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南采茶戏简要介绍
桂南采茶戏于明末年(公元1628年前后)从江西赣南传入博白,由唱竹马发展为载歌载舞的唱采茶。根据衬词的特点,又叫'吁嘟呀'。它广泛流传于广西南部的玉林市博白县所辖的33个乡镇及其周边地区,以及相邻的钦州市部分地区。传入博白后在清代形成了它独有的风格,到了民国期间,逐步发展成熟,成为中国戏曲史中一个独特剧种。它所演唱的内容以'十二月采茶'为主,演唱的次序为:①开台茶(又叫恭贺茶或参拜茶);②开荒、点茶;③探茶;④采茶;⑤炒茶;⑥卖茶。桂南采茶属'三小戏',即小生、小旦、小丑,也叫'三角班'。是以锣、鼓、钹、木鱼等击乐和唢呐、笛子、二胡等器乐为伴奏。道具有彩带、钱鞭、花扇和手绢。表演程式以载歌载舞为主,念白多为韵白。采茶曲牌,一是茶腔,即原套采茶曲调;二是茶插,即以'南昌小曲'、'四季莲花'为基础,吸取各地民间小曲而成。唱腔语言以客家话为主,地老话为辅,活泼、热烈、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采茶串古'是在茶插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以一些有情节的民间故事为戏桥,通过采茶曲牌演唱,多为喜剧、闹剧。五十年代中期至六十年代初,桂南采茶戏已基本完成从地方小戏发展向舞台戏剧的过渡。县农村文艺辅导团(现为县采茶剧团)上演采茶小戏《农具改革第一天》就是完成这一过渡的标志。七十年代中期至八十年代初,县采茶剧团先后上演《梁祝》、《两亲家》、《重上茶山》等大戏,宣告采茶戏的发展已经成熟。全县130多个采茶剧团2000多个演员,一年演出2000多场,足迹踏遍全县乡村。2003年9月,采茶戏《清水塘边》参加在广州举行的全国第10届'曹禺杯'大赛获二等奖。同年,博白被自治区文化厅授予'广西采茶艺术之乡'的光荣称号。由此可见,桂南采茶戏的社会价值逐渐被人们和专家认可,已成为独树一帜、特色浓厚的地方剧种,为中国戏剧史添上了新的一页。然而,人才的流失和后继乏人,严重地阻碍了桂南采茶戏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