场而演出的灯彩歌舞——“踩矮台”,曾广为流行在粤北的乐昌、仁化、曲江、乳源、连县等地及湘南武水中、上游一带,是当地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小戏。..

乐昌花鼓戏乐昌花鼓戏起源与流传

民间小戏剧种,源于乐昌县圈地作场表演的民间歌舞踩矮台。因表演时跳花鼓唱小调,俗称唱花鼓或调子戏。流传于乐昌县和流经粤北、湘南的武水中、上游。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的《乐昌县志•风俗》记载:'立春先一日,坊..

陕南花鼓戏艺术特色

二黄音乐唱腔属板腔形式。其曲调简朴中存幽雅,婉转中有激昂,旋律注重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吐字讲求尖团分明,而且要求达到清亮准确、字正腔圆和满腔满调。其二黄调的主弦胡琴用'5——2弦'。板式有()、()、、、()等十余种。腔类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