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龙女与汉鹏》由乡间走进了中南海怀仁堂,为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演出,从此正式定名为彩调剧。
大型彩调剧《五子图》
60年代初,来自民间的《刘三姐》四进中南海,由此红遍大江南北,饮誉海内外。
60年代中期,《三朵小红花》再度进京,演职员受到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亲切接见,并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成舞台艺术片放映。
70年代末,现代戏《喜事》为广西赢得了优秀剧本奖,使彩调剧在表现当代农村题材方面有了重大突破。
80年代《五子图》又使广西彩调红火了一把,几十个剧种,几百个剧团争相移植上演。
90年代的《哪嗬咿嗬嗨》连续参加了中国戏剧节和现代戏曲观摩演出,荣获了文华奖、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奖等国家级奖23项,省级奖13项,产生了广泛影响。彩调剧以其奇特的艺术风采成为戏剧百花园中俏丽的'山茶花'。
2003年9月底,在刘三姐的故乡——广西宜州市城南广场、中山广场、人民礼堂、政府礼堂等场所举行的彩调艺术汇报演出现场,人声鼎沸,掌声如潮。广西彩调艺术受到了来自各地'彩调迷'们的热烈欢迎。
为您推荐
20世纪50年代,《龙女与汉鹏》由乡间走进了中南海怀仁堂,为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演出,从此正式定名为彩调剧。
大型彩调剧《五子图》
60年代初,来自民间的《刘三姐》四进中南海,由此红遍大江南北,饮誉海内外。
60年代中期,《三..
彩调剧目多以劳动、爱情、家庭生活等为主题,有大量的口传和手抄本在民间流传。表演时采用桂柳方言,以小生、小旦、小丑(三小)等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为主,其中丑角和旦角的步法、转身、亮相、扇花、手花极富特色,其中尤以步..
彩调音乐的发展,不仅依赖本身的音乐特色,而且与兄弟剧种的关系也极为密切,湖南花鼓戏、广西桂剧及文场,对彩调音乐的发展起到相互影响和促进的作用。如柳州文场曲调中的、、、、、、、等与彩调的、、、、、、十分相似。又..
歌舞并重,尤其在'三小戏'中更为突出。音乐唱腔分腔类、板类、调类三种。同一曲调,可以根据行当、人物的不同,在板和腔上加以变化,有'调多共用,板腔细分'之说,如:腔类按行当定名的有老旦腔、摇旦腔、小生腔、旦脚腔、丑脚腔、..
彩调剧来自农村的地方剧种,剧目均是反映农村劳动人民生活,而艺人又多是出身于农村的劳动人民。所以,彩调的脸谱是以小丑化的'小化脸'为主要特色。小花脸又称白鼻子,或称粉鼻子,是在鼻子上勾画出大自然的花卉和动物的形象,如..
彩调
彩调原称调子。是广西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戏曲剧种之一。它属灯戏系统,源于桂林地区农村歌舞,说唱衍化而成的'对子调',分布甚广。彩调剧约500种,从形式上看有独角戏、对子调、大调戏、三小戏、出头戏、对台戏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