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小戏剧种,源于乐昌县圈地作场表演的民间歌舞踩矮台。因表演时跳花鼓唱小调,俗称唱花鼓或调子戏。流传于乐昌县和流经粤北、湘南的武水中、上游。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的《乐昌县志•风俗》记载:'立春先一日,坊民扮戏剧。'又'上元……扮魑魅侏亻离之像,以衣饰相丽,沿市婆娑,类古之傩者'。早期的调子戏只由一丑一旦表演,俗称为'对子'。他们运用本地的民歌,丝弦小调和舞灯彩时对唱的对子小调表演日常劳动生活和男女相悦的故事。所演的剧目多为《小花鼓》、《小探妹》、《秋莲砍柴》、《五更劝夫》一类的'二小戏'、'三小戏',具有民间歌舞对唱的特点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乐昌琅头乡兴建下手戏台,并立碑记其始末。碑文称,其时有邝姓调子艺人为'增娱乡里',由'三房子弟共相乐助,资管弦以邀',登上该戏台'创为扮演',相传这就是最早的余庆堂调子班。光绪元年(1875年)重修的乐昌县琅头乡《邝氏宗谱》称:邝氏子孙中有'三群字恒荣,蜚声艺苑';并在'春余,于下手戏台设馆'。此后,县内相继出现庆丰堂等30多个调子戏班。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续修的乐昌县廊田楼下的《邝氏宗谱》记载:东乐堂艺人为续修宗谱而在村中'往来酬唱相庆贺'。清末民初,曲江县一带的韶南大茶、湖南的同乐园、双喜班等花鼓灯班、调子班,陆续流入县境演出。湖南花鼓艺人王世发、谢有德等,于民国初年应邀在乐昌县郎田沙洲村和北乡新村一带传艺并搭班演出。艺人的来往和剧种的交流,促进了乐昌花鼓戏的发展。到了民国二十九年(1939年)前后,乐昌南路花鼓艺人邓成桢、张天宝、廖质彬等,经常来往于仁化、曲江、乳源等县演出;乐昌北路花鼓戏艺人何万杰、邓治文等,也应邀到湖南的宜章、临武、麻田等地授艺或演出。
当时的乐昌花鼓戏先后编演了《柴姑记》、《下洛阳》、《云南寻夫》、《朱习臣卖柴》等中型和大型剧目;一些有名的班社还拥有30多出看家戏。唱腔音乐在小调之外,增加了正调和杂调两大类,由〔川子腔〕、〔走场腔〕等组成的正腔,成为剧种的主要唱腔,共有曲牌近百首;唱腔的结构主要是曲牌联缀,也有简单的板腔曲调。伴奏音乐有用丝竹乐器演奏的串子音乐,管乐吹奏的牌子音乐和从闹台牌子及民间吹打乐曲深化而来的锣鼓点;演奏方法形成大、小、干、湿的几种打法。表演方面发展成为生、旦、丑、净4个行当,各个行当演唱时的运气、发声和行腔有不同的技巧,但都讲究颤音、吟音、花音和衬字腔的运用;身形动作着重走矮步、打扇花和耍彩巾,讲究手、眼、步、舞的协调配合。新中国成立后,乐昌花鼓戏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指引下,获得了新的繁荣和发展。1953年至1954年,乐昌县文化部门组织调查组深入各区乡,调查了解发掘乐昌县的地方戏曲和民间艺术,收集、整理了一批珍贵的艺术资料,并发动乡村的民间艺人成立农村俱乐部和业余剧团,使面临枯萎的乐昌花鼓戏艺术及其民间班社的演出重新活跃起来。据1955年统计,全县花鼓戏业余剧团共有70多个。通过汇演、培训和艺术革新,乐昌花鼓戏南北两路逐渐合流,形成了新的乐昌花鼓戏风格。1959年8月,建立了乐昌县花鼓戏剧团,成为专业艺术表演团体。近几十年来,先后挖掘、整理、演出了《打鸟》、《卖杂货》、《晒绣鞋》、《朱买臣卖柴》等60多个传统剧目;创作、演出了《南岭春雷》、《洪宣娇》《乐昌公主》、《望水村轶事》等新剧目90多个;改编、移植兄弟剧种的剧目上百个;收集、汇编了一批传统剧目和唱腔音乐资料。在艺术实践中培养了一批编剧、导演、演员、音乐和舞台美术设计人员。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