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音乐有雅俗之分。《诗经》中有风、雅、颂三类,雅、颂从字面看就应该不是俗乐,的确,它们是周代的雅乐。'大雅'、'小雅'用于朝会、宴享竟至'三月不知肉味'。《诗经》中的风、雅、颂也大多是周代的雅乐。'大雅'、'小雅'用于朝会、宴享,'周颂'用于郊庙吴。风是国风,一共收录了当时十五个国家(诸侯国)的民歌。民歌似乎是俗的了,但是错,国风在当时也属雅乐之列,可用于卿大夫宴享士庶,只是比不上最正统的雅乐,即所谓'雅颂之声'的雅和颂而已。
十五国风包括郑国和卫国的民歌,但郑国和卫国的民间音乐历来受到儒家的排斥,被称为'乱世之音',从而成为雅乐的对立面。孔子和孟子都'恶郑声之乱雅乐'(《论语·阳货》及《孟子·尽心下》)。
雅乐是古代祭祀天地、祖先和朝会、宴享时所用的正统音乐。周代的雅乐有'六舞',包括:(1)《云门》,用于祭祀天神,相传为黄帝时的乐舞鸩。(2)《咸池》,用于祭祀地神,相传为尧时的乐舞。(3)《大磐》,又名《大韶》或《韶箾》,用于祭祀四方,相传为舜时的乐舞。(4)《大夏》,用于祭祀山川,相传为夏禹时的乐舞。(5)《大濩》,又称《韶濩》,用于祭祀始祖姜螈,相传为商代表现商汤伐桀武功的乐舞糙。(6)《大武》,用于祭祀祖先对《,为当时表现周武王伐纣武功的乐舞。前四种为文舞,后两种为武舞。孔子评论《大韶》和《大武》辱,认为'《韶》尽美矣,又尽善也,《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他听了'尽善尽美'的《大韶》,竟至'三月不知肉味'。周朝之所以如此重视乐舞,是因为周王朝的统治者坚信'乐'可以和'礼'相辅相成。周朝初年'制礼作乐'的精神,孔子解释为'仁',就是说通过礼乐,把人们引导到礼和仁的范围中来。
不过吴公子季札访问鲁国,听了周朝的各种雅乐,国,对《诗经》十五国风中的十三国风、小雅、大雅、周颂,以及'六舞'中的《大武》、《韶濩》、《大夏》和《韶箾》,都赞扬备至,对《郐风》和《曹风》提都没有提。可见,他的标准和孔子和孟子不一样。而魏文侯曾经对孔子的弟子子夏说:'吾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则不知倦。'(《礼记·乐记》)梁惠王也对孟子说:'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孟子·粱惠王下》)注:'谓郑声也。'可见郑卫之音是很优美动听的。从此'先王之乐'(雅乐)和'世俗之乐'(俗乐)就成了历代音乐的两大壁垒。
但在隋、唐以前还没有明确区分雅乐和俗乐,宫廷宴享可用雅乐,也可用俗乐。隋文帝始分雅、俗二部,俗乐统称为燕乐,即宴享之乐。唐玄宗精通音律,认为太常为礼乐之司,不应典倡优杂伎。遂设左右教坊二处,由教坊使领导并选乐工数百人,自教法曲于梨园,谓之皇帝梨园弟子,于是俗乐臻于极盛。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