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剧场戏剧运动最早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是西方戏剧反商业化、积极实验和探索的产物。1982年,导演林兆华第一次将小剧场话剧《绝对信号》搬上了首都的戏剧舞台,这是中国小剧场话剧运动的开端。在随后的几年中,小剧场戏剧的影响悄然渗透于全国各地,导引人们在话剧出现危机、大剧场的演出不甚景气的情况下,通过调整观、演距离,进行小规模的探索和实验,来实现话剧自身的突破与提高,招引观众重新回到剧场。
小剧场
1989年4月,南京举办了第一届中国小剧场戏剧节。这是在大剧场极度不景气的前提下,话剧人为坚守阵地、争取生存而进行的一次实践总结和理论探索。
90年代初期以后,'小剧场'戏剧开始重新'复兴',小剧场戏剧在京、沪地区发展迅速。出现了90年代初期和末期的两个'小剧场'演出热潮,涌现了一批'成熟的''小剧场'艺术工作者,在演艺市场的总体颓势中,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戏剧的市场处境,,以孟京辉为旗号的先锋戏剧逐渐得到观众的认可。然而也有圈内人担忧,与以前相比,如今的小剧场话剧趋向于幽默和娱乐性,看重的是噱头,以'娱乐大众'为最主要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对更高艺术境界的追求。然而不管怎样,从一些大城市小剧场话剧七至八成的上座率来看,小剧场话剧的蓬勃和兴旺,已经对中国的话剧演出市场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
2005年,搞笑戏剧开始占据市场,又一批青年戏剧人开始探寻突破市场压抑力量的办法,'青年戏剧节'应运而生,青年戏剧蓬勃发展起来。戏剧家们普遍认为,小剧场同博物馆、咖啡馆一样,是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之外的社会交往空间,能够满足接收、表达和创造的精神需求。小剧场也成为青年戏剧工作者的摇篮。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