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林兆华、牟森、孟京辉为代表的'戏剧人',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在小剧场上演他们的作品,作品表达了他们对过于依赖文学剧本、表现手法单一的传统戏剧表现出了强烈不满。让戏剧获得独立的艺术形式,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戏剧表达方式的多种可能性,并成为他们共同的追求目标。
林兆华
1936年生于天津,1951年参加工作,1956年调入八一厂工作,做过录音等工作。1957年考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1961年分配到北京人艺工作,初为演员,1978年开始任导演,1984年任副院长,1993年任人艺艺术委员会主任。
作为中国第一个小剧场话剧的始作俑者,一向以领头羊姿态出现并被广泛认定为先锋和实验,自己的风格到底是什么样的?'没风格,我什么都不是,没有。''风格形成的过程是生动的,如若一旦形成了就僵死了,所以我没风格。我的创造逻辑是:每个戏找各自独特的风格。我认为一个导演排戏,不是为自己风格服务,而是为戏剧服务。感受到他是什么样的戏,就排成什么样的。我相信自己的感受,尊重自己的感受,同时也希望有新的感受。我并不希望自己成这成那,我也成不了,也没那追求。'
'那些对话剧的固有概念、理论、程式在我排戏时都不起作用,我相信我的悟性与感觉,所以在创作中肯定有自己喜欢的东西时时出现,排的戏也有必然的内在联系,但我不先锋,我不是做这项工作的,我历来就是遵循中庸之道。这与自己的起步有关系,我的根基是现实主义的,只是不满足于中国的戏剧状态千篇一律,戏剧是那么丰富,为什么只有一种表现方式,我是想让人们看到更多的样式。先锋的概念是与传统戏剧决裂,是创新的戏剧,我从一开始就没有进入与传统戏剧决裂的状态,我没勇气和想法。'
林兆华作品
《为幸福干杯》(这是他独立执导的第一个戏)《谁是强者》、《绝对信号》、《车站》、《野人》、《红白喜事》、《狗儿爷涅》、《鸟人》、《阮玲玉》、《鱼人》、《古玩》、《茶馆》、《风月无边》、《北京人》、《哈姆雷特》、《中国孤儿》、《浮士德》、《棋人》、《三姊妹等待戈多》、《故事新编》、《理查三世》等。
孟京辉
孟京辉孟京辉是近年来最受欢迎,也最有争议的年轻戏剧导演,他的戏剧在北京的小剧场火暴一时,如《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等待戈多》《我爱***》《恋爱的犀牛》等都得到了很高的赞誉,认为他的作品在剧坛独树一帜,是新的青年先锋剧派代表。
1995年就开始了实验话剧的探索,但直到1997年的《思凡。十日谈》才真正引起了轰动效应,以导演孟京辉为招牌的小剧场话剧渐成气候,以其幽默、时尚、新锐的风格,一开始吸引的是文艺青年,至《恋爱的犀牛》终于进入了主流市场。
孟京辉的话剧充满生命激情和叛逆精神,融残酷于诗意,纳思索于游戏诙谐,追求一种形式感和个性风格化,对戏剧的剧场性,舞台的假定性进行了创造性的革新和富有想象力的探索,他得到赞誉,从表达形式这个角度来说,是当之无愧的。
此外,孟京辉的小剧场话剧之所以成功,一是因为其娱乐性,和传统话剧的严肃、工整、拘泥完全不同,孟氏特有的幽默方式,最鲜活的语言,达到了爆笑的舞台效果;其次是对舞台语言的丰富和革新,打破了单一的舞台时空,人物身份和舞台空间随时变幻,达到了一种舞台上的自由;三是体现批判、怀疑、反讽,契合年轻人的精神追求。去看小剧场成为一种小资的时髦。可以说,孟京辉开创了一个新的娱乐消费市场。
孟京辉主要戏剧作品
《等待戈多》《思凡》《阳台》《我爱XXX》《放下你的鞭子,沃依采克》《爱情蚂蚁》《坏话一条街》《一个无政府主义的意外死亡》《恋爱的犀牛》《盗版浮士德》《琥珀》等。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