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调剧角色行当

彩调剧主要有生、旦、丑三大行当。

生行

细分为小生、老生、娃娃生三类。

小生多饰机智勇敢、活泼可爱的有志青年,表演唱、做、念、舞并重,以演出载歌载舞的小戏居多,其中不少角色原为丑行应工,1949年后,因丑行面部化妆涉嫌丑化劳动人民而改由小生行应工。如《王三打鸟》的王三等角色即是。

老生多饰年事已高的正面人物,鹤发白须(贴须),重唱功。如《五子图》的许凤山,《五娘剪发》的张广才,《土地帮工》的土地神等。

娃娃生饰未成年的小孩,如《王麻接姐》的王麻,《狗保闹学》的狗保及学童等。演出时,常以学员扮演或由花旦、小生代脚。


彩调剧《刘三姐》

旦行

分花旦、正旦、老旦、摇旦四类。

花旦常演载歌载舞的戏,表演敏捷优美,活泼热烈、俏丽可爱,唱、做、舞并重。如《王三打鸟》的毛姑妹,《龙女与汉鹏》的龙女,《刘三姐》的刘三姐等。

正旦言行稳重,举止端庄,以唱、做见长。如《换子记》的庞氏,《下南京》的三妹,现代戏《三朵小红花》的妈妈等。有时也饰性格开朗,办事泼辣的人物,其表演近旦,如《双打店》的孙二娘,《塑菩萨》的张二嫂等。

老旦所饰人物有白发持杖的婆婆和一般老妇人,性格多样,身份不一,均以唱、做为主。如《娘送女》的妈妈,《换子记》的家婆,《媳厉婆》的婆婆等。

摇旦又名丑旦,多饰泼辣的店二嫂、媒婆和巫婆等人物,表演重念白和做功。如《刘三姐》的媒婆,《凉亭斗火》的二嫂子,《恶媳变牛》的媳妇等。

彩调剧中,旦行的剧目很丰富,有'无旦不成戏'之说。

丑行

分正丑、烂丑、褶子丑三类。

正丑所饰人物多为农民和各种职业的劳动者,有老有少,性格各异,均为喜剧中正派人物,表演诙谐滑稽,动作明快大方,唱、做、念、舞并重。如《油漆匠嫁女》中的胡漆匠,《阿三戏公爷》中的阿三,《一抓抓磨豆腐》中的一抓抓等。

烂丑多饰演不务正业之辈,以扭矮桩为主要步法,面部肌肉灵活,喜怒无常,言行滑稽,以念、做见长。如《王二报喜》的王二,《汪三吹烟》的汪王,《双打店》的胡瓢二等。

褶子丑又句长衫丑,所饰人物多是较有身份者,表演以高、中、矮桩为基本步法,念、做见长,扇花技巧较多。如《隔河看亲》的刘老爷,《洗绣鞋》的马金龙,《半夜拜菩萨》的县官等。彩调剧丑行的表演富于特色,剧目较多。

为您推荐

彩调剧荣誉与辉煌

20世纪50年代,《龙女与汉鹏》由乡间走进了中南海怀仁堂,为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演出,从此正式定名为彩调剧。 大型彩调剧《五子图》 60年代初,来自民间的《刘三姐》四进中南海,由此红遍大江南北,饮誉海内外。 60年代中期,《三..

彩调剧剧目与剧团

彩调剧目多以劳动、爱情、家庭生活等为主题,有大量的口传和手抄本在民间流传。表演时采用桂柳方言,以小生、小旦、小丑(三小)等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为主,其中丑角和旦角的步法、转身、亮相、扇花、手花极富特色,其中尤以步..

彩调剧音乐

彩调音乐的发展,不仅依赖本身的音乐特色,而且与兄弟剧种的关系也极为密切,湖南花鼓戏、广西桂剧及文场,对彩调音乐的发展起到相互影响和促进的作用。如柳州文场曲调中的、、、、、、、等与彩调的、、、、、、十分相似。又..

彩调剧唱腔

彩调剧艺术特点

歌舞并重,尤其在'三小戏'中更为突出。音乐唱腔分腔类、板类、调类三种。同一曲调,可以根据行当、人物的不同,在板和腔上加以变化,有'调多共用,板腔细分'之说,如:腔类按行当定名的有老旦腔、摇旦腔、小生腔、旦脚腔、丑脚腔、..

彩调剧脸谱

彩调剧来自农村的地方剧种,剧目均是反映农村劳动人民生活,而艺人又多是出身于农村的劳动人民。所以,彩调的脸谱是以小丑化的'小化脸'为主要特色。小花脸又称白鼻子,或称粉鼻子,是在鼻子上勾画出大自然的花卉和动物的形象,如..

彩调剧简介

彩调 彩调原称调子。是广西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戏曲剧种之一。它属灯戏系统,源于桂林地区农村歌舞,说唱衍化而成的'对子调',分布甚广。彩调剧约500种,从形式上看有独角戏、对子调、大调戏、三小戏、出头戏、对台戏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